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
以下是新闻学专业部分专业课题目,供参考:
名词解释:肥皂剧、真人秀、半岛电视台、公众人物
问答: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新的大众传播形式对大众传播及社会的影响。
谈谈你对网上采访的认识。
从中国青年报80年代和北京青年报90年代以来的变化谈谈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对报纸的影响。
综合知识:CBD、北京BOBO一族,更多试题请在本站查询或者上题库购买(http://www.exambook.net/Zhuanye/beida.htm)
几点补充:一、北大新闻传播学院是2001年成立的,因此现在可以参考的试题已经有3份(包括2003年);
二、除了程曼丽老师,从华中科技大学调来不久的杨伯溆老师在网络传播和媒介社会学等研究方面也很有实力;
三、传播学方向的考试传播学这门考试内容当中主要是传播理论方面的内容,但是试题紧扣实际,主要考查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综合能力,而传播实务如广告、公关等在试题里基本上没有体现;
四、新院的办公室是在老地质楼对面,不过即将迁址,可能要搬到东门对面的方正大楼里;
关于复旦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
我选复旦的首要原因是:复旦出题不偏,不怪,很注重基本功.
因为我是跨专业考的,并且是从工科(计算机)跨到新闻,所以在选学校方面我不会带有太多的理想主义色彩,而是很现实.首先我找到北大,清华,还有北广之类学校的考研题,
对比了一下,复旦出的题比较死(注意:这只针对2002年以前),并且都是一些很基本的东西.这对跨专业的学生来说很好,因为跨专业的学生在学科背景方面纵使由于兴趣十分关注,大部分人也不如正宗科班学生的专业知识基础扎实,只是领域也不够宽广.所以,选择出题风格保守的学校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北大,清华的新闻传播考查领域很广,经常会出一些本学科比较前沿的东西,这些你们参考有关的历年试题就会了解一二.
再补充一下复旦的录取方式,复旦招生简章上新闻学院分三个方向,新闻学,传播学,广播电视新闻学,其实复旦录取是不分方向的,是所有报考新闻学院的学生在一起排名根据分数录取,在研二才开始分方向,所以说在报名的时候不要太多顾虑以后的研究方向的问题.
这是有关考试和录取的一些信息,一家之言而已.供大家参考.
再说一下03年复旦新闻的情况
03年复旦新闻招生简章上写的招生人数为50人,实际报考人数为1100人,比例为22:1
03年的出题风格有所改变,从原来只出课本上的题转向与现实联系紧密,
但是偶以为,多看书是没错的,那些很新鲜的题目如<东周刊>事件和杜马制定新闻法规,其实都是一个由头,正如新闻中的新闻由头一样,题目要考查的,还是你的基本新闻知识和专业理念,而不是让你对着这些事件空发议论.
业务方面要融会贯通,采写编评甚至和新闻理论都要结合起来,今年复旦出了一个论述题,这是以为从来没有的,以往的业务题是不出论述的,而今年论述题分数为30分,并且不只考一个领域如采访方面,而是从整体上考查你对新闻业务的了解情况.
总的来说,参考书要熟读甚至熟背,并紧密联系实际.
