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让高考作文贴近生活真就那么难吗?

(2013-06-08 00:46:37)

     昨天,万众瞩目的全国高考拉开帷幕。语文科目结束后不久,各地的作文题目就先后“浮出水面”:全国卷的“经验与勇气”,北京卷的“爱迪生怎么看手机”,江苏的“探险者与蝴蝶”,上海卷“更重要的事”等题目一出来就引发社会热议。原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用“心情忧郁”来形容自己的看法,他认为高考作文题有四大“特点”:一是题材远离现实生活,二是立意拘泥狭窄空间,三是思想浅薄之至,四是抑制学生思考、想像和语文多方面能力展示与发挥。

    与王先生观点相近,笔者也感觉这些题目大多生搬硬套,枯燥生涩,远离生活、远离实际,拿这样的题目来考学生,实在有些强人所难。

    先看全国卷的“经验与勇气”。题目先讲述了一位技艺高超的老切割师指导年轻徒弟把钻石切成两块的故事,然后借用老切割师的话点题:“要有经验、技术,但更要有勇气,不去想价值的事,手就不会发抖。”我们不难揣测命题者本意是想让考生从老切割师的“经验”和年轻徒弟的“勇气”的对比中给出自己的看法。但这个结论的得出实在让人摸不着头脑:勇于接下这项任务的是老切割师,成功指导徒弟完成任务的也是老切割师,徒弟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忠实执行了师父的意图,看不出一丝的积极和主动,实在与“勇气”搭不上边,如果非要表现这一点,倒不妨“安排”徒弟违抗了师父的命令,这多少还算是一些“勇气”。

    再来看北京卷。北京卷展现了一位科学家与一位文学家关于“爱迪生来21世纪怎么看待手机”的对话,这段对话是5月1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杨振宁与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北京大学对话的真实再现,本无可厚非,“奇葩”的是其问题:科学家和文学家关于手机的不同看法引发你什么样的想象和思考?笔者反复看题目好几遍也没看出二人哪里有“不同看法”,倒是在短短的几句对话中就看到科学家说了一句“我同意”。其实二人只是就手机的不同作用互为认同、补充地说了几句看法,扯到什么“科学”“人文”的大道理上去,实乃牵强。

    如果说以上高考题的问题还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无限拔高,那辽宁卷的作文题就有导向偏颇之嫌了。辽宁卷作文题目仅以石头不容易找到、珍珠容易找到就让年轻人“恍然大悟”地得出结论:“一个人,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其实,珍珠有珍珠的价值,沙石有沙石的价值,珍珠固然赏心悦目,但伟大的长城、金字塔却都是一砖一石垒就的;沙石筑成的房屋能让我们安稳居住,珍珠没有黏合性就不能用来盖房子。一个健康有活力的社会,必然是同时承认珍珠和沙石价值的社会,而绝不能“只有做珍珠才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引申起来,现今大学生就业难,与大家太有“珍珠”情结,应是不无关系的。

    当然,高考题目中也有不少很多举例精当、发人深省的。高考指挥棒意义重大,我们真诚期待未来“神题”越来越少,让高考作文题目回归生活,回归实际,让每一名学子有话可说,都能找到表达的乐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