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银海泛舟 |
1958年底,中共柳州市委为向国庆10周年献礼,号召并组织创作反映广西人民尤其是壮族人民生活、斗争的文艺作品,有关方面听取地方长者出谋献策,从所提供的柳州特有的地方掌故、民间传说中,筛选出歌仙刘三姐的故事,指定彩调剧团编演成戏,经“集体创作” 诞生了彩调剧《刘三姐》。该剧上演后之所以出现了老少咸宜、雅俗共赏、人人爱看、个个学唱的反响,除了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和表演技巧等有独到之处,还在于大胆运用山歌形式,在剧中安排了百多首生动、优美,具有浓郁生活气息和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歌,让民歌与彩调融为一体,令人耳目一新。而这一做法曾遭受很大阻力,最初在南宁汇报演出时,就有许多否定意见,认为“歌剧不像歌剧,彩调不像彩调”、“山歌不是戏剧所需要的动作性语言”、“风格不统一”等。幸而广西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以及相关地、市委领导给予鼓励与支持,肯定《刘三姐》这个戏不仅可以用民歌,而且应该多用民歌,把最好的山歌用到戏里来。来自首都的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贺敬之、张庚等,也为创作人员打气壮胆,肯定《刘三姐》大有前途,并以《白毛女》的创作经验加以启发、印证,还就剧本的结构提出具体意见,建议把主题的社会意义挖掘得更深一些。当地领导提出能否从北京请人帮助修改,他们当即答应,特意推荐擅长歌词写作的编剧乔羽,前去柳州帮助工作。乔羽与该剧创作人员一起下乡采风掘宝,搜集大量精彩民歌,根据剧情发展需要,整理、改造并重新创作大量新山歌用于戏中,果然取得很好效果。
正是由于乔羽介入彩调剧《刘三姐》的加工修改,为它最终走上银幕提供契机。此前因相继应邀为《祖国的花朵》创作歌词、出任《红孩子》编剧,乔羽曾两度与长影合作,直接打交道的就是导演苏里,两人因之结下伙伴式深情厚谊。乔羽到广西不久就与苏里联系,告知《刘三姐》这个题材颇有特点,很适合改编成电影,促成苏里关注该剧。
1959年11月,苏里兴致勃勃地赶赴柳州与乔羽会合,连晚观看彩调剧《刘三姐》的专场演出,观众只有来柳州视察的王震将军和他俩,以及当地陪同的官员。乔羽悄声问苏里:“感觉怎样?”苏里直言相告:“我不喜欢。”这一方面因为此时的《刘三姐》尚属初创阶段,各方面都比较粗糙,苏里感到该剧时代背景、人物造型、歌词、表演等确实问题都不少;另一方面也在于苏里刚刚结束《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的拍摄,从火热的时代前沿乍一转向看似冷僻的民间传说还不太适应,正如他自己所坦言:“我更喜欢现实题材的东西,《刘三姐》毕竟距离我们的生活远些。”
乔羽并未轻易放弃,一再劝告苏里,如果下功夫,可以搞成一部好电影,要苏里等待一段时间再来。待到半年后苏里再赴柳州,乔羽的电影《刘三姐》构思已具雏型,刘三姐作为一个歌手敢跟强权斗争的形象开始凸显出来,在苏里印象里明显高大起来。尤其令他兴奋的是,乔羽等人经过这段时间的辛勤努力,已收集了上万首的民歌。有关这位“歌仙”的民间传说太多了,叫刘三姐的、刘三太的、刘三奶的、刘三妹的什么都有,其中糟粕不少,真正健康的句子都是乔羽等加工的。为积累创作素材,苏里专门用两天手抄了一大本,要求乔羽择其精华用于电影之中,后来又向作曲雷振邦作了介绍。在完成的影片中,乔羽以此为基础精心创作了一系列精炼隽永、优美朴素、明白晓畅、生动活泼的歌词,雷振邦则充分利用富于地方特色的广西壮族民族曲调,为之谱上优美动听的旋律,给全片大大增添了光彩。
