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坏了的孩子
(2009-04-02 16:30:07)
标签:
杂谈 |
形势很严峻,我不知道这些孩子怎么会这样。
去年下半年,一个湖南科技大学刚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给我打电话,跟我诉了很多苦,说现在工作不好找,自己也没什么能力,虽然毕业了,但还只能去小单位实习,不但没工资,还要家里出钱养着,她感觉四处碰壁,等等。
这个小女孩我还是略有了解,我以前在日报上班,那时她还大三,在我们报社实习,也因此,她有我的联系方式。
我问了一下她的情况,觉得造成这种书面,她自己要负很大责任,很多错误本可避免,于是说了她几句。不想,刚放下电话,她发了一条短信过来:“我不喜欢你那样居高临下跟我讲话,你要是不改改你以后也会吃亏……”
我笑笑,把短信和她的号码一并删除了。
我觉得,一个人,再怎么样,只要还存着积极进取之心,那总是很有希望的,但是连什么是好什么是歹都不知道,那就会“刀枪不入”,肯定是没救了。你以为我愿意说的吗?
从另一个角度看,她对我的“规箴”也是“好心”,不过这“好心”似乎稍微有点多余。记得我上大学时,我的这个博客总会有些“党员”或是其它“好同学”的关注,他们并不以真名示人,而只是针对我的某些话留下一些阴阳怪气的评论,虽然不敢留下真实名姓,但他们无一例外地在表示:“这是为你好,你不改一改,以后走向社会还得罪这么多人,肯定……”如何如何。我现在工作上面人际关系情况很好,你们担心的事没有发生,抱歉了。
又想起,我和我老婆刚在一起那会儿,就有好心人预测我们性格不合,肯定不长久云云,这么多年过去了(粗粗算来,从我老婆把我追到手到现在,快5年了吧),大家都经历了“毕业以后说分手”这个阶段,这些“好心人”自己纷纷分手,可我和我老婆还是好好的。
晕,跑偏了。
欢迎回来,咱还说正题啊。
下面一个例子主角是个男生。前一阶段,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圈内的朋友聚会,来了一位大学生朋友。他很能说,净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我现在很讨厌夸夸其谈的类型,要命的是似乎他对我特别感兴趣,总是跟我搭话,我就一句一句地应着。
听着实在讨厌,我问他:“你找到工作了吗?”
他说:“没有,我考研刚结束。”
我问:“考得怎么样,多少分?”
他说:“考本校,310分,估计差不多。”他如果说别的,我可能不太知道,但是考研这事我还是比较在行的,我当然知道310分的“份量”。
我问他:“工作好找吗?”他说:“好找,我没怎么找。”接着他跟我们讲起了他的“理论”:“学校的招聘会那都没意思,但我还是去了,我就是想刺探一下情况,你想在招聘会上找到工作,那是傻子。我就是去看看。”
我很奇怪,问:“那你怎么找?”
他得意地说:“我到那边看,看有什么好单位在招,然后我回来单个联系。”
我问:“你这么搞效果好吗?你成功了吗?”
他的得意之色略减了一分,说:“这个办法对于能力强的比较好用,能力不强就不行。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成功,但是我一个朋友用这个办法成功了。”
我有意说:“那看来你朋友就是能力强的了。”
本来我以为我这话讽刺意味已经很浓,没想到却丝毫没影响他的心情。他说,宏观经济形势对于我们也有影响,某某到现在还没签,某某能力多强啊!他都没签。我跟他比较,如果说我是“敏锐”,那他就是“敏捷”,“敏锐”与“敏捷”的区别就是……
我最想跟他说的是:时近阳春,招聘热季已经快过去,马上就要毕业离校,考研考研没着落,工作工作没着落,你不用费心费力分析谁是“敏锐”谁是“敏捷”,我送两个字,你们都适用:蠢蛋。
如果说真作出了一些成绩,有一些小骄傲小自得,所谓“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那也是人之常情。要什么没什么,真奇怪他那份洋洋得意是哪里来的。
本来想写四个例子,不过看篇幅已经差不多了哈。那下面两个就简写吧!虽然我写的是个案,但绝对是有普遍意义的,应届生朋友请对号入座:
3、现象:一个同学在天津工作,刚入职,有师傅带着。有一天跟我说:“我的师傅是个垃圾!”原因是,他师傅中午没有请他吃饭,而把他自己扔到大街上,让他自己解决。他在那里人生地不熟。
慕梁评:人家没那个义务。师傅一点错都没有。惯坏了的孩子。
4、一个女孩,从河北到北京,从北京到河北,转了N多圈,毕业了一年,一份正经事没有,认识到这样下去不行。但是拒绝做进一步的检讨和反思。她说:我还要有一些自尊。
慕梁评:怪不得现在自尊越来越不值钱了,就是这样被玷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