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精选集[118]——看《明朝那些事儿》的结构布局

(2009-02-04 20:10:13)
标签:

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

文化

分类: 明朝的那些事儿-评论精选集

论精选集[118]——看《明朝那些事儿》的结构布局

                     ——读《明朝那些事儿》四有感

 

                                                                      中场搅拌机

 

春节期间,抽时间又看了一遍《明朝那些事儿》第四册。感慨嘉靖年间真是一个热闹的时代,一个精彩的时代。读来一点都不累,如果不是春节期间比较忙,实在是想一口气读完的,最终还是分了几口气才看完。

后来我在想为什么会想一口气读完呢?这已经是我第三次或者是第四次看了。那些有血有肉的历史人物形象、那些精彩的故事、明月流畅的笔法固然是吸引我的地方,但是看完之后,通篇想了一下,《明朝那些事儿》的谋篇布局很可能是重要的因素。

最明显的是嘉靖时期的故事是两条线,一条是朝廷的政治斗争,另外一条是东南沿海的抗倭斗争。如果是干瘪瘪的说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话,那就是说明作者是要将这两个地方的事情分开来写的。很明显,《明》四不是那么做的,而是通过两者之间相关联的线索联系在一起的。

《明》四写到第十一章《勇气》的时候,是写明代第一硬汉杨继盛的惨烈英雄事迹,严嵩一定要致杨继盛于死地,利用了一份奏疏,这个奏疏上的两个人必死无疑,这份奏疏是赵文华江南来的,江南来的那就引出江南的故事……

接下来,就开始讲述胡宗宪、戚继光等人的抗倭大业……一直到第十七章《名将的起点》结束的时候,戚继光招募新兵,训练新兵的同时,一场更大的危机已经猛扑过来,而这场危机的起因是赵文华,于是这个时候赵文华就和前面地十二章呼应起来,第十八章开始仅用了一段来勾勒赵文华之前干过的勾当,然后又让线索重新回到朝廷斗争,之后的叙述中,由于把朝廷和江南联系起来的线索比较多,所以就并行起来了。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结构,如果从每天更新那大约一千六百字来看,这中间的内容可能写了至少两三个月,跨时这么长,故事那么多,结构居然如此精巧,读起来实在是让人感觉非常流畅,没有一点感觉障碍。我记得当时有一个读者,读到从江南抗倭回到朝廷斗争的时候,他采用了夸张的评论,大意是:“当年明月,这么精妙的结构,简直是大师的心思;当年明月,你已经和明朝完全融合在一起了。”如果不是掌握了大量的明史资料,是不可能写出来这样巧妙的大结构的。

再看这之前的故事线索,嘉靖时期的大事情很多,比如“大议礼事件”和嘉靖差点被宫女干掉,就算我这样不是很熟悉历史的人,也都知道一点。但是《明》四显然没有按照这些大事情去串联文章,而是跟着嘉靖时期一个又一个厉害的首辅兴起、垮掉这样的线索,先是了不得的杨廷和和嘉靖斗争,斗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引出来张璁,当他得意的时候,引出夏言,得意的张璁引出了徐阶,夏言得意的时候又引出严嵩,再通过严氏父子的谈话,引出六个当时的牛人来,为第五册里的焦点人物埋下伏笔。

仔细想想后来的章节,尤其是明末的那些事情,纷繁芜杂,线索繁多,《明》六里面我的印象是主线就是东林党,不管你前面斗争有多么激烈,不管你阉党有多么恶心,从顾宪成出场那一刻开始,所有的故事,所有的事情,都和那股暗流有关。满清的兴起并没有连贯写,而是根据东林党的起落斗争沉浮来适时出现,因为这里写的是明朝那些事儿,不是后金那些事儿。

最近的一段结构上的显示,应该就是杨嗣昌的十面埋伏计划了。从1727篇开始写到今天(1736),引出崇祯皇帝来,再从崇祯皇帝引出温体仁,写到收拾温体仁,温体仁是怎么覆灭的呢?引出了钱谦益,而钱谦益的出场似乎并不是为了要写钱谦益,而是写温体仁垮台之后最直接的收益者——杨嗣昌和他十面埋伏计划!(而且这里又为明朝覆亡的原因之一有一个重要交代)。其实又绕回来了,绕回来是为了写什么呢?绕回来是写明朝和农民军的斗争。

我们再回想一下,再想多些,明朝和农民军的斗争,是根据什么线索呢?其实一直在写几个猛人。一直是跟着这条线来说的,这条线里,民军里面的李自成和张献忠作为明朝的掘墓者,是暂时放在次要位置来写的,而主要写的朝廷的的几个猛人:曹文诏、洪承畴、左良玉、陈奇瑜、卢象升、杨嗣昌依次出场,其实这段时间看的民军的活动,就是这几个猛人的线索。因为这里是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所以明朝的是如何做的(即猛人线索)是主要的,不是写的明末民军的那些事儿,所以这又可以解释为什么对民军没有非常详细的描写。

其他几册也有很多类似的主线索和重大结构的调控。读《明朝那些事儿》,想想里面的结构布局,最主要的线索,还是明朝那些事儿,哪怕是在明末那么多烦琐的线索中,总是有一条主线,通过这条主线去布局,使读者不至于在繁多的历史资中云里雾里,始终有一种读下去的冲动。

当然,这仅仅是我读后的感觉,至于当年明月写的时候是不是有这样的思考,那我就不知道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