苏里和乔羽对未来影片的主题、风格和人物等作了通盘设想,确定全剧以歌唱事件贯穿一气,在样式上要拍成一部诗意盎然、清新流畅的抒情音乐片。刘三姐的形象要质朴,通过这个民间流传着的歌仙的形象来反映壮族人民的勤劳、勇敢、机智,为了在封建社会中争取美满幸福生活,用美丽动人和锐利无比的山歌向统治者进行尖锐的斗争。按照这个原则,原彩调剧中的有些人物和内容,与未来的影片的立意相抵触的,必须大胆舍弃。如媒婆这个人物,在舞台剧中是彩旦的行当,形象比较粗俗,她的“说媒”戏也有损于刘三姐的清纯形象,就断然删去。原剧的情节比较平淡,而故事片必须在情节上起伏跌宕,特别是在“对歌”的高潮以后要有悬念,要让人担心刘三姐的命运,应重新组织全剧的矛盾冲突,于是又设计了砍柴被抓,囚禁莫府,阿牛相救的情节,最后结束在刘三姐与阿牛的爱情戏“连就连”上,给全片一个诗意的结尾。
两人立即就在所住的柳州旅馆里动手。住楼上的乔羽每写一页剧本,便传给住楼下的苏里,紧跟着分一张镜头。经过整整12天流水作业,最后一天早上,乔羽7点完成最后一页稿纸,苏里7点半分完全部镜头,文学本和分镜头本同时打印送审。为直接听取意见,他们赶到自治区首府南宁,自治区领导都对剧本大加赞赏。
在长影与广西方面均同意该片拍摄后,苏里决定把《刘三姐》这个聪明美丽姑娘的故事,放在桂林山水这样诗情画意的环境里展开。为选取“好山好水”,采景时苏里不取一般人经过的地方,而是专找山沟旮旯,刘三姐与阿牛定情的大榕树,就是当时人迹罕至之处。因影片在此拍摄,多年后成了旅游热点。
由于当地给予很大支持,影片在桂林顺利开拍外景,只是不久就遭受导演不幸受伤的意外打击。因正值盛夏炎热天气,每天在山上拍戏需要大量饮用开水,由剧务部门从山下抬送上去。事发当天苏里跟在后面,上台阶时见两人抬得吃力,便上前帮忙用力去托担桶的抬木,结果失去平衡,一大桶开水几乎全洒到他从腰到脚下半身,造成严重烫伤,送到医院打上石膏。可是摄制工作不能停顿,苏里让人用担架抬到现场,继续指挥拍摄。虽找了一把遮阳伞挡光,仍然热浪灼人,他两条腿不能动弹,只能不停地挥动光着的膀子,结果被晒得层层脱皮。有的演员于心不忍,主动拿把凉扇在一旁给扇扇。就这样一连坚持拍摄40多天,最多一天拍了70多个镜头,创当时拍片最高纪录。直到外景结束,苏里烫伤尚未痊愈,这种以身作则和不辞辛苦的精神,使大家深为感动,并在长影全厂传为佳话,管他叫“拼命三郎”。
乔羽并未轻易放弃,一再劝告苏里,如果下功夫,可以搞成一部好电影,要苏里等待一段时间再来。待到半年后苏里再赴柳州,乔羽的电影《刘三姐》构思已具雏型,刘三姐作为一个歌手敢跟强权斗争的形象开始凸显出来,在苏里印象里明显高大起来。尤其令他兴奋的是,乔羽等人经过这段时间的辛勤努力,已收集了上万首的民歌。有关这位“歌仙”的民间传说太多了,叫刘三姐的、刘三太的、刘三奶的、刘三妹的什么都有,其中糟粕不少,真正健康的句子都是乔羽等加工的。为积累创作素材,苏里专门用两天手抄了一大本,要求乔羽择其精华用于电影之中,后来又向作曲雷振邦作了介绍。在完成的影片中,乔羽以此为基础精心创作了一系列精炼隽永、优美朴素、明白晓畅、生动活泼的歌词,雷振邦则充分利用富于地方特色的广西壮族民族曲调,为之谱上优美动听的旋律,给全片大大增添了光彩。
