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说妞妞:在家是老虎,在外是小猫。就是说她在家很皮,什么都敢动,什么高难动作都敢做,在外面胆子很小。
也许她是遗传了我胆小、内向的基因,但其实我特别不希望她像我一样。于是她4个月大的时候,我就带她去了亲子班;在小区里尽量创造机会多和同龄小朋友接触;经常邀请他们来家里做客。。。即使这样,我还是无奈的发现了问题依然存在。同时我也意识到除了她与生俱来的性格,自己及家人教育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在亲子班,妞妞明显的不喜欢和小朋友挨的太近;在大家都去老师那里拿东西时,不喜欢和别人挤,总是站在最后面;总是喜欢偎着我做;器械上有别人在玩,她就不敢上前一起玩。想玩小朋友的玩具时也不敢,总要我去拿。
又比如,不论是在小区里还是在商场里,有认识的不认识的小朋友过来拿她手里的玩具时,不论她是不是想给人家玩,她都只会傻傻的站在那里,看着东西被拿走,不知所措,有时不想给人家就只能哭了,要不就自己再去玩别的。
再比如,有小朋友不友好动手打她,她要不就站在那里不敢动,要不就往后退,完全不知该怎么应对。
开始是我也没太在意,以为孩子小,等大些了就好了。但是随着她长大,这种现象非但没消失,还更严重了。慢慢的我意识到除了她与生俱来的性格,自己及家人教育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关系。
首先是家长经常帮她做决定,这样孩子就失去了遇到问题时自己思考该怎么做的机会。如果妞妞拿个玩具在小区里玩,有小朋友过来要,我们总是说:妞妞,给***玩会儿吧。妞妞是个很听话的孩子,于是乎就伸手递过去了,结果得到了大人的表扬:妞妞真乖!其实我们这么做,完全忽略了孩子自己的想法,也许她并不想给其他孩子玩,可是她不知怎么表达或者还来不及思考,而家长已经替她做了决定。现在我和妞爸就告诉她:你自己决定是不是给别人玩,如果不想给,你就说:妞妞还想再玩会儿,也可以拿个其他的东西让别人玩。前几天妞妞拿了小桶在小区里玩,我帮她拿着小铲子,结果娅娅过来从我手里拿走了小铲子,妞妞看到不愿意,嘴一撇,要哭。我赶紧说:妞妞不哭,你要是不想给娅娅,就去和姐姐说把铲子还给我吧。妞妞开始不敢说,在我的鼓励下,噙着眼泪,小声的说:姐姐,还给我。虽然娅娅没有还给她,妞妞还是哭了出来,但是我的宝贝卖出了第一步,心疼之余我真替她高兴,抱起她对她说:妞妞真棒,表现的非常好。
其次,有的小朋友喜欢打人,妞妞被打了以后,姥姥姥爷就说以后我们离他远点就行了。以前我可能会同意这种做法,但现在我认为还是应该鼓励孩子学会面对问题,而不是一味逃避。上周六在亲子班上课时老师让所有的孩子围坐在她周围,妞妞边上的小男孩不知为什么连打了妞妞好几下,我开始时护着妞妞挡住那个孩子的手,对男孩说:你这样不对,怎么可以打人?再看妞妞偎在我怀里,一脸委屈。我对妞妞说:妞妞,你要对他说:别打我,打人不对。我鼓励她说出来,但这次没有成功。我知道这不是一次就可以让妞妞接受的,但要是不迈出这一步,也许她以后总是不知道该怎么办,而父母又不可能总是替她挡住一切,她总要让自己变得勇敢而不是躲着才好。
还有一件事我印象深刻。也是周末我开车和姥爷带妞妞上课。临出发妞妞拿了她的小鸭鸭车。回来的路上妞妞表示还要拿着在小区里玩一会儿。姥爷是个特爱干净的人,平时就总是怕脏,不让妞妞干这个不让摸那个的,这次也是怕脏了,又对妞妞说:别拿了,万一别的小朋友看到了,跟你要怎么办?我一听,赶紧制止道:爸,你不能这么说呀。然后对妞妞说:妞妞,你要是想拿下去就拿吧,没关系的,如果有小朋友要,你自己决定要不要给别人玩,你想给就给,如果不想给你就告诉她:妞妞还要玩,好吗?不要怕脏,如果脏了,妈妈再擦干净就行了。事后我对姥爷说:你那样说,会让她变的很自私,以后会没有朋友的。
我和妞爸在家时有时会用做游戏的方式告诉她应该怎么和别人沟通、交往。有时妞妞想要一件我们手里的东西,我就告诉她:妞妞,你要说:妈妈把***给我玩会儿可以吗?或者我们要她的东西,看她怎么应对。在外面如果她表示想要小朋友的东西时,我都带她过去,鼓励她自己说出来,征求对方的意见,而不是直接拿走。
我知道这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见到效果的,但我想妞妞会慢慢的接受,会慢慢的学会。我希望我可以培养她有一个坚强、勇敢、乐观、善良的性格。就像当初给她起名字时,我和妞爸选了:葶,朋友问起为什么不用“婷”,我解释说:葶是一种草本植物,我们希望妞妞可以像一株小草那样,有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般的顽强的生命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