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望《黑炮事件》

(2008-09-29 18:05:04)
标签:

黑炮事件

黄建新

张贤亮

浪漫的黑炮

老电影

老演员

电影往事

分类: 银海泛舟

回望《黑炮事件》

     1982年,时年不满30岁的黄建新在西安电影制片厂做导演工作。那一年,作家张贤亮为厂里提供了两部小说,一部是《绿化树》,另一部便是《浪漫的黑炮》(《黑炮事件》原著小说)。不久,编剧李维(现天津电视台编剧)将《浪漫的黑炮》改成了电影剧本《黑炮事件》。黄建新看到后十分喜欢,创作冲动油然而生,于是写信给张贤亮阐述了自己的想法:“把常规电影变成有象征主义色彩的电影。”张贤亮很快回信大力支持:“地基打好了,盖楼是你的事,你自己看着办就行。”于是在日后的《黑炮事件》中,我们看到了明显不同以往的表现方式与构成手段的交替使用,它们辅助着作品,有效的表述和阐释了片中的尖锐主题,并带给人们新的视觉感受与思考。
  这便是一张当年的工作照,前排右一是黄建新,正与刘子枫(前排中)等人一起关注着监视器中画面的色彩构成效果。
  
  美工——“油漆工”
  
  提起片中的美术设计,黄建新笑了,“有段时间他们天天忙的就是刷颜色,走到哪都要带着成捆的刷子,扛着大桶的涂料。”
  刘邑川、王新生和冯伟是黄建新找来加盟摄制组的美术与摄影,皆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在去大连的火车上黄建新与他们根据剧情反复切磋,一起设计电影的场景色彩与空间构成,在对比了诸多颜色之后,他们决定“不要蓝色和绿色。”
  然而剧组一行到了目的地——大连造船厂后,美术有些傻眼了,因为“极目所望”厂里几乎到处都是六七十年代常见的那种绿颜色。黄建新说:“看景的时候,我指着既定现场对摄影说要一个大全景,随后美术走来看镜头,差点晕过去,因为绿色的面积太大了!往后,刘邑川身后天天都跟着几个很强壮的工人,他们身着色迹斑驳的衣帽,每人手里都拎着一桶调好的广告色,无论走到哪,第一项任务便是就地刷色,将空间、道具通通刷成片中所需要的黄色、橘红色等暖色调系列。久而久之,大家给美术刘邑川起了个外号——“油漆工”。一次拍足球场,因为场地太大了,旁边又有很多树,难度是明显的。黄建新叫来了刘邑川问:该怎么办?刘邑川转圈看完后半天才悻悻地说道:我又要当油漆工了。当然,最终他们想办法圆满地解决了这件事情,效果非常好。
  《黑炮事件》,曾一举包揽了众多奖项,其中的色彩构成,因其明显的内涵与实验性是非常引人注目的。
  
  先锋性的画面构成
  
  先锋性的构图则是本片的另一特点。
  《黑炮事件》中有很多运用了隐喻、象征的段落,包括探讨人与机器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与色彩的关系等,而先锋性的画面构成在这里起到了良好的辅助效果。
  这天要拍的戏比较重要,场景是会议室。要说传统的会议场所大家不难想象,但黄建新要求:这个会议室要符合构成意义上的简洁与象征。接到导演的具体指示后,美术立刻着手精心布置,于是桌面铺上了白色的布单,玻璃杯里倒进了透明的白开水,还要找来白衬衫给所有的与会者穿,后面的墙上再挂一个钟,还是那种白底黑走针的,一个固定机位不动。如此这番要说明什么呢?——这是个很没意义的会,因为大家都在说废话甚至假话,而且几个小时过去了,却还在那里开着。
  在这桢别具一格的画面里,叙事的情节与非叙事的象征结合在了一起,极具隐喻与象征意义,这是片中被认为极其经典的一个镜头。黄建新解释:《黑炮事件》这部片子涉及了改革,涉及了我们当时的很多问题,写得很尖锐,即使放到今天看也还是很尖锐的,传统的表述方式未尝不可,大家司空见惯。但若运用些新的手段与方法来诠释并辅助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吧。
  
  关于实验性的争议
  
  80 年代,改革正在逐步深入展开。而《黑炮事件》的主题触及了新旧现实,又是以一些新的手法来表现,当年电影评论界就《黑炮事件》曾写过上千篇评论来进行解读,加之当时厂家炒作得也很厉害,使得该片直至具体情节都备受争议。包括片中领导们乘坐的两辆小轿车在路上被拉矿石的巨型载重卡车超越的那场戏,整个过程极具视觉与听觉张力,再夹杂着尘土、声音与色彩,一时对比很强烈。有无数人去讨论是什么意思,说法多了去,这一段后来还放到了大学关于电影的教材里。而片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最后一场戏,一个工程师发现了问题,但是所有人都不听他的,事情发展到后来,一些人就眼睁睁的看着,任由国家遭受巨大损失。工程师无奈,更十分难过。漫无目的中,他来到了一处广场,这里一个小孩正在码砖头,多米诺骨牌的样子。随后小孩一推面前的砖头,随着音乐般的声响,砖头依次倒下,一直到工程师脚下,这时镜头抬起来,小孩嫣然一笑,镜头再升起来,便是一轮太阳。电影至此终结,而理论界就这个结尾所做的讨论超过了20多个版本,引起了极大争论与认真的研究,为此还专门出过一本理论文集。
  《黑炮事件》公映后荣膺大奖,国内外反映很强烈,而黄建新对此十分淡然:“只是因为它很尖锐、很直接地表现出了一种态度、一种呼唤、一种新的关系的开始。” 
    文:贾选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