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是僵化还是精细?“恋爱登记”不该遭棒杀

(2013-03-27 10:04:53)
标签:

教育

杂谈

时评

    日前,汉口学院继续教育学院推行“恋爱登记制”,对该院恋爱的学生进行摸底,并由老师充当恋爱学生的“爱情保镖”,调解情侣争吵,开导分手恋人,防止失恋者做出极端的举动。这则由《楚天都市报》率先披露的消息一经传播就引发热议,主流舆论大多对此持抨击态度,如新华社每日电讯发表《“恋爱登记制”里僵化的教育思维》的署名评论,认为“一张严密的恋爱监控网络由是而生”,此举“是校方身份角色迷失、思维僵化的产物”;人民网转引北京晚报评论《摸底恋爱让人难受》,文章对此举备加质疑,并发出“隐私”之忧:“这种窥探、观察的行为,不也是对隐私的侵犯?”
    评论不能脱离事实,饮水思源,事实果真如此吗?回到新闻本身我们发现:首先,校方实行的恋爱登记是建立在自愿而非强制基础上的,其目的也仅是为了建立学生情感预警机制,防止感情不顺者做出极端的举动;其次,校方对学生隐私严格保密,掌握全院“恋爱花名册”的只有3个人,即院长、书记和学院信息管理员。新闻从头读到尾,我们也看不到这张“恋爱监控网络”是如何“严密”运行的,也看不到对学生“隐私的侵犯”究竟体现在何处。各位评家的滔滔宏论,只怕是关公战秦琼,空发杞人之忧了。
    与之相反的是,笔者倒以为校方此举,不失为高校在精细化管理上面尝试迈出的重要一步,应给予鼓励,不应草率棒杀。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健全、合格人才的重任。人才的培养,除了课堂学习之外,还应包括身心健康、恋爱婚姻、娱乐休闲等等诸多因素,这些知识和技能同学习能力一样重要,不可偏废。而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对于青少年恋爱婚姻教育,大多认为这是“无师自通”的一门课,常常被漠视忽略,校园里因恋爱而导致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未婚先孕、盲目流产等现象屡见不鲜。汉口学院实行“恋爱登记制”,就是正视问题的存在,主动出击,提早预防,而不是等着问题出现后才着急“灭火”。以“恋爱”这一小问题切入,切实服务于学生身心健康,并且责任到人,不失为精细化管理的一种有益尝试。
    于细微之处见精神。精细化管理摒弃以往那种大而化之、粗放式管理方式,着眼于细微苗头、主动往自己身上“加压”,它考验着学校管理者是否真正以学生为本,善于为学生服务。以往出现的许多恋爱问题,多是学生这边的苗头早已显现,但学校“有关部门”虽多,却不能确知哪个部门能提供帮助。而这一办法正是为学生提供了深入实际的帮助。由此看,我们非但不能轻易否定汉口学院的“恋爱登记制”,相反,要对这种小口切入的改革创新有耐心,并给予时间让它在实践中慢慢完善。教育改革,说起来是个大目标,做起来也无非就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点滴努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