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豆高产示范田建设方案

(2010-08-19 16:54:03)
标签:

杂谈

    大豆是重要的医药、蛋白、工业原料,也不是人们喜爱的食品。南阳大豆种植基础较好,近年来种植面积近100万亩,但种植分散,管理比较粗放,经济效益不高,影响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严重制约着我市大豆生产的发展。通过高产示范田建设的示范引导和辐射带动,促进我市大豆生产向高产、优质方向健康、快速发展。

     一、    示范田地点

   示范田设在   县    乡镇   村   民人  ,土壤(质地)   面积  亩。交通便利,地势平整,肥力中上等,旱能浇、涝能排,前茬作物(小麦) 

    二、    主要技术措施

   1、选用优良品种:利用我市主推大豆品种如豫豆29、豫豆25、中黄13、郑92116、郑9805等。

   2、适时早播:麦收后抢时早播,确保全苗。力争在6月10日前播种完毕。

   3、播种方式: 以机械板茬少免耕直播为主,等行距条播,行距40cm,或按宽行40-50cm,窄行20-25cm,株距15cm,深度3-5cm。

   4、合理密度:根据品种特性及地力水平种植密度1.5-2万株/亩。

   5、配方施肥:在测土化验的基础上,根据大豆的目标产量和需肥规律,以"重磷轻氮、增钾补微"为原则,合理确定施肥方案。

    6、加强田间管理:

    1)及时间定苗:为保证及早形成壮苗,当两片对生单叶展开时,要及时间苗1-2次,第一片复叶展开时,及时定苗,每亩可留1-1.5万株。

    2)适时中耕:一是在大豆苗后要及时中耕破除麦茬,二在宽行进行深中耕,并对大豆根部适当培土,三是有旺长趋势的要深锄10cm。进行断根、控旺。

   3)抗旱排涝:大豆整个生育过程需水较多,而各生育时期的耗水量差异很大。花荚期需水量大,遇旱要及时浇水,遇涝注意排水,以防造成渍害。

   4)化除化控:化除可在播后芽前每亩用50%乙草胺150毫升兑水50公斤叶面喷打。在初花期,根据田间苗情长势,亩用缩节胺晶体2克左右进行化学调控。

   5)综合防治病虫害: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幼苗期主要防治地老虎、蚜虫、红蜘蛛、豆杆蝇和霜霉病;分枝期加强对蚜虫、豆杆蝇、红蜘蛛、豆荚螟的防治;开花结荚期主要防治食心虫、豆天蛾、造桥虫、豆荚螟等。防治地下害虫:可在播种前每亩用5%辛硫磷颗粒剂1公斤进行土壤处理;大豆蚜虫:可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8—10克进行喷雾防治或用3%啶虫脒可湿性粉剂稀释1000—1600倍液喷雾;豆天蛾、造桥虫:每亩用10%氯氰菊酯乳油或25%灭幼脲悬浮剂30—40毫升,兑水喷雾防治;根腐病、纹枯病、褐斑病、菌核病等病害:可用57.6%冠菌清干粒剂1000—12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喷雾;食心虫和豆荚螟:每亩用菊酯类杀虫剂2000—3000倍液喷雾。

  6)适时收获:当植株变干,籽粒收圆变硬,摇动有响声时,要及时收获,以防炸荚落粒。

  三、调查记载内容:

   1、基本情况:前茬作物、产量水平、田间管理措施及重大天气变化情况。

   2、生育期长势调查:后附生育期调查表一。

   3、收获期调查:进行科学测产表二。

  四、保障措施:

   1、成立领导小组、技术人员小组,严格按照方案对示范田进行管理、调查记载,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收获后,要对所记载数据进行认真全面分析总结,上报        (单位)。

 

 

 

表一、                       

大豆生育期调查表

                          单位:日、厘米、片

时期

项目

 

出苗期

 

幼苗期

 

 

花芽分化期

 

 

开花结荚期

 

鼓粒期

 

成熟期

日期

 

 

 

 

 

 

株高

 

 

 

 

 

 

叶片

 

 

 

 

 

 

 

 

表二、

               大豆测产表

项目

地点

 

亩株数

 

 

单株荚数

 

单荚粒数

 

百粒重

 

折实亩产

 

实收亩产

1

 

 

 

 

 

 

2

 

 

 

 

 

 

3

 

 

 

 

 

 

 

 

 

 

 

 

 

 

 

 

 

 

平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