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作品。今年的银川进京又要召开了。一年整。
(2010-03-11 09:51:09)
标签:
杂谈 |
“孔雀”何须东南飞,湖城枝头亦可栖
——“宁夏·银川市人才招聘会”现场特写
文/张慕梁
3月14日,周六。北京林业大学的应届毕业生马立芹起个大早,她叫上早已约好了的同学,结伴来到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今天,一场特殊的招聘会将在这里举行。
当她们来到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时,却意外地发现这里早已人山人海,到处是和她们一样抱着简历四处观望的学生。蓝底白字的喷绘点明了今天的主题:“宁夏·银川市人才招聘会”。
“我是10号从学校就业网站上得知今天的招聘会的,”马立芹说,“我就是宁夏人,回家乡工作也是不错的选择。”马立芹告诉记者,她家里还有两个哥哥,父母对她的未来发展有分歧,父亲想让她在京发展,而母亲则希望她回到父母身边。“现在就业形势这么严峻,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就不错了,我自己没有特别的想法。今天来这里招聘的银川用人单位都还不错,我希望能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
除了马立芹这样“主场做战”的同学,本次招聘会还吸引了不少“空降兵”。杨蕊蕊就是其中最名副其实的一位——她前一天才坐飞机从沈阳来到北京,就为参加今天这场招聘会。“在北京,我住在一位同学那里,在机场附近,我为了来到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先坐公交,再转地铁,最后又换公交。”她俏皮地笑了起来。
杨蕊蕊是银川人,是天津中国民航大学“交通工程”专业的应届生。几天前,她从宁夏人事考试中心网站上得知银川市来京招聘,当时,她正在辽宁卫视《振兴辽宁》栏目组实习。“听到这个消息,我就决心过来试试。在外面上了这么多年的学,父母都想我回去。也正因此,我常常关注银川那边的招聘情况。”她说,本专业虽然就业不差,但是用人单位大多强调要男生,这常常令自己很无奈。希望今天能遇到个好“婆家”,就把自己“嫁”了。
除了银川籍学生想回家乡就业,其它地区的学生也有不少。来自山西的薛振环在北京“漂”了好几个星期了,他告诉记者,本来他打算在北京一直“漂”下去,但是现在改变了主意,“如果银川真的有我的用武之地,那我为什么不考虑呢?”
有“塞上湖城,西夏古都”美誉的银川的确值得考虑,在银川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梁积裕的讲话中,这一信号被强烈地释放出来。梁积裕表示,人才是资源中的资源,财富中的财富,只要是湖城银川急需、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在落户、住房、子女受教育等方面可以特事特办;高层次人才可以不迁户口、不转关系,以协议方式定期来银工作等。
本次招聘会上,事业单位招聘实行特殊政策:面试合格者马上签约录用,免除事业单位的全市统考。
“我们真是求才若渴。”在北京大学生就业之家的招聘现场,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姚成立毫不掩饰内心对于人才的渴求。他向记者介绍,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此次招聘以博士和硕士为主,基本要求有“临床学科型”、“本研究领域中已发表国家级核心期刊三篇”、“有1-3年的临床工作经验,外科博士有独立手术能力”等。
“只要是我们需要的人才,我们会给出我们最大的优惠政策。”姚院长说,今天投简历情况还不错,有望招到自己满意的人才。
与其它用人单位前拥挤不动的场面相较,倒是银川市委党校的招聘台前有几分“冷清”。
“这说明同学们的就业观念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招聘的主持人、银川市委党校副校长张继业深有感触,“他们不再一窝蜂地往机关、事业单位挤。如果企业有更适合自己发挥才能的舞台,他们就会更多地关注企业。”谈及到西部与到东南沿海城市的区别,张校长说:“很多同学对西部有很深的误读,其实,这些年,西部城市包括银川发展得都非常快,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样子。我常说,到西部工作,不要比收入的高低,不要比环境的优劣,要比感情的深浅,要比事业的成败。很明显的事:同样一项科研成果,在其它地方,可能就是锦上添花,而在西部,可能就是一项添补空白的重大成果,这一点,在我们银川已经有过不少先例。总之,这里是最需要人才的地方,也是最容易做出成绩的地方,银川欢迎大家来建功立业!”
招聘会后,北京市教委副主任郭广生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谈及本次招聘会的意义,郭主任表示:“这是本市首场外省市进京招聘会,今年我们还将举办多场外省市进京招聘会,以促进大学生低成本就业。教委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就业。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举办的一系列招聘会,岗位真实性、可靠性能够得到保障,没有作秀成分,而且,用人单位提供的岗位普遍较好,希望广大同学利用好这一平台,早日实现成功就业。”
据统计,这次银川市人才招聘会共有40余家单位,提供371个岗位。其中22家事业单位招聘的62个事业岗位,除2个招收艺术类本科及以上学历外,其余全部要求具有博士或硕士学历。12家企业单位中提供的285个岗位中,也有近40个岗位要求硕士以上学历。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介绍,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部门在2009年会加大外省市用人单位进京招聘力度,联系组织更多外省市单位进京招聘毕业生,为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面向全国就业搭建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