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透视房奴现象的经济内涵 "房奴"风险=银行风险

(2007-02-01 11:08:26)
分类: 媒体视窗

如果你从异地来到大都市工作和生活,如果你想在这个大都市里扎根,如果你不想印上“租房族”的漂泊烙印,那你离“房奴”二字不远了。

“房奴”是新生词汇,是市场经济下的新鲜产物,也是房地产业和金融业共同制造的都市现象。以北京为例,除了极个别的成功者,所有北漂人士都或早或晚地要被冠以“房奴”的称谓。

悲观者认为,当上“房奴”是无奈的选择,乐观者则认为,“房奴”虽苦,但意味着有了自己的房子。

“房奴”的矛盾心理

用什么样的临界值去定义“房奴”并没有一个官方的指数,只是说收入的 55% 是一个底线或者说警戒线。而为何要用“奴”来定位这个现象,是因为“房奴”的特征是除了经济压力,更多的还有精神压力。每月在还款前一周,就开始做有人追债的梦,估计这是大多数“房奴”共同的生活状态。

年过 30 的教师孙先生是一所高校的老师。 2006 年夏天,他购买了一套面积不大的商品房,立刻就显示出一种被套牢的危险。

很快,孙即将与女友一道向银行支付第一个月的房屋月供。由于是期房,还没有从开发商那里取得房子,他们现在租住在一套两居室的房屋里,一个月需要支付包括房租和月供在内总共 5000 元人民币。虽然这笔钱将由两人共同承担,但他们的月收入相加在一起还没有达到一万元人民币。孙说:“不可能一辈子租房,那样心里会不踏实。”

通过孙先生的境遇,我们不难看出“房奴”们的一个共性,也就是非常矛盾的一种的心理。那就是一方面对虚高的房价痛不欲生,被房屋的月供压得喘不过气来,另一方面又表现出了对房子的依赖。

外国语学院一位钟姓教师,硕士毕业已经 3 年,每月固定收入不到 5000 元,在接受采访时就体现出了这样的一种心理。他买房子的首付款中由自己和新婚妻子承担了 50 %,其余从老家双方父母那借了部分。目前,他已筹齐首付款。“价格快 8000 了,再不买恐怕还会涨。”钟先生说。当记者问及是否了解国家有关调控措施时,钟先生说,“对老百姓来说,政府出台什么措施都不重要,我们关心的只是效果。”

“有个家才能安定下来。压力很大,已经把所有开支压缩到最低了,平时不敢出门,一出门就要花钱。还得拼命找外财,脑子里想的除了挣钱还是挣钱,争取早些把贷款还清。” 10 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银行还贷,让供房者为了保证稳定的工作与收入深陷自我的痛苦与挣扎之中。

高房价下的特定产物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成为“房奴”呢?

答案似乎很简单,想要买房,但钱不够,于是就只能去贷款,付了首付款之后,就是漫长的月供,一个“房奴”就此产生。

“居者有其屋”是每个人的梦想,无论房价多贵,居民都别无选择,购买住房已成为生活必须支付的硬性消费。因为拥有住房已被居民视为像食盐一样对身体不可或缺。

这是从普通的购房者出发,他们自身的这种心理是促使他们成为“房奴”的一个原因,再者就是高得离谱的房价。

高房价已经对社会资源的配置产生了扭曲作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房地产评论员认为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他解释了三大原因:第一,中国的现实是大量的中低收入群体并没有享受到经济的繁荣,其主要原因就是财富资源的极度倾斜,表现在金融体制上就是富人可以用银行的钱作为投机工具,而穷人只能用自己的血汗为银行打工,一种资源产生了完全不同的结果:富人希望哄抬房价以产生更高的利润,穷人希望房价降下来可以为银行少打几年工。第二,高房价是由豪宅拉动的,而豪宅过多是由住宅产品结构不合理导致的,豪宅在城市中心不仅仅霸占了城市的“肺”,而且掠夺了公共资源。第三,高房价对市政资源、政府管理资源、道路交通资源、城市管理资源都进行了过度透支,危害了子孙后代的利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