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召县2016年小麦生产技术工作总结
(2016-06-24 09:26:11)南召县2016年小麦生产技术工作总结
今年我县的小麦生产在县委、政府及上级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领导下,通过农业技术人员实施“百人包百村”活动,督促指导广大农民加强田间管理和病虫害的综合防治,认真全面落实小麦“一喷三防”等技术,推广应用优良品种,落实机械匀播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使我县小麦取得丰收。
今年全县麦播面积25万亩,与上年持平,平均亩产364.6公斤,比上年(397.8公斤)亩减产33.2公斤,减幅8.3%,总产0.912亿公斤,较去年0.995亿公斤减产0.083 亿公斤,减幅8.3%。
一、今年我县小麦生产情况概述。
(一)小麦成产三因素呈现“两增一减”的特点。
据5月21-22日对全县10个乡镇近50个点测产调查结果汇总,本年度小麦较上年减产,其成产因素表现为:亩成穗数加权平均为32.9万穗,较上年亩减少5万穗;每穗粒数加权平均为31.0粒,较上年29.9粒增加1.1粒;千粒重41.75克,较上年增加0.45克,三因素综合表现为减产,平均亩产364.6公斤,比上年减产8.3%,总产0.912亿公斤 ,减产8.3%。
其中一类田面积6.25万亩,占麦播面积的25%,较上年11.4万亩减少45.2%,平均亩产486.6公斤;二类田面积11.25万亩,占麦播面积的45%,较上年7.8万亩增加44.2%,平均亩产370.6公斤;三类田面积7.5万亩,占麦播面积的30%,较上年5.8万亩增加29%,平均亩产253.9公斤。(具体见表一)。
表一:南召县2016年小麦测产表
单位:万亩、个、万穗、粒、克、公斤、亿公斤
|
|
面积 |
% |
亩成穗 |
穗粒数 |
千粒重 |
折亩产 |
总产 |
|
一类麦田 |
6.25 |
25 |
43.2 |
31.4 |
42.2 |
486.6 |
0.3 |
|
二类麦田 |
11.25 |
45 |
32.7 |
31.9 |
41.8 |
370.6 |
0.42 |
|
三类麦田 |
7.5 |
30 |
24.6 |
29.4 |
41.3 |
253.9 |
0.19 |
|
2016年 加权平均 |
25 |
- |
32.9 |
31.0 |
41.8 |
364.6 |
0.91 |
|
2015年 加权平均 |
25 |
- |
37.9 |
29.9 |
41.3 |
397.8 |
1.0 |
|
比上年增减(+ -) |
- |
- |
-5 |
+1.1 |
+0.45 |
-33.2 |
-0.09 |
(二)本年度小麦播种基础情况
1 、播种质量好。播期主要集中在10月10-25日,做到了适时播种,播种时底墒充足,播种质量较好,出苗相对整齐。播种量一般8-15公斤,调查平均亩播12公斤,播量较上年持平。
2、整地情况。全县深耕面积9万亩,比去年增加50%,旋耕面积13万亩以上,比去年减少28%,全部秸秆还田,免耕面积2万亩,比去年减少33%。
3、施肥情况。配方施肥面积24万亩以上,基本没有使用有机肥。
4、土壤处理3万亩以上,种子包衣占20%。
5、新品种利用率达100%。主要选用新品种有:许科316、内农科201、衡观35等。
(三)本年度苗情。
1、苗期苗情。于11月12日对全县小麦苗情进行调查,全县小麦基本苗23.6万头,其中,一类苗占20%,基本苗20.2万,群体30万,单株分蘖1个,次生根2.3条,主茎叶龄3.8;二类苗占45%,基本苗24.4万,无分蘖,次生根0.8条,主茎叶龄3.1;三类苗占35%,基本苗26.7万,无分蘖,无次生根。
2、越冬苗情。据2016年1月5日调查,一类苗面积8.25万亩占33%,群体75.3万,单株分蘖3.6个,大分蘖3.3个,次生根7条,主茎叶龄6.7;二类苗面积10.75万亩占43%,群体57.6万,单株分蘖3.1个,大分蘖2.6个,次生根6.4条,主茎叶龄5.6;三类苗面积5.75万亩占23%,群体35.8万,单株分蘖1.9个,大分蘖1.3个,次生根3.9条,主茎叶龄5.2。
越冬期积温较高,降水较少,分蘖和次生根与往年相比,相对较少,麦苗不敦实,苗情相对较差。
3、返青期苗情。2016年2月17日,对全县小麦苗情进行调查。一类田6.5万亩,占26%,群体77.9万头,单株分蘖(含主茎)4.7个,次生根9.6条,叶龄7.6叶;二类田10万亩,占40%,群体58.8万头,单株分蘖(含主茎)3.6个,次生根7.8条,叶龄7.1叶;三类田8.25万亩,占33%,群体47.9万头,单株分蘖(含主茎)3.0个,次生根6.2条,叶龄6.8叶。旺长田0.25万亩,占1%,群体103.2万头,单株分蘖(含主茎)5.2个,次生根10条,叶龄7.8叶。
今年冬季气温较常年偏低,且降水相对较少,苗情较差。
