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的发展方向
王利芬:在您不吐露商业信息的情况下,我更希望看到Google未来的发展方向和你们的应对。
李开复:Google在中国还是全球?
王利芬:全球和中国,因为中国是全球的一部分。
李开复:Google的使命是整合全球的信息,让人人可获取,让人人受益,这个就定位了我们所有的工作,我们做的不只是搜索的工作,而是整合所有信息的工作,email可以整合个人的信息,可以让人有效率地得到更多有用的东西,这是我们整个公司的使命和方向。我们发展的最核心的几个产品可以归纳成为搜索类的,可以认为未来的搜索更多元化,做到多元化的内容、多元化的终端,还有更智能化,就是刚才讲的方向。未来的广告,我们希望从搜索广告到网页广告,再推到其他的广告平台上,我希望做一个广告平台的整合,让广告主能够做除了针对性的搜索广告之外也有网页广告、电视广告、广播广告、平面广告、户外广告,都能够让他做到有更大的针对性,当然这是一个逐渐的过程,是一个整合。我们认为广告主会把针对性当做重点,在针对性的前提之下希望把一个概念投放在不同的渠道上面。第三个是应用。应用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计算,我们认为未来的计算会全部移到云上,就是在某一个服务器上,只是你上了浏览器就在那儿。第三个方向,包括很多东西,我们认为以后所需要的计算都是打开浏览器,一切的软件和内容应该尽量放在云上,这样可以用任何一个终端来执行,也能智能化地知道你想要什么,然后任何软件的升级也越来越容易做。这个(英文)包括社区、web2.0,还有类似office的功能,提供了各种各样的东西,已经可以剥离过去的软件销售模式,而真的是上网就可以使用最新的软件,接触到我们所需要的内容。我们认为下一步不是Google提供一个一个的服务,而是应该是一个平台,让更多的软件开发者能够把他们开发的东西提供出来,提供给工作人员。所以我们看到的这是一个IT企业的转型,过去的软件开发者可能是写一个应用软件,放到你这台机器上使用,现在是在一个云平台上写一个软件,让任何人可以使用。
王利芬:免费吗?
李开复:现在Google提供的这个软件是免费的,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应该有商业模式。
王利芬:这是大规模协作的一种方式了?
李开复:彼此的协作是要靠开源的社区,我们并不介入,而我们是提供了更多的Google后台。假如你是一个开发商,你想做一个社区,那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所以我们把那些东西做成一个接口,比如你想做一个网站,你可以用我的地图和搜索,也可以放在后台,放在Google的后台就不用怕数据中心被烧掉,因为我做了很多备份,这时候我们就变成一个提供平台,这样可以促进更多的人来开发。
王利芬:Google的服务器那么强大,出租吗?
李开复:我们不是出租一台服务器,而是让你把软件放上来,然后根据流量收费,这可以成为一种模式。现阶段我们不希望它赚钱,而是收足够的钱来付我们的成本,因为现在我们还是在扩张的阶段,所以做软件和做平台应该不是一个马上急需盈利的过程。
王利芬:总而言之互联网的盈利过程就是考虑流量,这个过程是难以忍受的,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流量上来。
李开复:但是很快,因为过去的模式可能是找人来写计划,计划还没写完以后六个月八个月了。现在直接来做,注意不好就拿掉了。所以Google有20%的时间让工程师让自己发展,就是这样。
王利芬:全球的互联网,中国两个多亿,在中国除了和全球的方向匹配,中国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李开复:中国互联网用户年轻,25岁对美国的45岁,所以中国要做一套独特的东西。另外中国的用户很好奇,搜索了之后会点四五个,看他们点击对象跟美国是不一样的。在美国在一个搜索上会待十四五秒钟,而中国会待六十秒钟。
王利芬:我比这个长多了。
李开复:这就造成我们产品的设计不一样,所以在中国你打一个中文词,我们会推荐很多,在美国是没有的,在英国是没有的,我们会在搜索里面放多种多样的内容,我们这叫点击式搜索,也许中国的输出比较困难。我们做了谷歌输入法,也是很成功的产品。另外中国的电子商务不成熟,更多的是用网络来做搜寻,找到了以后还是去打电话,或者去商家买。所以我们认为在中国就先别那么急着做支付的东西,而是帮用户找到在当地的商品、二手货,吃喝玩乐的一切东西,所以先做成生活搜索,使用者也非常多。还有就是中国的移动发展非常快,所以中国有非常多的移动产品投入。还有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非常特殊,所以做出输出法,还有搜节日短信,可以找到幽默的,温馨的。另外我们的工程师在特殊的时期,比如说地震的时候,或者是春运的时候做一些特殊的产品,帮助碰到春运问题的家人知道全国各地的火车、风雪情况,还做了一个产品帮助搜索担心的亲友,这些东西都是我们工程师自己想出来的点子,在一天之内做出的产品。
王利芬:其实就完全是本土化的过程。
李开复:我们认为是。
王利芬:您的公司很特别。
李开复:我觉得有几点,一个就是说互联网时代的来临,我们公司更好赶上了互联网时代,提供了这样一个机遇,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可能在十年前,没有预测到第二代、第三代没有这么强大,我想没有任何人可以预测到。第二,公司的文化非常符合互联网,互联网平等,公司也平等,互联网是快速的,我们公司也是快速的,我们可以六个月做一个产品出来,别的公司很难这么迅速。还有就是说我们的创新,从下到上的创新也很符合互联网,也利用了互联网做这种回馈,把不好的产品砍掉了,是非常符合互联网时代的公司和文化。相对来说大公司的决策,从上到下,用很大的团队做航空母舰似的产品,当然他可以做很了不起的产品,但是互联网快比大更重要,这可能是一个理由。其实坦诚地说还有第三点,任何一个公司成功以后都会有一个包袱,不管是IBM还是微软,还是未来的Google,并不是说微软不够聪明,也不是说一定不够快,而是说背着Windows和Office的包袱,就是新时代来临的时候怎么不失去包袱里面的金子,这个IBM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最后放弃了。未来Google公司也是一样的。
王利芬:一样的,比如说你们的搜索引擎。我问了几次你们的CEO,上次也跟你们的两个创始人谈了一下,我问他们盈利没有,有多少人,聊了半天。我想知道你们担不担心被别人干掉了,当然现在不会,在某一个节点上你们是怎么应对的?