苏里和乔羽对未来影片的主题、风格和人物等作了通盘设想,确定全剧以歌唱事件贯穿一气,在样式上要拍成一部诗意盎然、清新流畅的抒情音乐片。刘三姐的形象要质朴,通过这个民间流传着的歌仙的形象来反映壮族人民的勤劳、勇敢、机智,为了在封建社会中争取美满幸福生活,用美丽动人和锐利无比的山歌向统治者进行尖锐的斗争。按照这个原则,原彩调剧中的有些人物和内容,与未来的影片的立意相抵触的,必须大胆舍弃。如媒婆这个人物,在舞台剧中是彩旦的行当,形象比较粗俗,她的“说媒”戏也有损于刘三姐的清纯形象,就断然删去。原剧的情节比较平淡,而故事片必须在情节上起伏跌宕,特别是在“对歌”的高潮以后要有悬念,要让人担心刘三姐的命运,应重新组织全剧的矛盾冲突,于是又设计了砍柴被抓,囚禁莫府,阿牛相救的情节,最后结束在刘三姐与阿牛的爱情戏“连就连”上,给全片一个诗意的结尾。
两人立即就在所住的柳州旅馆里动手。住楼上的乔羽每写一页剧本,便传给住楼下的苏里,紧跟着分一张镜头。经过整整12天流水作业,最后一天早上,乔羽7点完成最后一页稿纸,苏里7点半分完全部镜头,文学本和分镜头本同时打印送审。为直接听取意见,他们赶到自治区首府南宁,自治区领导都对剧本大加赞赏。
在长影与广西方面均同意该片拍摄后,苏里决定把《刘三姐》这个聪明美丽姑娘的故事,放在桂林山水这样诗情画意的环境里展开。为选取“好山好水”,采景时苏里不取一般人经过的地方,而是专找山沟旮旯,刘三姐与阿牛定情的大榕树,就是当时人迹罕至之处。因影片在此拍摄,多年后成了旅游热点。
由于当地给予很大支持,影片在桂林顺利开拍外景,只是不久就遭受导演不幸受伤的意外打击。因正值盛夏炎热天气,每天在山上拍戏需要大量饮用开水,由剧务部门从山下抬送上去。事发当天苏里跟在后面,上台阶时见两人抬得吃力,便上前帮忙用力去托担桶的抬木,结果失去平衡,一大桶开水几乎全洒到他从腰到脚下半身,造成严重烫伤,送到医院打上石膏。可是摄制工作不能停顿,苏里让人用担架抬到现场,继续指挥拍摄。虽找了一把遮阳伞挡光,仍然热浪灼人,他两条腿不能动弹,只能不停地挥动光着的膀子,结果被晒得层层脱皮。有的演员于心不忍,主动拿把凉扇在一旁给扇扇。就这样一连坚持拍摄40多天,最多一天拍了70多个镜头,创当时拍片最高纪录。直到外景结束,苏里烫伤尚未痊愈,这种以身作则和不辞辛苦的精神,使大家深为感动,并在长影全厂传为佳话,管他叫“拼命三郎”。
对于苏里来说,外景地遭遇烫伤这样的意外,还能凭藉个人主观执著坚持再战,而来自人为的纷争则非一己独力能够掌控,拍摄工作显得极为艰难。因该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提出,并经长影亚马厂长同意,作为对新成立的广西电影制片厂的支持,由长影与之合拍。可是,广西方面又桩桩件件详加过问,从开始将剧名从《刘三妹》改为《刘三姐》,到提出总体拍摄要求,如加强刘三姐同群众的联系、老渔夫家庭要处理得贫穷些、歌词太多要适当压缩、音乐要保持广西民歌曲调、服装样式要先送审……选景时则强调不要把广西的穷山恶水拍到影片里,为此还专门委派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复查预定的外景地,只有认同了选景景色优美才作罢。实拍过程中,对于人物的发型、头式、服装、衣着,以及哪段唱词应用什么曲调,哪场戏裤子应换裙子,哪场戏应穿草鞋等等,随时都有电报详示,这使具体执导的苏里感到很头痛。譬如刘三姐的造型,苏里原来打算把她刻画成一个壮族的打柴姑娘,辫子盘在头上,农村衣着,有种豪迈女性的味道。可是领导却不同意,说:你拍我们壮族,就得听我们的。美工师画了两幅刘三姐的造型图,领导又认为没抓住壮族特点。苏里忍不住问:“壮族的特点是什么?”领导回答:苏里同志,壮族没特点,没有特点就是特点。尽管如此,摄制组还得样样照办,结果只能是改了又改、拍了再拍,重新录音、重新制作。
