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月前,我在纽约的办公室里采访一位国内来的上市公司董事长。采访结束后送到电梯口,他的助手从包里掏出一盒剪纸说送给我做纪念。我推了几次,说公司规定不可以接受礼物,他们连说这个不值钱,我只好收下。回来后给了第一位从我桌前走过的同事。
我好朋友的父母来纽约探亲,我请他们吃饭,饭后非要塞给我一条丝巾。我请父母朋友的孩子吃饭,也不得不收下一盒奥运会纪念品。我办公桌最下面的抽屉里还放着几条丝巾,都是国内来的团送的。并不是这些礼品不够好--样样都很精美,样样都代表着送礼人的心意。

在中国送礼是一门学问,什么人什么情况下送什么礼都很有讲究。这里面不仅仅是礼大礼小的问题,更多的是一种敬意和问候。亲友间走动要送礼。一家公司到另一家公司初次拜访,也常常会拎着礼品去。很多人在送礼上很费心思,认为送的礼越重表达的情谊越深,而且还会给不同级别、不同性别的人买不同的礼物。
虽然我们常说礼多人不怪,但我这里主要想讲美国人对送礼和接受礼品的一些惯例,以免大家费很多心思,花很大力气拿了礼品来美国,却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美国第一次见面就送人礼物是很少见的。用加州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商学院教授Lois
Olson的话说,中国人送礼表达的意思更多的是“欢迎”和“很高兴认识你”,而美国人送礼表达的意思更多的是“谢谢你”。
在公务交往中,很多美国公司对接受礼品的价值有具体规定,送不好容易导致误解或造成尴尬场面。除了促销用的原珠笔等小礼品外,我接触的美国公司中很少正式送礼。即便送,也常常是认识以后,在过圣诞、新年时寄张贺卡,或事情办完后寄一张感谢卡,非常特殊的情况下送一瓶酒,一束花或一个果蓝。

很多公司(包括我报社)规定,员工可以接受的礼品价值上限是20到25美元。少数公司规定极其严格,例如沃尔玛雇员连客户的一杯咖啡都不能喝。因为怕麻烦,我和我的一些同事索性对外说礼品一概都不能收。有时候有公司寄来看起来比较贵的礼物,我们还要花钱花时间寄回去。不宜邮寄的礼物还得送到慈善组织捐掉。就我个人而言,对制造了这么多麻烦的礼品能领的情是非常有限的。
一些公司对员工送出礼品的价值也有严格规定,以免招惹不必要的麻烦。美国金融业自律组织全国券商协会在一份四页纸的文件里规定,券商送客户的礼品价值不能超过100美元。一位做公关的朋友在一位客户生病住院期间送了一个75美元的果篮,结果还被自己公司的财务部门追问了一番。
这并不是说美国就不存在用美酒佳肴和豪华旅游来拉关系的现象。只要涉及钱、权的地方就有发生这种事情的可能。每周四晚上,曼哈顿高级餐馆里总是坐满了用公司信用卡消费的证券业人士和律师。很多公司都会买热门体育比赛的包厢邀请客户参加,也有的在很好的旅游点举办客户会议,或陪重要客户到有名的高尔夫球场打球。但这些活动里哪些算“过分”,哪些算“适度”,全国券商协会没有象对礼品一样有具体规定,只是说此类活动只要不是太经常或太铺张就属正常商务活动。
三年前金融界爆出的一大丑闻是,华尔街上的中型证券经纪公司Jefferies为招揽Fidelity基金公司的经纪生意,给一位职员一年150万美元的客户娱乐预算用来拉关系。这位老兄多次花几万美元租专用飞机把Fidelity交易员和高管飞到世界各地,招待他们几百美元一瓶的酒水,几百美元一张的网球比赛和音乐会票。有时一次活动就花掉十几万美元。全国券商协会后来对Jefferies罚款550万美元。
近几年,美国政界和商界的暧昧关系也制造了不少丑闻。曾显赫一时的共和党说客Jack
Abramoff前两年锒铛入狱,罪名之一就是阴谋贿赂国会议员。他带议员和助手去苏格兰等地著名的高尔夫球场打球,邀请他们到自己开的高级餐馆免费就餐,送他们高级礼物等。为改变政界形象,国会两院作出了一系列新规定,例如议员不能接受说客礼品,不能与说客一起就餐(不用刀叉的冷餐,如用手和牙签拿起来就能吃的餐前小吃,例外)等。
考虑到美国企业界和政界对礼品的严格规定,送礼的价值不要太高,以免产生误解,或给人造成心理压力。意思到了就行了,甚至不送可能更好,因为多数人都是有职业精神的,并不会因为你送不送礼而有态度上的区别。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