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绑架”社会稳定的救市论
(2008-07-22 22:15:07)
标签:
房产 |
对于"断供"现象,业界发出了激烈争议,其中不乏"救市"的呼声。但必须明确的是,"断供"现象的出现,表明部分城市的房价走势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这对与畸高的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其实是一个积极信号。而至于其所造成的市场影响,相关部门应做出客观理性的分析,切不可被其背后的利益诉求所蒙蔽。
事实上,有关"断供"问题的实质和市场影响已经被明显放大。
首先,"断供"现象绝不是一个普遍的市场行为。日前有消息称,"断供"将导致深圳银行房产坏账达到千亿元以上,因此"断供"将严重危及银行业安全。然而有数据显示,截止到4月末深圳市个人贷款余额总量也不过2554亿元,如果出现1000亿元的坏账就意味着将会出现高达40%的不良贷款率。依据基本的金融常识就看出,所谓高达千亿的坏账是根本没有可能的。
其次,"断供"现象多体现在投机炒房者身上,自主型购房者出现"断供"的可能性很小。"断供"现象的出现,最直接的原因是房价暴跌加上市场交易萎靡,导致投机客的资金链条断裂,从而无力偿还银行贷款。而对于多数自主型购房需求而言,月供压力是否能够承受是购房者在买房之初就已经确定的,其偿付贷款的能力并不会因为房价下跌而改变,并不会因房价下跌而无力还贷。
而投机型需求"断供"传导到自主型需求的可能性也并不存在。事实上,对于自住型需求而言,"断供"的成本和后果非常严重:其一,意味着购房者已经付出的首期房款和已偿付的贷款将无法收回;其二,意味着购房者的商业信用被严重恶化,将来的经济活动将非常困难;其三,由于中国没有《个人破产法》,"断供"之后并不意味着购房者可以彻底甩脱银行债务。恰恰相反,"断供"将意味着逃债人会被债务纠缠终生。只要日后个人财产有所积累,都是有可能被银行起诉追讨,可谓是居无宁日。
由此可见,尽管房价的下跌对买房时间较晚的自住者在心理上造成了一定伤害,但是基于现实利害的权衡,自住型购房者"断供"讨债的可能性不大。其实即便抛开经济分析,同样基于心理判断,"断供"意味着银行将收回房屋产权,意味着将放弃自有住房、陷入流离失所的境地。显然,自住型购房者很难轻易做出这样的选择。据此判断,所谓"断供"问题大多属于投机客被套牢而无奈"割肉"的举动,对社会和金融体系的总体影响并不大,甚至可以视为房地产市场走向理性的结果。
需要引起警惕的是那些肆意放大"断供"危害的言论。在之前长达近十年的房价上涨过程中,有关金融风险和社会稳定的呼声也没有今日之甚。而房价一下跌就引来各种"危机"论者,其背后显然包含了经济利益诉求。习惯了房地产暴利的开发商并不愿意接受房价理性调整的事实,而是试图通过"绑架"社会稳定、金融安全等议题,来获得政策层面的同情与倾斜。
其实即便是在房价出现明显下跌的深圳,目前的绝对价格也并不能算低。因此,对于调控部门而言,应继续坚持对房地产市场价格的一贯判断,而不能因为短期的市场杂音,轻易改变房地产筛查调控政策的基调。
前一篇:五大人群二手房选购指南
后一篇:商业银行房贷利率有别 您得多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