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为时代造房子 50至80年代不同购房理念(四)

(2006-10-16 11:08:00)

为时代造房子 <wbr>50至80年代不同购房理念(四)

70年代为理想买现实
居住关键词:环境舒适度 性价比 三口之家

·群体素描·

讲理想重现实

没赶上分配,也没赶上分房,似乎成了70年代人群共同的特征。在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上,他们远远达不到五、六十年代出生人群的水平,与八十年代人群相比,又不具备这群人的的潇洒与不拘,处在两者之间的他们,确实显得有些尴尬。

他们出生在一个讲理想的年代,却又生活在一个重现实的年代。这部分出生于70年代的青年人现在基本都是各个行业的中坚力量,也是最具创造力和开拓力的人群,随着社会竞争的压力,快节奏的生活,日益深浓的漂泊感,他们强烈渴望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调查显示,27—35岁的群体,已经成为购房队伍中的主力军。他们之中尽管已有人身患房贷综合症,但这种花明天的钱,买今天的好生活,已成为70年代人势不可挡的生活方式。

·置业调查·

为生活方式而买房

不管如何,70年代是纯真加躁动的年代,他们看着《射雕》、《少林寺》、《阿童木》,听着罗大佑、齐秦的歌长大,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接受了更新的文化,比上一代人更加追求生活的品质,强调生活情趣与个性。本质上向往稳定的生活,却又不甘于平淡,既务实又追求品位。

在买房上,买房子不仅仅只是一种居住,更是某种生活方式。这就形成了70年代人买房的特征:社区环境一定要好,生活配套设施要完善,户型配置合理,不浪费空间;居住氛围好,良好的邻里关系,交通便捷,性价比高,不能太贵,有品位……总而言之,就是要合理化和人性化,品质高而价格合理的房子,成为他们最理想的居住天地。

·居住故事·

掂量钱袋实现居住梦想

(李女士,29岁,银行职员)

女士今年29岁,6年前从西南财经大学毕业的她一直在成都市一家银行工作,2002年,李女士通过朋友介绍,购买了朋友的朋友位于一环路上的一套60多平方米的老套二房子,居住到现在。说到房子,李女士给记者讲了很多。我毕业的时候,已经没有所谓的福利分房了。父母也没有能力来为我买房,所以只能租房住。结婚前,考虑到婚后不可能继续租房住,就和我老公拿出两年来辛苦攒下的积蓄,双方父母也赞助了一些,还是不够,又找朋友借了点钱,最后花14万买下了我们现在住的房子。说实话对房子我们都不是很满意,虽然位置还不错,但环境太差,周边太嘈杂,车辆过路的声音在卧室里都能听得一清二楚,不过总算是有个自己的家了。去年孩子出生后,我和老公就下定决心一定要重新买一套环境好点的房子,实现我们的居住理想。但孩子出生后需要开支的地方比以前更多,父母年纪也大了,我们只觉得肩上的担子一下子就沉重起来。

在旁人眼里,我们收入不错,算得上白领阶层,但说到买房子,压力仍然很大。毕竟是二次置业,买房子肯定不能太随便,环境一定要好,交通的便捷也是我们考虑的主要问题,毕竟每天要上下班,离市区太远不仅交通成本增加,也不方便,还有就是户型必须合理,不能有太多的浪费空间。如果可能的话,我们还希望以后居住的小区能有运动会所,但最重要的还是性价比的问题,去年,我们去看过翡翠城的房子,很不错,但是我们供起来比较难,只能放弃了。今年也看了不少楼盘,目前对花郡和颐和家园比较感兴趣。

·记者观察·

住房消费众口难调

70年代的人,由于学历、收入等综合方面的原因,这个时代出生的人,群体内部差异较大,尤其是在价值取向、居住观念、消费观念上呈现多样性的特点。经济收入和消费心理的差异,使得在住房消费上呈现明显的差异化特征,别墅、洋房、电梯、中式宅院、多层等形态的物业,都是这个时代出生的购房者青睐的对象。在细节和品质上,虽然这个时代出生的购房者在住房消费面前众口难调,但是,从消费影响生产这个角度来看,刺激了整个楼市的不断创新。

普遍有着较高的学历,热爱生活、热爱自由,对居住品质有较高的渴望,同时,由于正处于事业的冲刺期,他们的生活节奏快,对房子的位置、交通就有更强的要求。他们手上的存款普遍不多,只能选择按揭付款的方式,因此,在购房时,他们会更加考虑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考虑的细节也更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