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苗情监测技术规程
(2015-07-17 11:03:59)1
本标准规定了小麦苗情监测的术语与定义、规范性引用文件,以及监测要求、监测内容、监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河南省小麦苗情的监测、分析与小麦生产的管理和指导,并对周边各省冬小麦苗情监测具有参考作用,其他试验示范苗情监测可参照执行。
2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1350—1999
GB 1351—2008
3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程。
3.1
小麦苗情监测
指在小麦出苗至拔节的关键生育时期,选择有代表性田块定期调查主茎叶龄、单株分蘖、单株次生根和总茎蘖数。
3.2
小麦基本苗
单位面积上生长的由一粒小麦种子发芽长成的个体总数,亩基本苗数是小麦栽培密度的标志。
3.3
小麦生育时期
根据器官形成的顺序并便于生产管理,常把小麦生育期分为若干个生育时期。一般包括:出苗期、三叶期、分蘖期、越冬期、返青期、起身期(生物学拔节)、拔节期、孕穗期、抽穗期、开花期、灌浆期、成熟期等12个时期。
3.3
小麦分蘖
小麦主茎上产生的各个新茎就是分蘖。
3.4
小麦总茎蘖数
单位面积上生长的小麦主茎和分蘖的总和。
3.5
小麦次生根
小麦在形成分蘖节和开始发生分蘖时,在适宜的条件下茎节上长出的根称之为次生根,因其从茎节上发生,又称之为节根或次生不定根。
3.6
小麦主茎叶龄
小麦主茎上已出生的叶片数,未出全的心叶用其露出部分的长度占上一叶片的比值表示。
4
在小麦出苗~分蘖前、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测定小麦苗情。
5
小麦苗情监测应尽可能做到定点监测。
5.1.1 长势均匀田块样点选择方法
对长势均匀的单一田块调查时,先确定田块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作为中心抽样点,再在两条对角线双向等距各选择1个样点(每个样点距田边1米以上)取样,组成5个样本。定点调查样点较多时也可采用3点取样法。选择方法见图1、图2。
|
□ □
□ |
|
□ □ |
图1
5.1.2 长势不均匀田块样点选择方法
目测选取能代表总体大多数水平的样点进行调查,取点要避开缺苗断垄或生长特殊地段。
5.1.3 监测点要求
定点监测从调查基本苗开始,样点做标记,固定不变,每次调查都在此点内进行,调查时要特别注意不要损伤样点内和周围小麦,尽量保持自然状态。在生产中一般要求各地选择有代表性的田块进行定点监测。
进行小麦苗情调查必须详细记载田间基本情况与管理措施。
6
6.1 监测点基本情况
于小麦播种后,采取进村入户调查方式填报。主要对监测点农户姓名、种植面积、土壤质地、前茬作物、种植品种、播期、播量、整地方式、秸秆处理方式、底肥使用情况等项目进行监测记载,作为苗情调查与分析的依据,监测点基本情况调查见表1。
表1
|
县(市、区) |
|
农户姓名 |
种植面积 |
土壤质地 |
前茬作物 |
种植品种 |
播期 (月/日) |
播量(公斤/亩) |
整地方式 |
秸秆处理方式 |
底肥使用情况 |
||||||
|
旋耕 |
深 耕 |
免耕 |
还田 |
不还田 |
有机肥 |
纯N |
P2O5 |
K2O |
|||||||||
|
|
|
|
|
|
|
|
|
|
|
|
|
|
|
|
|
|
|
6.2 生育时期
从播种到收获,按照不同生育期特征记载出现时间,小麦生育期记载见表2。
6.2.1播种期
小麦田间播种的日期。
6.2.2出苗期
小麦的第一片真叶露出地表2~3㎝时为出苗,田间有50%以上麦苗达到出苗标准的日期为出苗期。
6.2.3分蘖期
田间有50%以上的植株第一分蘖露出叶鞘2cm左右的日期为分蘖期。
6.2.4越冬期
冬前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0℃、麦苗停止生长的日期为越冬期。
6.2.5返青期
次年春季气温回升时,麦苗叶片由青紫色转为鲜绿色,部分心叶露头1~2厘米时,为返青期。一般日平均气温在3℃左右。
6.2.6起身期
返青后全田50%以上的小麦植株由匍匐转为直立生长,小麦基部节间开始伸长0.2~0.5cm为起身期。
