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就业:人生何处无青山
(2011-05-08 12:38:24)
标签:
杂谈 |
最近,在京城某杂志社供职的章晨接到不少师弟、师妹求助的电话,电话的内容大同小异:“我该怎么办呢?是回家乡,回到父母身边,还是留在北京”?
会有多少人把家乡还是他乡作为就业时的一个选择因素?章晨这样问自己,随即又撇了撇嘴。2008年9月,她顺利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攻读硕士学位,从那一刻起,就再也没有动过离开北京的念头。
有梦想的地方,就能有家
章晨是湖南人,家住长沙,在南方一所重点大学度过了四年本科时光。“我对长沙的感情很复杂,那片土地养育了我,但是有的东西并不让人喜欢,藏匿在街头巷尾的麻将馆,夜晚灯红酒绿的洗脚城……那里太悠闲、节奏不够快”,章晨这样说,个头小小的她,心可不小,和大多数激情飞扬的年轻人一样,她也怀揣着一个“北京梦”。
奥运过后,求仁得仁的章晨终于能在心仪的理想学府继续深造。然而她并没有喜悦太久,生活也没有让她轻松太久,很快,就该毕业找工作了。
“人大的孩子似乎都有浓厚的留京情结,仿佛回到家乡或者去外地工作就意味着失败”,新闻学院一位老教授很不解,“当然我也明白,有许多孩子是从外地学校历经千辛万苦才挤进北京的,离开后再想回来就难了”。
章晨班上四十余位研究生同学,90%都留在北京了,极少数回到中西部家乡——一位进入新华社湖南分社,一位进入江西省烟草专卖局。
“拼死拼活也不能离开”,章晨几乎是恶狠狠对自己说,尽管顶着名校毕业的光环,但2010年金融危机余威尤在,求职过程中她还是遭遇了惨烈的竞争。为了现实的户口问题,章晨甚至放弃专业理想,进入一家相对边缘的行业媒体。“尽管薪水并不丰厚,签完约后回学校的路上,我还是忍不住跳了几跳,我想这个城市终于开始真正接纳我了,我是新北京人了。”
湖南的传媒产业其实也发展得不错,电视湘军闻名全国,报纸平媒也渐成崛起之势。科班出身的章晨在家乡相信能找到很好的舞台,可是她依然固执地认为,“北京的机会更多、更大”。她的职业理想是成为一名像吴晓波那样出色的财经记者、作家。现在,她在一个细分行业从事产业经济报道,“这个起点不能说很高,但是至少没有偏离最初的定位,只要坚持下去,未来会有无限的可能”。
“我为什么喜欢北京?”这个问题章晨问过自己无数次。年少的时候,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长大,小小少年心中玫瑰色的梦想开始生根发芽;高考的时候,阴差阳错与北京高校失之交臂,求而不得;一条道走到黑,终于在研究生阶段梦圆京城……短短几句话,勾勒出章晨的北京故事,浪漫主义情怀下还掩藏着不足为外人道的努力与奋斗,“在北京落地生根,是我人生第一次完全凭借自己的实力与坚持得到一直以来想要的”。
或许对于年轻人来说,北京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激情与梦想,这是一个适合“造梦”的城市。考研的时候,章晨反反复复听着老狼那首《北京的冬天》,在内心一遍遍描摹遥想中的城市,冷咧的空气,年轻人火热的心,空荡街道中回响的自行车铃声……这一切都让人着迷。
无数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们在中关村附近徘徊,他们津津乐道李彦宏回国创业、建立百度帝国的故事,他们期待会有天使投资人对自己的主意和计划感兴趣,他们在创新工厂外彻夜等待……除了青春和梦想他们一无所有,但这个城市给了他们巨大的想象空间。
“北京是个包容性很强的城市,这里并不排斥外地人,只要有实力就会被认可”,章晨始终这样认为,在工作机会上,她相信公平,相信天道酬勤。这样的特质在一线城市身上正在越来越明显,正是时代发展之趋势。有一次去上海出差,当地人对她说,“上海人排外?这个老皇历早就揭过去了”!