偶的成绩也没下来,也没有把握,所以这方面不敢多说.以免误人子弟.仍是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一点想法
很多人会觉得“考上了又如何?”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以过来人自居,我想我并不是这个意思,只是在考虑考研的目的究竟是为了什么。实话实说,我是复旦新闻学院研三的学生,也有很多人见过我或与我联系过,就知道我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我很反感有些人考上后到处发一些“辛酸史”、“血泪史”的什么东西,好象考研是一件天大的事,考上研就好象升华了一样,实际上并非这样。复旦新闻的名声在外,而且说实话在国内确实也是数一数二,但实际上如果你考上了之后,会发现也许没有你想象的那样神圣与伟大,睡觉、打牌、逃课,都是很平常的事情,很多本科时很好学的同学也变得懒了起来(当然包括我这个本来就很懒的人),我一直在想这是什么原因。对于国内的研究生教育和复旦新闻学院的研究生教育我不想评论,就实际情况而言,无论教学水平如何,教学安排如何,这里确实有很多机会,可以去TVB实习,可以去新加坡留学四个月,更多的机会是可以和国内新闻传播学界的大师以及国外的大师们交流,还可以参加各类研讨会议,但有了机会如何把握却是每个人自己的事情,所以会有同学把握住这些机会,但也有更多的同学失去了这些机会。所以我想,考研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过分渲染的,也许你很辛苦,也许你付出了很多,但大家的条件其实都是一样的,你付出了努力就会有回报,所以不要老是再强调一些客观原因,什么跨校啊,什么跨专业啊,在复旦新闻都是一样的,而且绝大多数是跨校跨专业的,世界上本没有绝对的公平,也许你觉得你付出了很多,但却没有回报,也不用去埋怨什么,其实你已经得到了很多。所以不要把考研作为你的终极目标,它只是你人生中的一个小里程碑,考不上不代表你没有能力,考上了也不代表着你就比别人厉害多少。考上之后怎样继续往前走才是你应该考虑的,而不要以为万事大吉,可以坐享其成,那也就没什么意思了。说实话,每个人考研的目的是不同的,而且确实凭着复旦新闻系研究生的名头在上海乃至在全国找一份工作是不困难的,但如果你只是这样想也就罢了,三年的时间你尽可以挥霍,但我想更多是应该考虑如果发展。现在我正在考博和工作之间徘徊,现在有一份薪水比较优厚的工作,但是否留下来,今后究竟走什么样的道路,还是需要好好考虑的。现在正是考研的关键阶段,在这里说这些闲言碎语并没有打击大家的意思,怎么走是自己的事情。还有一点,我觉得信息是很重要的,但过量的信息有时候会适得其反
关于武大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
首先声明我谈的是初试。
先说现代文学史:
1。一定要研究武大近10年的试题。今年的觉新、鲁迅、柔石三题都是96那几年的。要买本人大出版社出的新闻传播学试题集,里面很全。
2。如果04年还是唐逃的那3本参考书的话,一定不要全靠这3本,最好找本权威的现代文学史试题,我用的是《现代文学史导学》,是苏州大学的老师出的,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兰色。今年的题都有原题。最明显的例子是今年的“东北作家群”这题,在那3本书很难找到详细解释。
3。一定不要轻视网上信息。考前,有一网友在中华传媒网压题,他压对了《尝试集》和东北作家群。
4。文学史没什么,猛看参考书。书不熟谁也救不了我们。
说说新闻理论:
1。武大新闻理论没什么新东西,还是课本。而且试题很巧妙的重复。今年的新闻道德一题,谁都猜得出:《东周刊》事件闹的太厉害。但理论功底还要靠课本。
2。建议大家多上关于新闻的网站和看新闻学术刊物,看新闻理论界和业界重点都做了和说了那些。
3。刚才叫网络传播的网友已经说了武大新闻答题时要有新异。说的不错。就是看今年的试题我们也可以看出导师的意图:都是你认为,给出你的合理建议和措施等等。这就要我们在吃透课本的大前提下,关注一些新的东西。
4。一定要刻意记一些著名的关于新闻业界的事件,象今年的舆论监督案例,我们不可不防。关于这点,我个人建议关注一下当年年末出的《南方周末》,上面有他们总结的新闻大事。
关于答题:
大家都知道,文科要发挥,但不是胡写,最紧要的是逻辑清晰。专业课一定有话要说,但不要急,在下笔前要好好规划,力争不乱不草。另外答题时要加入一些自己很熟悉的、新的、合理的观点,但原则是这些观点不能占很大量,一点足够,在与点睛。
不好意思,我是抛砖引玉,以期大家共同讨论。
关于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考研