二、减产原因分析
(一)气象因素对小麦的产量的影响
今年气象条件对小麦的影响有利有弊,但弊大于利。
据表二,播种期10月份降水较常年相当,底墒充足,出苗整齐一致,11月份降水较常年偏多,墒情较足,但此期光照较常年严重偏少,叶片上举,分蘖缺位,次生根较少,不利冬前分蘖发生;12月光照仍然较常年减少,但积温较常年偏高,促使地上部生长较快,地下部生长较慢,分蘖发生不足。
1月份,气温较常年偏低,降水较少,日照偏少;此期日平均气温0℃以下天数达11天,最低气温在0℃以下的天数达25天,负积温17.5℃,由于前期的地上部生长迅速,遭遇此期的低温,大部分田块冻害大面积发生,叶片干枯,抑制了小分蘖的发生和生长,又影响了小穗分化与形成。据调查,受冻面积16万亩多,占麦播面积60%以上,大部分叶片受冻,随后发黄,部分严重田块心叶受冻。此次冻害对产量有一定影响,但影响不大,未构成大面积冻害灾害发生。
2月份,日照充足,积温较高,小麦提前返青,但降水不多,加之越冬期的冻害,叶片受损严重,不利早春分蘖发生。
3月份小麦陆续进入拔节孕穗期,此期积温、日照均高于常年,降水严重偏少,旱情部分地块出现,抑制了春季小分蘖成穗。
4月份积温、降水较常年增加,此期小麦陆续进入扬花、灌浆,水分、积温、日照均适宜,利于灌浆,加之此期小麦“一喷三防”技术应用,虽然赤霉病零星发生但防治及时,没有因赤霉病造成减产。
5月份降水、积温、日照充分,利于籽粒灌浆,因而千粒重较上年增加。
综上所述,由于今年的气气象特点影响,小麦亩穗数,比去年大幅减少,穗粒数和千粒重较上年稍微增加,三因素综合表现为减产。
表二 :2015-2016年小麦生育期间气象因素与历年平均值比较表
|
气象因素 生育期(月) |
积温(。C) |
降水(mm) |
日照(h) |
|||
|
今年 |
历年 |
今年 |
历年 |
今年 |
历年 |
|
|
全生育期(10~5) |
2630.8 |
2423.9 |
287.5 |
269 |
892.8 |
1164.2 |
|
较历年增减 |
+206.9 |
+18.5 |
271.4 |
|||
|
10 |
523.9 |
486.7 |
50.4 |
56.2 |
134.7 |
155.3 |
|
11 |
243 |
291 |
58.7 |
26.9 |
31.8 |
141.5 |
|
12 |
125.1 |
96.1 |
3.2 |
8.3 |
92.9 |
131.1 |
|
1 |
36.8 |
37.2 |
0 |
9.4 |
90.5 |
122.2 |
|
2 |
163.7 |
106.4 |
20.3 |
12.4 |
170.2 |
117.9 |
|
3 |
350.3 |
269.7 |
4.7 |
30.1 |
145.4 |
135.4 |
|
4 |
549 |
477 |
65.6 |
44.8 |
94.1 |
171.4 |
|
5 |
639 |
659.8 |
84.6 |
80.9 |
133.2 |
189.4 |
三、通过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应用,灾年夺丰收
(一)优良品种应用。
今年小麦良种补贴采用发放补助资金的方式,根据上年市政府小麦品种利用意见结合我县实际,今年主要推广了:内农科201(半冬性)、众麦2号(弱春性)、衡观35(半冬性)、新麦21(弱春性)、许科316(弱春性)、豫麦70-36(弱冬性)等高产优质品种。良种覆盖率达100%。根据我县今年主要品种田间取样调查,其产量、抗病性综合分析见表三:
表三:南召县2016年主要小麦品种产量调查、抗病性综合评价表
|
品种序号 |
小麦 品种 |
品种 品性 |
群体 (万头) |
穗粒数 (粒) |
千粒重 (克) |
产量(公斤/亩) |
抗病性综合评价 |
产量 排名 |
|
1 |
内农科201 |
半冬性 |
41.3 |
31.4 |
42.3 |
466.3 |
较抗 |
1 |
|
2 |
许科316 |
弱春性 |
38.2 |
30.8 |
41.5 |
415.0 |
较抗 |
2 |
|
3 |
衡观35 |
半冬性 |
36.1 |
30.6 |
41.0 |
384.9 |
较抗 |
3 |
|
4 |
众麦2号 |
弱春性 |
34.5 |
30.1 |
42.1 |
371.6 |
一般 |
4 |
|
5 |
新麦21 |
弱春性 |
33.8 |
30.4 |
41.9 |
365.9 |
较抗 |
5 |
|
6 |
内麦998 |
半冬性 |
32.0 |
31.1 |
41.7 |
352.7 |
较抗 |
6 |
|
7 |
豫麦49-198 |
半冬性 |
29.8 |
31.2 |
41.1 |
324.8 |
一般 |
7 |
|
8 |
先麦10号 |
弱春性 |
28.8 |
30.9 |
42.0 |
317.7 |
一般 |
8 |
|
9 |
洛麦24 |
弱春性 |
29.3 |
29.8 |
41.8 |