6.2.7拔节期
全田50%以上单茎的茎基部第一节间露出地面2cm时为拔节期。
6.2.8挑旗期
全田50%以上的旗叶完全伸出为挑旗期。
6.2.9抽穗期
全田50%以上麦穗由叶鞘中露出穗长的1/2时为抽穗期。
6.2.10开花期
全田50%以上麦穗中上部小花的内外颍张开、花丝伸长、花药外露时为开花期。
6.2.11灌浆期
籽粒刚开始沉积淀粉粒(即灌浆),时间在开花后10天左右。
6.2.12成熟期
小麦的茎、叶、穗发黄,胚乳呈蜡质状,籽粒开始变硬,基本达到原品种固有色泽为成熟期。
6.2.13全生育期
小麦从出苗到成熟的时间叫全生育期。
|
监 测 点 |
品 种 |
播 种 期 (月/日) |
出 苗 期 (月/日) |
分 蘖 期 (月/日) |
越 冬 期 (月/日) |
返 青 期 (月/日) |
起 身 期 (月/日) |
拔 节 期 (月/日) |
挑 旗 期 (月/日) |
抽 穗 期 (月/日) |
开 花 期 (月/日) |
灌 浆 期 (月/日) |
成 熟 期 (月/日) |
全 生 育 期 (d) |
|
|
|
|
|
|
|
|
|
|
|
|
|
|
|
|
表2 小麦生育期记载表
6.3 基本苗
于小麦出苗后分蘖前,对小麦基本苗进行监测。
6.3.1
对机条播等有行株距的田块,按照监测样点选择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样点,每点测量(N+1)行(N≥20)之间的总长L(米),由此计算平均行距D(米)=L/N,平均行距D(寸)=L/N*30。选择1-2个1米双行,查基本苗总数,求得每亩基本苗数。
亩基本苗(万)计算=1米双行基本苗/行距(寸)。
6.3.2
对无行株距的田块,用预先制作的1平方米圆形铁丝框(半径0.565米)或正方形铁丝框(边长1米),按照监测样点选择方法选取有代表性的样点,在取样点垂直向下随机套取,数出样点总基本苗数,计算每亩基本苗X1。
亩基本苗X1(万/亩)=666.7(m2)×平均基本苗X(个/m2)×10-6
6.4 亩茎蘖数
6.4.1
对机条播等有行株距的田块,按照6.3.1测定行距,亩茎蘖数(万)。选择1-2个1米双行,查茎蘖总数。
亩茎蘖数(万)计算=1米双行总茎蘖数/行距(寸)。
6.4.2
对无行株距的田块,按照7.3.2选择样点,数出样点茎蘖总数。
亩茎蘖数X1(万)=666.7(m2)×平均茎蘖数X(个/m2)×10-6
6.5 主茎叶龄
在所选监测亩茎蘖数样点附近,选择长势长相与样点相近麦田,连续挖10株,数单株主茎叶龄,求主茎叶龄平均数。
6.6 单株茎蘖数
在已挖取的10株小麦上数单株茎蘖数,求单株茎蘖平均数。
6.7 单株次生根
在已挖取的10株小麦上数单株次生根数,求单株次生根平均数。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小麦苗情调查表
表A.1
|
市 (县) |
麦播总面积(万亩) |
一类苗 |
二类苗 |
三类苗 |
旺长苗 |
|||||||||||||||||||||
|
面积(万亩) |
比例(%) |
亩群体 (万头) |
分 蘖(个) |
次生根(条) |
主 茎 叶 龄(片) |
面积(万亩) |
比例(%) |
亩 群 体(万头) |
分蘖(个) |
次生根(条) |
主 茎 叶 龄(片) |
面积(万亩) |
比例(%) |
亩群体(万头) |
分 蘖(个) |
次 生 根(条) |
主茎叶龄(片) |
面积(万亩) |
比例(%) |
亩 群 体(万头) |
分蘖(个) |
次生根(条) |
主茎叶龄(片)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小麦苗情调查表
表A.2 有行距栽培方式小麦苗情田间调查原始记载表
|
样点 |
品种 |
亩茎蘖数 (万/亩) |
序 号 |
主 茎 叶 龄 |
序 号 |
主 茎 叶 龄 |
序 号 |
次 生 根 |
序 号 |
次 生 根 |
序 号 |
单 株 茎 蘖 |
序 号 |
单 株 茎 蘖 |
|
|
|
21行长(m)= |
1 |
|
6 |
|
1 |
|
6 |
|
1 |
|
6 |
|
|
平均行距(m)= |
2 |
|
7 |
|
2 |
|
7 |
|
2 |
|
7 |
|
||
|
平均行距(寸)= |
3 |
|
8 |
|
3 |
|
8 |
|
3 |
|
8 |
|
||
|
1m双行茎蘖数(个)= |
4 |
|
9 |
|
4 |
|
9 |
|
4 |
