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问题学生”案例选(一)

(2012-07-11 20:37:39)
标签:

正确对待儿童

的缺点和弱点

分类: 读书收获

http://s10/bmiddle/4986ca2etc48d26169f59&690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的缺点和弱点

常言道,方法总比困难多,是说对待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只要方法得当,困难就一定能够解决。换言之,有些困难之所以没有得到解决,不是因为困难有多大,而是没有找到解决困难的正确的有效的方法。这话用在苏霍姆林斯基对待“问题学生”的教育上是再恰当不过了。

苏霍姆林斯基在其35年的教育生涯中,遇到了无数形形色色的“问题学生”,他用一颗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对教育事业的一腔热血、对孩子未来的高度责任感,让无数的“问题学生”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在《要相信孩子》一书的“要爱护儿童敏感的心灵”一节中,苏霍姆林斯基谈到的对沃洛佳、格里沙、柯利亚、米沙和弗拉基米尔的教育就是典型的成功案例。

五年级的沃洛佳一向沉默寡言,还有些孤僻,但却动手打伤了同班同学谢廖莎,而且不愿意对打人原因做任何解释。因此,“我把沃洛佳形容成一个没有感情的、粗暴的、欺侮弱小同学的孩子”,并给予“严厉的谴责”。而沃洛佳对“我”的批评“不是心悦诚服,不是后悔,不是希望老师原谅他”,“有的只是恼怒”。最后,他终于忍无可忍,“从座位上跳起来”,激动地说:“我可什么也不怕,我不说话绝不是因为我害怕。谢廖莎自己清楚我为什么要那样揍他,他没有把真相说出来。”沃洛佳的举动不仅让“我”觉得对他的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和谴责是错的,而且“是沃洛佳使我学会了非常重要的一点,那就是:为了关心儿童,不仅要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而且还要学会用他们的思想和感情来生活,把他们的忧伤、焦虑和为之激动的事情统统装在自己的心里。也就是像俗话所说的那样要‘设身处地’”。

孩子之间发生大大小小的矛盾甚至动手打架应该是司空见惯的,作为教师,需要我们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分析矛盾产生的原因,用宽容的心去包容他们的错误。

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在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实践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并视为“一条十分重要的真理”,因为自尊感是“心灵深处最敏感的地方”,“如果伤害了儿童的人格、自尊和自豪感,那么也会像直接的侮辱一样刺伤儿童的心灵。”格里沙的遭遇就恰恰说明了这一点。

一年级第一节课上,格里沙因为耳朵很脏,被老师当众点名批评,这让格里沙感到很难堪,脸发红,进而发白,呆坐在教室里,饱含泪水,“伤心得连哭也哭不出来”。第二天,格里沙缺课,第三天,格里沙把自己整理得干干净净来上学,但他上课数小棍子时常常出错,他觉得大家都还在关注他的耳朵,所以把头垂得低低的。而老师却认为他“心不在焉,注意力不集中”,并当众批评了他。老师来到格里沙家里了解情况,格里沙母亲向老师说明了孩子耳朵没洗干净和缺课的原因,而并未被老师理解。在学习单词的发音时,格里沙总是出现错误,老师又一次批评他懒惰、散漫,而且怒不可遏。期末考试时,格里沙的成绩可谓一塌糊涂,而老师把这一切都归咎于格里沙的懒惰、粗心大意和注意力不集中,以至于格里沙的母亲强烈要求孩子调班,格里沙也含着眼泪对妈妈说,所有的孩子都看着他的耳朵。调班以后,格里沙成为了一个既勤奋又细心的学生,尤其突出的是,过去被老师认为没有数学才能的格里沙,在五、六年级时恰巧在数学方面表现出了极大的才能。

在我们的身边,像格里沙这样被我们有意无意伤害了自尊的孩子不在少数,我们也时常像格里沙的老师那样一而再、再而三地伤害孩子。如何才能尽可能避免类似的错误发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应该引导儿童向好的榜样学习,“启发他们效仿一切好的东西”,这样的话,儿童身上的不足都可以自然地消失,并且“不经过任何痛苦”,“不使儿童心灵受到伤害,不使他们感到委屈”。

通过格里沙现象,苏霍姆林斯基说:“要想形成儿童良好的道德面貌,必须发展并巩固儿童自我尊重的感情。”他还说,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努力提高道德水平的积极性,“只有在教师和集体都能首先看到儿童身上的优点的地方,才可能出现这种积极要求向上的热忱”。

对待犯错误的孩子,教师首先应该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同时积极引导孩子认识到错误,帮助孩子查找错误的原因,与之共同探讨改正错误的方法,让孩子在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道德水平。相反,如果教师揪住孩子的错误不放,甚至想以此杀一儆百,这样不仅让孩子改正不了错误,反而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与教师甚至全体学生形成对立面。为此,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对待儿童的错误行为像对待成人一样进行揭发和谴责,那么他们往往会变得沉默寡言,不愿意接近同学,其敏感的心灵中就会长时间的,甚至终身留下伤痕。倘若如此,教师就是千古罪人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