李开复:这是互联网了不起的地方,我觉得任何公司都很难垄断,或者是作为霸权占领互联网,所以我们不会想怎么去垄断,当然有机会来临我们有很多选择,我们会收购一些公司。
王利芬:你们会把最前沿的买下来。
李开复:对。
王利芬:这种方式会不会永远保持你在前沿阵地的领先位置,也未必。
李开复:收购其实不是我们的战略方向,但是我们不排除用收购来增加我们的整体竞争力。整体来说,我们就是靠公司的文化来继续创新,我们买的公司,其实U2不是很典型的,我们会买很小很小的公司,跟硅谷的BC有很密切的关系,我们会让员工有20%的时间创新,我们希望这种机制让我们有机会找到下次的趋势,但是我们也非常理解,不可能找到更多的趋势。
王利芬:最后一个结论就是在互联网领域里面有常青藤吗?
李开复:我觉得整合信息是一个常青藤,因为不管互联网怎么发展,总是人和信息的互动,如果我们把信息整合了最好,让用户满意,这是其中之一。另外更重要的是把用户放在第一位,因为用户抛弃你的网站很容易,我今天不喜欢什么牌子,要换了,但是钱花出去了。我不喜欢我的车,都会有很大的成本。互联网的网站只要一秒钟就可以被抛弃。所以互联网的工作者必须把用户放在第一位,因为你不这么做,第二天就可以抛弃你而去。所以把用户放在第一位应该是我们成功的最重要的一个理念。
关于维基百科和大规模协作
王利芬:最近看了一本书《维基经济学》,大规模是改变了人类的方式,您怎么看?
李
开复:我觉得确实是一种很难料到的信息,其实是对群众智慧的一种极端信任,因为任何人都可以去修改,我们就担心会被搞乱了。但是其实有人愿意参与。另外一
个,我可能会提出一个疑问,就是商业模式在什么地方,任何没有商业模式的集体创造会做不成,但是也做得不错。所以总体来说这是一个让人很难预测的东西。
王利芬:他举了一个金矿公司的例子,公司可以把所有的东西对外打开,Google是这样的公司吗?Google现在的盈利模式基本上是持续往前走的,还是精准化的广告吗?但是在互联网上有时候一个模式经常一下子被颠覆了,你们有这么恐惧吗?
李开复:没有,如果看整个广告市场,从绝大多数,90%以上的,还是非针对性的,或者是弱针对性的模式,所以我们还有很大的空间,把非针对性和弱针对性的转换成针对性的,增加价值。我们10%给广告主带来的机制是超过实际价值的,所以我们会把这个搜索做得更大,推广给更多的用户,经过精准的投放,让一个广告的价值提升十倍、一百倍,甚至一千倍。
王利芬:你们实际上是做了很多附加值,把更多地广告放上去。
李开复:在Google上看到的广告就是比普通的门户网站上看到的广告更之前。
王利芬:不是抢市场,而是创造市场。
李开复:可以这么说,或者是改造市场,这是我们比较看好的。另外刚才谈到是不是开放资源,应该说我们是部分开放的,我们做了很多工作,希望互联网成长得更迅速,因为互联网长得更迅速,就算没有捆绑的要求,但我们也分到了一份,所以我们开放性的工作,包括我们很多资源的API开放,任何网站都可以用Google搜
索,任何网站都可以先于我们的服务。第二个是我们做了手机平台,是手机操作系统,但是我们公开出来了。第三个例子是我们做的浏览器,虽然我们认为没有很多
的竞争优势,但是我们把代码公开了。因为我们认为让更多的厂商、用户看到核心的技术代码,让他们把用户体验做得更好,整体来说互联网会更大,那样我们会分
到我们应该分的一份,所以我们其实做了很多开源共享的工作。
王利芬:如果是一个计算机的界面和一个手机的界面,您觉得哪个更有前途?
李开复:很难说,在中国很难说。但是中国互联网也有两个多亿的用户,如果在印度,我觉得是手机,在美国未来两年还是PC。印度的PC宽带上网很落后,但是手机使用率长得很快。手机的界面有一些局限,比如说输入困难,界面小,但是携带方便,有私人的信息,而且知道你在什么地方,这些信息都可以帮助他,而且我的手机在身上18个小时,PC对我来说也就是十个左右,大部分可能就是两个小时。
王利芬:在中国就是很难说。
李开复:很难说,重点是看哪个用户体验更符合人的需要。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