最为麻烦、反复最大的是关于演员的选择。开始自治区党委就提出主角要用广西人。根据这一意见,苏里提出具体方案:演员首先在广西选,实在选不到的就在长影选,长影没有合适的,再考虑其他地区的演员。厂里和广西均表示同意,据此选定傅锦华为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饰演舟妹。其他演员中,莫老爷和歌迷由广西演员夏宗学、张宁担任,阿牛、刘二、老渔夫和莫管家分别由长影演员刘世龙、梁音、张巨光和贺汝喻担任,这时还算顺利。
但开始内景拍摄后,自治区党委要求审看样片,遂由广西厂派来担任副导演的姜树森,携带拍好的部分样片回南宁送审。岂料区党委审看后提出要更换主角,认为傅锦华的造型不好看。这使厂里和摄制组都很为难,已拍的样片和先期录音的磁带将要全部作废,经济上造成损失很大,但亚马还是果断决定:按区党委意见改。他们派姜树森回南宁、柳州、桂林等地寻访,均找不到刘三姐的理想人选,一时陷入僵局。最后还是苏里提出将舟妹的扮演者黄婉秋换上去,剧中独唱由傅锦华和李敏玲担任,得到自治区党委的支持,摄制组才得以重新工作。
让黄婉秋替演刘三姐毕竟是应急之举,虽然当初苏里在桂林采景趁便观看当地桂剧团《刘三姐》演出时,发现扮演舟妹的黄婉秋体型小巧、扮相端庄、唱功不俗,更难得的是在她质朴大方的表演中略带一点野气,提议在影片中让她扮演刘三姐,又从与其他三位演员竞逐新选“刘三姐”中,察觉黄婉秋的“绣绣球”、“骂财主”两段大起大落的试戏,表现出对角色所需百般柔情与泼辣倔强不同情境性格的适应能力颇强,而最终作出这一抉择。不过,让当时还刚满17岁、仅有不足4年艺龄的桂林戏剧学校学员的黄婉秋,足以胜任主角刘三姐的扮演重任,把人物聪明、智慧、大胆、泼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性格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确实是个很大难题。苏里为之耐心细致谆谆诱导,付出了很多心血,终于成就了一个“更理想、更合适”的“刘三姐”。
最为麻烦、反复最大的是关于演员的选择。开始自治区党委就提出主角要用广西人。根据这一意见,苏里提出具体方案:演员首先在广西选,实在选不到的就在长影选,长影没有合适的,再考虑其他地区的演员。厂里和广西均表示同意,据此选定傅锦华为刘三姐的扮演者,黄婉秋饰演舟妹。其他演员中,莫老爷和歌迷由广西演员夏宗学、张宁担任,阿牛、刘二、老渔夫和莫管家分别由长影演员刘世龙、梁音、张巨光和贺汝喻担任,这时还算顺利。
但开始内景拍摄后,自治区党委要求审看样片,遂由广西厂派来担任副导演的姜树森,携带拍好的部分样片回南宁送审。岂料区党委审看后提出要更换主角,认为傅锦华的造型不好看。这使厂里和摄制组都很为难,已拍的样片和先期录音的磁带将要全部作废,经济上造成损失很大,但亚马还是果断决定:按区党委意见改。他们派姜树森回南宁、柳州、桂林等地寻访,均找不到刘三姐的理想人选,一时陷入僵局。最后还是苏里提出将舟妹的扮演者黄婉秋换上去,剧中独唱由傅锦华和李敏玲担任,得到自治区党委的支持,摄制组才得以重新工作。
让黄婉秋替演刘三姐毕竟是应急之举,虽然当初苏里在桂林采景趁便观看当地桂剧团《刘三姐》演出时,发现扮演舟妹的黄婉秋体型小巧、扮相端庄、唱功不俗,更难得的是在她质朴大方的表演中略带一点野气,提议在影片中让她扮演刘三姐,又从与其他三位演员竞逐新选“刘三姐”中,察觉黄婉秋的“绣绣球”、“骂财主”两段大起大落的试戏,表现出对角色所需百般柔情与泼辣倔强不同情境性格的适应能力颇强,而最终作出这一抉择。不过,让当时还刚满17岁、仅有不足4年艺龄的桂林戏剧学校学员的黄婉秋,足以胜任主角刘三姐的扮演重任,把人物聪明、智慧、大胆、泼辣,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性格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确实是个很大难题。苏里为之耐心细致谆谆诱导,付出了很多心血,终于成就了一个“更理想、更合适”的“刘三姐”。