310.2 |
一般 |
9 |
|
10 |
豫麦70-36 |
半冬性 |
30.0 |
29.3 |
41.0 |
306.3 |
一般 |
10 |
|
11 |
宛麦19 |
弱春性 |
30.1 |
29 |
41.2 |
305.7 |
较抗 |
11 |
根据田间抗病性调查,各品种间抗条锈病、赤霉病差异性不显著,病害基本都有发生,相对条锈病、赤霉病发生较轻的品种有:内农科201、衡观35、许科316、宛麦19,抗性较差的为众麦2号。
根据田间小麦长势、长相及综合性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适宜在我县推广的品种是:内农科201、许科316、衡观35、宛麦19、众麦2号;搭配品种可以选择:新麦21、内麦998等。适宜旱薄地种植的品种是:豫麦49-198、豫麦70-36。适宜稻茬种植的品种是:许科316、众麦2号、内农科201等。
(二)小麦“一喷三防”技术应用和杂草综合防治。
今年下拨我县“一喷三防”资金110多万元,该补贴资金全部下拨到全县各乡镇,由各乡镇政府统一采购药肥,以乡、村为单位,进行统防统治。今年全县小麦“一喷三防”共进行30万亩次,真正做到了防病、治虫、防干热风促粒重保增产的目的。另外,全县小麦土壤处理面积达3万亩以上,应用拌种近2万亩,冬前和早春的化学除草面积24.5万亩以上。小麦条锈病、蚜虫、红蜘蛛等发生面积较大但均已防治,由于一喷三防工作及时,赤霉病发生较轻,未形成灾害。
(三)开展小麦高产创建示范带动全县小麦生产水平
今年为了落实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全面提升我县小麦生产水平,完成我县高产示范“百、千、万”工程和标准良田建设任务,在白土岗镇进行了小麦高产示范,面积5000亩,涉及白土岗镇的杜村、圣井、白东、白西、付庄、姬村、闫楼、火神庙、旬垛9个村、太山庙乡罗汉等村示范推广5000亩。其核心区在杜村和罗汉村,百亩超高产示范在核心区的杜村,面积200亩。测产杜村项目区最高亩产达552.7公斤(亩穗数42万,穗粒数38.1粒、千粒重39.9克),平均亩产520.3公斤,较全县平均亩产增42.7%。圣井村平均亩产346.3公斤;罗汉村平均亩产491.8公斤(亩穗数35.9万,穗粒数40.6粒、千粒重39.7克)。示范方全面落实推广:统一品种、统一配方施肥、统一秸秆还田、统一机械作业、统一播期播量、统一病虫草害防控和一喷三防的“六统一”技术,带动了周边群众应用小麦高产配套技术措施,进一步提升了我县小麦生产水平。
(四)进行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培训
去年麦播前县农技中心在各乡镇、村分别举办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培训达30余场次,向农民发放施肥建议卡16万份以上,还通过农业专题电视栏目《三农之窗》等制作、播放小麦高产栽培技术专题讲座5期,发送小麦栽培管理技术短信7次,2万多条,使农民完全掌握小麦栽培管理的关键技术。
(五)依托“全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补助项目”,示范带动全县小麦生产,落实各项栽培技术
随着“全国农技推广科技示范县”项目的进一步实施,示范带动了大部分乡、村的小麦科技生产水平,按照统一的技术操作规程,实施配方施肥,综合防治病虫草害,加强了中后期管理等,实现标准化生产,普及了小麦高产栽培技术。
(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
县农技中心依托“全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根据不同类型区各类土壤状况和该项目小麦肥料的效应试验和校正试验结果,推荐合理的施肥量,制定配方施肥方案,科学施肥。全县小麦配方施肥面积达24万亩以上。为今年小麦丰产奠定了基础。
四、生产上存在问题及建议
(一)生产上存在的问题
1、有机肥用量不足,且面积不大。部分田块因长期不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较低且缺乏微量元素。
2、水利配套设施严重缺乏,生产基础设施相对薄弱。
3、部分群众对种麦和管理积极性不高。
(二)对今后小麦生产的建议
1、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和钾肥,补施微肥。
2、大力推广深耕技术,改良土壤培肥地力,进一步提高单产。
3、全面实施叶面追肥技术,认真开展“一喷三防”技术。
4、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做到井渠配套。
2016年6月20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