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5]

(2008-11-06 20:04:12)
标签:

当年明月

明朝那些事儿

文化流氓

文化

分类: 明朝的那些事儿[柒]

(长篇)明朝那些事儿-历史应该可以写得好看[1625]

 

按说这是两人密谈,偏偏就被记入了史料,实在是莫名其妙。

 

而且这份谈话记录看上去似乎也没啥,钱龙锡问袁崇焕的打算,袁崇焕说准备收拾毛文龙,仅此而已。

 

但杀死袁崇焕的,就是这份谈话记录。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七日,御史高捷上疏,弹劾钱龙锡与袁崇焕互相勾结,一番争论之后,钱龙锡被迫辞职。

 

著名史学家孟森曾说过,明朝有两大祸患:第一是太监,其次是言官。

 

我认为,这句话是错的。言官应该排在太监的前面,如太监是流氓,言官就是流氓2.0版本——文化流氓。

 

鉴于明代政治风气实在太过开明,且为了保持政治平衡,打朱元璋起,皇帝就不怎么管这帮人。结果脾气越惯越大,有事说事,没事说人,逮谁骂谁,见谁踩谁(包括皇帝),到了崇祯,基本已经形成了有组织,有系统的流氓集团,许多事情就坏在他们的手里。

 

在这件事上,他们表现得非常积极,此后连续半年,关于袁崇焕同志叛变、投敌乃至于生活作风等多方面问题的黑材料源源不断,一个比一个狠(许多后人认定所谓袁崇焕投敌卖国的铁证,即源自于此)。

 

就这么骂了半年,终于出来个更狠的。

 

崇祯三年(1630)八月,山东御史史范上疏,弹劾钱龙锡收受袁崇焕贿赂几万两,连钱放在哪里,都说得一清二楚。

 

太阴险了。

 

在明代,收点黑钱,捞点外快,基本属于内部问题,不算啥事,但这封奏疏却截然不同。

 

因为他说,送钱的人是袁崇焕。

 

这钱就算是阎王送的,都没问题,惟独不能是袁崇焕。

 

因为袁崇焕是边帅,而钱龙锡是内阁大臣。按照明朝规定,如果边帅勾结近臣,必死无疑(有谋反嫌疑)。

 

十天后,崇祯开会,决定,处死袁崇焕。

 

崇祯二年(1629)十二月袁崇焕入狱,一群人围着骂了八个月,终于,骂死了。

 

事情就是这样吗?

 

不是

 

在那群看似漫无目的,毫无组织的言官背后,是一双黑手,更正一下,是两双。

 

这两双手的主人,一个叫温体仁,一个叫周延儒。

 

周延儒同志前面已经介绍过了,这里讲一下温体仁同志的简历:男,浙江湖州人,字长卿,万历二十六年进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