很多人抱怨北京的空气、北京的交通,抱怨这个城市不宜居。“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章晨微微一笑,“安逸从来不是我想要的”,她在心中建起一个神龛,将“北京”高高供奉,或许这就是多数新一代年轻人的精神写照。
梦里不知身是客,然而在有梦想可追寻的地方,家园总有一天是将建起的。
梦想在左,现实在右
“他乡还是故乡又有什么关系?择业的时候有必要考虑地理因素吗?应该关心的是薪水、待遇、发展平台、职业前景”,章晨这样对自己的师妹说。
话虽理性,但做出在北京打拼的决定,也意味着未来她要付出更多。和大多数刚出校门的毕业生一样,除了梦想,章晨一无所有,她首先面临的是飞涨的物价,昂贵的房租,当然还有无尽的物质诱惑。
选择北上广一线大城市,选择他乡就业,同时也选择了辛苦与独立。“如果回到家乡,还要缩在父母的羽翼下生活,我会替自己感到羞耻。”
很多时候,章晨也会羡慕那些回到家乡的朋友,小城市压力小,朋友们在父母的资助下陆陆续续成为有车有房一族,开始准备结婚生子,一生就这样安定下来了。“十点上班,十二点下班;下午三点上班,下午五点下班;看看报纸,斗斗地主,聊聊QQ,一天就这么过去了”,这在章晨看来是多么不可思议。许多人都知道传媒行业的辛苦,不间断的出差、熬夜写稿……这些对她来说都是家常便饭。
“忙也有忙的快乐,忙的价值吧”,章晨自我解嘲,她喜欢工作的充实,即使偶尔发牢骚,她还是明白,悠闲的生活自己并不一定适应。
算上念书时间,章晨在北京已经生活了三年,尽管学不会卷舌音,说不出一口地道的京腔京韵,她还是在慢慢融入北京。有空的周末,她愿意出去走一走、转一转,更好的认识、了解自己生活的城市。“北京是个有文化底蕴的地方,这也是我喜爱它的原因”。
南方的人们通常忍受不了干燥和沙尘暴,章晨却早已习惯了北方的气候,“冬天有暖气,多么美妙啊,阳光每一天都那么明媚,我的心情也很灿烂”,相反,章晨已经开始受不了南方的湿热,“春天的绵绵细雨,下得人很烦”。
她在北京已经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大多也都是北漂一族。每逢佳节,家人团聚的时候,章晨也总盼望着能和朋友聚一聚,也就是在这样的时候,她才会有偶尔的心酸。
如今章晨最大的愿望,是能在这个城市拥有一处不需要太大,但足够容身的房子。从上班第一天起,她开始不自觉关注房市、经济政策,开始盘算每个月存一小笔钱,当然仅靠目前的薪水,她一辈子不吃不喝恐怕也买不起北京的房子。楼市的调控政策已经让人心生麻木,她常常想,如果房价能再温和一点,北京一定更可爱。
章晨觉得自己已经等不起了,她和男朋友年龄都不小了,到了该为共组家庭做准备的时候。努力工作,努力挣钱是她现在最大的追求,那些飘渺的理想总要建立在相当的物质基础之上。她不是不惦念远在湖南的父母,“或者再过五年,我会变得更强大,照顾好自己的同时,也有能力照顾别人”,章晨这样安慰自己。
在异乡奋斗,总要给自己找到坚持的理由。不久前,章晨的同事离职了,那是一位湖南老乡,当初为了争取留京指标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如今却义无反顾跟随男友回长沙发展。章晨不免有些唏嘘,奇怪的是,居然还有些许羡慕,“她终于可以不用那么辛苦了,回家挺好,这里竞争太激烈了”。
逃离北上广似乎已成趋势,很多人都在转身之后推开了人生另一扇崭新的大门。章晨开起了玩笑,“北京到底有什么好啊?我出差去过那么多地方,到哪都觉得哪比北京好,可我为什么就这么离不开它呢?”章晨想,她还是会坚持下去吧,她已经看到希望。
还是有无数人前仆后继涌入北京,还是有无数人拼死拼活要留在北京。
章晨觉得自己其实是幸运的,有一份虽然不算最好,但绝不是太差的工作。她知道,这里还有许许多多更困窘的人在默默打拼,哪怕看不到希望。
在什么样的地方工作,真的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在选择的过程中,找到真正的快乐,找到人生新的航向和生活的意义,这听起来虽然有些矫情,但却也是再实在不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