|
9 |
|
||
|
|
5 |
|
10 |
|
5 |
|
10 |
|
5 |
|
10 |
|
||
|
平均亩茎蘖数: |
平均主茎叶龄: |
平均单株次生根(条): |
平均单株茎蘖(个): |
|||||||||||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小麦苗情调查表
表A.3 无行距栽培方式小麦苗情田间调查原始记载表
|
样点 |
品种 |
亩茎蘖数 (万/亩) |
序 号 |
主 茎 叶 龄 |
序 号 |
主 茎 叶 龄 |
序 号 |
次 生 根 |
序 号 |
次 生 根 |
序 号 |
单 株 茎 蘖 |
序 号 |
单 株 茎 蘖 |
|
|
|
1 m2茎蘖数(个)= |
1 |
|
6 |
|
1 |
|
6 |
|
1 |
|
6 |
|
|
2 |
|
7 |
|
2 |
|
7 |
|
2 |
|
7 |
|
|||
|
3 |
|
8 |
|
3 |
|
8 |
|
3 |
|
8 |
|
|||
|
4 |
|
9 |
|
4 |
|
9 |
|
4 |
|
9 |
|
|||
|
5 |
|
10 |
|
5 |
|
10 |
|
5 |
|
10 |
|
|||
|
平均亩茎蘖数(万): |
平均主茎叶龄: |
平均单株次生根(条): |
平均单株茎蘖(个): |
|||||||||||
附录B
(规范性附录)
河南省小麦苗情分类表
表B.1
|
生育 时期 |
项目 |
一类苗 |
二类苗 |
三类苗 |
旺苗 |
|||||||||||
|
半冬性 |
弱春性 |
半冬性 |
弱春性 |
半冬性 |
弱春性 |
半冬性 |
弱春性 |
|||||||||
|
越 冬 期 |
主茎叶龄 |
6~7 |
5~6 |
5~6 |
4~5 |
<5 |
<4 |
>7 |
>6 |
|||||||
|
单株茎蘖数 |
4~6 |
3~5 |
3~5 |
2~4 |
<3 |
<2 |
/ |
/ |
||||||||
|
次生根(条) |
7~9 |
5~7 |
5~7 |
3~5 |
<5 |
<3 |
/ |
/ |
||||||||
|
总茎蘖(万/亩) |
60~80 |
50~70 |
50~70 |
40~55 |
<45 |
<40 |
>80 |
>70 |
||||||||
|
长势长相 |
主茎叶片与分蘖出现相一致 |
主茎叶片与分蘖出现基本一致 |
分蘖出现晚,分蘖缺位多 |
分蘖出现速度快、长势强 |
||||||||||||
|
返 青 期 |
主茎叶龄 |
7~8 |
6~7 |
6~7 |
5~6 |
<6 |
<5 |
>8 |
>7 |
|
||||||
|
单株茎蘖数 |
5~7 |
4~6 |
4~6 |
3~5 |
<3 |
<3 |
/ |
/ |
|
|||||||
|
次生根(条) |
8~10 |
6~8 |
6~8 |
5~7 |
<6 |
<5 |
/ |
/ |
|
|||||||
|
总茎蘖(万/亩) |
70~90 |
60~80 |
60~80 |
50~70 |
<60 |
<50 |
>90 |
>80 |
|
|||||||
|
长势长相 |
叶色青绿、春生分蘖较少、根系发达 |
叶片绿、春生分蘖少、根系发育较好 |
返青后叶色发黄、空心蘖出现早 |
叶色黑绿、春生分蘖多、长势旺 |
||||||||||||
|
拔 节 期 |
主茎叶龄 |
9~10 |
8~9 |
8~10 |
6~8 |
<8 |
<8 |
/ |
/ |
|||||||
|
单株茎蘖数 |
5~7 |
4~6 |
4~6 |
3~5 |
<4 |
<3 |
/ |
/ |
||||||||
|
次生根(条) |
13~18 |
12~14 |
10~12 |
9~11 |
<10 |
<9 |
/ |
/ |
||||||||
|
总茎蘖(万/亩) |
90~110 |
80~100 |
70~90 |
60~80 |
<70 |
<60 |
>110 |
>100 |
||||||||
|
长势长相 |
叶色青绿、叶片宽厚而不披、两极分化明显、底节稳健伸长 |
叶片长而不披,叶色绿、两极分化较好 |
叶片窄短、叶色黄绿、两极分化早 |
叶片长而下披、叶色黑绿、两极分化不明显、底节伸长过快 |
||||||||||||
|
注:群体茎蘖数和主茎叶龄为主要指标,单株茎蘖数和次生根为参考指标。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