写作的冲动,源于一个打进寝室近30分钟的咨询电话。一位三年前的大专生,一位三个月前的农村中学教师,想把他二度孤注,最终以新闻学综合成绩第一考入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几许收获体会,与那些还在或曾经在考研征途上挣扎过的朋友共享。
公共篇
一.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清华请接受我的爱
自信是相当重要的。“最常见同时也是代价最高昂的一个错误,是以为成功有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种我们不具备的东西。”自以为今年可能考不上,那你怎么能考上?自以为这个学校太难考,那你怎么能进?当然,自信心应建立在客观,科学的分析上。工作第二年决定报考清华前,我觉得自己有两个小优势:英语过了六级,而且从未间断学习;大学期间发表过大约六十件文学作品。
同时,自考本科文凭和毕业后得的文学学士学位使我没了后顾之忧。这时,师专毕业生的身份带来的只是唉兵必胜的悲壮,而不是自愧弗如的羞耻。
更多的人不是没有自信,而是对自信的呵护不够。一有困难一遇挫折就像取经路上的猪八戒,只想回到安逸的高老庄(我经常是这样)。不妨多看看立志,成功学,名人传记之类的书。像《做自己想做的人》,《成功学法则》。实用简单的思维方式会使你茅塞顿开,而成功人士遭受的诸多磨难会让你不再动不动就怨天尤人,轻易为少的可怜的成绩而沾沾自喜;你不再孤独,你浑身是胆。很多人就败在心理素质上。他们没意识到:身体要锻炼,心理亦然。
二.义无反顾,勇往直前的人,世界给他让路
大学毕业时,因为没关系,我这个“优秀毕业生”,“三好学生”被扔到了一个当时没通电话不是,没有邮局,更不说上网的大山沟教初中。同事三四十,同志没有一个。一个班六七人,教得不好,还要罚工资。至于工资嘛,比孕妇难产还要痛苦,不但生不下来,生下来就是个前世的瘪三,少得想笑。从不敢奢望到那儿去上辅导班。但复习时,我并不特别担心自己处于不利地位,毕竟,全国上了辅导班的只占40%,而且我认为辅导老师讲的一般都写在他编的书上,只要扎扎实实读懂了,何愁不能够取得同样效果?反过来想,呆在山中,乐个清静,息绝交游,到哪儿去找这样好的学习环境?无数事实表明,辅导班绝对不是上研的必要条件。我有一位同学,家里条件好,多次来北京参加各种辅导班,两次考北大都未能如愿。三.考研方法千万条,努力刻苦第一条
“吃多大苦,成多大业。”对于我等智力,底子一般的人而言,如果耐不住漫漫长夜孤灯下的冷清,如果不忍心屁股坐得太久太久而酸痛而生出茧来,如果不能保证每天至少8个小时的有效学习时间,那么一切可能只使空谈,梦想的实现也就成了天上美丽的星星,美丽而永远遥遥无期。
其实,只要进入了刻苦的状态,习惯了也没什么,相反倒成了一种乐趣。记得2001年考完研,我就直接返回学校,继续像考前一样每天学12小时以上。一直到家里来人喊才恋恋不舍地回去过年,那是腊月27。正月初五,我又乐颠颠地回来了。成功不属于这样的人,还会属于谁呢?
专业篇
一.形势
清华新闻与传播学院分两大方向招。前两年新闻与传播统考报考,录取人数的总比是:159:11,198:9。2002年,新闻学,传播学统考的报考,上线,最终录取人数比分别是:99
这些数字还是挺有威慑力的。不过今年5个小方向扩招到18人。世上没有做不成的事,只有做不成事的人。一旦考上,你会觉得好值好值。
这里只能介绍属于新闻学的“新闻学”与“国际新闻”:初试专业科目一样,都是新闻史与理论,新闻编辑写作。
二.专业课
1、新闻史
2、新闻理论
3、编辑与写作
4、其它参考书
三.复试
各个方向的复试线每年各不同,一般都不低于350--360。面试是录取的关键,淘汰率50%左右。考完后翻翻书会有好处,但无法特意准备。几个导师一般每人问一个专业或非专业的问题。过度紧张,哑口无言或语无伦次会很惨。不乏380多分甚至笔试第二名却被涮的例子。上了清华研究生院的线而低于本院或面试失利,学校内部院系调剂机会不是太大,当然也有转到什么教育所去进行第二次面试,既然是面试,当然也可能再次被淘汰。
教训与忠告篇
第一次考375,面试资格都没有。政治要60(2003年要求政治英语共计134分),我只压上了国家线55。原因是盲目自信,不重视时事,做题不够(邮购3本政治试题书一本也没有给我寄过来,现在还想去跟那些草菅研究生人命的骗子打官司)。有些痛苦只有自己真正去尝试过,你才会心甘,才会知道别人血泪之词的沉重。第二次考教训也挺多。主要是太谨慎,迟迟不敢下笔。政治最后两题20分,10多分钟收场,新闻史最后一大题,匆忙之中答偏了,意识到时已经为时已晚,只好仓惶四顾,差点没潸然泪下。否则总分应多出15分以上。这就是很多人所谓的多考几次有了经验的“优势”!
忠告:每科要及格,公共课突出英语;新闻本科生不一定有优势,甚至专业课一门都没及格的本专业考生;一切靠实力,不必胡乱猜测;用拿来主义对待本文的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