当影片摄制完成进入送审阶段,又经历了一场风波。因北京的某些领导调看影片提了意见,认为“相亲那场戏多好看啊,你们改的也太厉害了,这已经不是广西的《刘三姐》了。”广西方面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作出三项决定,由副导演姜树森代表广西正式通知长影:一、决定撤销广西和长影合拍的名义;二、片名改为原名《刘三妹》,广西将另拍一部
《刘三姐》;三、这部影片在署名上不能出现与“广西”有关的字样。事态严重到如此地步,令导演苏里和长影都未料及,马上向吉林省委汇报。省委领导授权亚马代表吉林省委赴南宁与自治区党委协商,达成以下结果:一、影片署名只署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名字,不再提及曾与广西合拍这件事;二、姜树森仍以副导演名义署名,原长影现调广西任职的同志,凡参加《刘三姐》拍摄工作的人员均可署名;三、片名仍用《刘三姐》,如果改为《刘三妹》,则需全部重新录音、对口型,等于全部电影重新拍摄,人力物力浪费太大;四、片头署名以此次协议为准,双方均不得随意更改,如有新的协议,须事先请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与吉林省委协商取得一致意见后再定。
随后省领导又亲自听取长影和苏里的汇报,鼓励把影片修改好,并要求影片整体要巧妙些,活泼点,如舞台上抗禁,刘三姐在群众的掩护下不断出现很活泼;其他地方,应优美点,现在的词很好,再优美点不更好吗? 在厂长亚马直接领导下,苏里吸收各方意见,对影片作了认真修改,片头字幕严格遵照两省区关于影片署名的协议,但仍在编剧下特别注明“根据广西壮族民间传说编写”。
因在广西方面看来该片没有拍好,苏里对《刘三姐》再次送审心绪不佳,可出乎意料之外,影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好评,很快就通过上映,而且引起极大轰动,观众和评论界都予以热情赞誉,在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中一举获得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美工奖。影片还成功走出国门,在东南亚一带久映不衰,被誉之为“山歌片王”,马来西亚则将其评为世界十佳影片之一。
随后省领导又亲自听取长影和苏里的汇报,鼓励把影片修改好,并要求影片整体要巧妙些,活泼点,如舞台上抗禁,刘三姐在群众的掩护下不断出现很活泼;其他地方,应优美点,现在的词很好,再优美点不更好吗? 在厂长亚马直接领导下,苏里吸收各方意见,对影片作了认真修改,片头字幕严格遵照两省区关于影片署名的协议,但仍在编剧下特别注明“根据广西壮族民间传说编写”。
因在广西方面看来该片没有拍好,苏里对《刘三姐》再次送审心绪不佳,可出乎意料之外,影片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好评,很快就通过上映,而且引起极大轰动,观众和评论界都予以热情赞誉,在第二届《大众电影》百花奖评选中一举获得最佳摄影、最佳音乐、最佳美工奖。影片还成功走出国门,在东南亚一带久映不衰,被誉之为“山歌片王”,马来西亚则将其评为世界十佳影片之一。
前一篇:样板戏《奇袭白虎团》剧照
后一篇:陈燕华---燕子归来童心依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