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娱乐 |
分类: 艺术人生 |
![孙道临的艺术人生[2] 孙道临的艺术人生[2]](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同《雷雨》、《非常大总统》有解不完的情结
说起《雷雨》,孙道临说与之有解不完的情结。年少时演周冲,年长时演周萍,年老时又自编自导电影《雷雨》并自演周朴园。可以说《雷雨》是他的启蒙戏,有着70年之久的不解之缘。曹禺此作在靳以主编的"文学季刊"首次发表。孙道临还只是念中学的文学青年,他通宵读完此剧,思绪万千,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在眼前闪烁,强烈的反封建意识震撼了他的心。进入燕京大学攻读哲学,他作为"燕京剧社"的活跃分子,出演了剧中的周冲,那时他与角色年纪相符,十七、八岁的英俊少年,黄宗江演周萍,二人在台上演兄弟,台下也亲如兄弟,一起切磋台词,同进同出排练现场,由于他俩配合默契,演出后在全校轰动,校园师生遇上他俩,大老远就喊:"周萍!""周冲!"。黄宗江收到不少署名"繁漪"的求爱信,他也收到不少署名"四凤"的情书,还附诗一首:"夜来晨雾迷长空,路上行人不见踪,短笛一声清响处,东方才见日头红"。黄宗江为他到处寻找这支"短笛",而他也盼见东方日头红,一时称为校园美谈。直至1984年,时光流逝了50个春秋,孙道临的《雷雨》情结越发浓烈,他把此剧搬上了银幕,并且自导自演。不过当年的"周冲"已变成了"周朴园","周朴园"这回没有收到情书,却收到众多影迷赞扬此片的来信,包括曹禺先生本人也对此片作了肯定。50年前的"短笛"终于响起,响在他的耳畔,响在他的心坎里。
除了电影《雷雨》,孙道临自编自导的另一部电影是《非常大总统》。他自幼就崇拜一代伟人孙中山,还是在他那段当羊倌的日子里,在那间邻近羊棚的破陋小屋里,除了一张旧床,仅有的摆设就是一架借来的手摇唱机和一大摞书籍,大多是伟人传记。看得最多的便是介绍孙中山光辉一生的书。每天放羊归来,最好的享受便是在舒缓的乐曲下看书,看的是孙中山,听的是肖邦、海顿、贝多芬。当时的他已在舞台上演过一些角色,演孙中山当然是一种奢望。但要看到孙中山的艺术形象却是心中的良好愿望。后来到了1981年辛亥革命70周年时,他已成名扬四方的表演艺术家,曾受某话剧团特邀出演话剧《孙中山》。人物造型已定,没人说不像的,可由于临时出国访问而未如愿。但孙中山的形象却在他心中扎了根,不断用心血孕育这颗发了芽的种子。
终于在1986年破土而出,他开始筹拍电影《非常大总统》。然而,树伟人于银幕之上谈何容易!他先后奔波广东、广西、北京等地的大学和历史研究所,参阅了大量资料,即使国外出版的珍贵文献,他也悉心研读。带着创作构想、踏着孙中山的足迹,到广东中山、韶关、孙中山的故乡翠亨村实地采访,又沿着当年"永丰舰"的航线,访问至今还健在的孙中山的警卫和部下,这才八易其稿写成了剧本。他要拍成一部纪实性的史诗风格的历史人物故事片,切忌胡编,更远离戏说,力求达到史料的准确、人物的可信和规定情景的逼真,如重点场景"总统府"已在当年被叛军的炮火击毁,孙中山居住的"粤秀楼"也面目全非,摄制组就原汁原味地重新搭置,再现了场景的格局与氛围。孙中山生前对自己的服饰十分讲究,款式、色彩全由自己设计,质料与做工都特别精致,因此戏中孙中山的元帅服、中山装、学生装都是按照孙中山的画册、照片设计定制而成。在形象造型上更下功夫,反复试装、录像,造型方案变换十几次,定制的石膏模子不下几十个。化装师说:"为了把孙道临扮装成孙中山,单单石膏粉就用掉几百斤。"吃尽千辛万苦,经过千折百回,"非常大总统"这才展现在观众面前。
迷恋越剧结成金玉良缘
年逾古稀的孙道临出任最新编排的越剧《早春二月》的艺术顾问。40年前的电影萧涧秋与当今越剧萧涧秋、著名越剧女小生肖雅以及扮演文嫂的袁派传人方亚芬在排练场上切磋演技……人们只知道孙道临是电影表演艺术家能编能导又能演,且多才多艺,精通英语,改编过英国小说《呼啸山庄》、美国剧本《死路》,翻译了美国电影剧本《守望莱茵河》、捷克电影剧本《黎明前的战斗》,擅长配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茹可夫、《列宁在1918》中的捷尔任斯基、《摩索尔斯基》中的摩索尔斯基被演绎得脍炙人口,尤其是《王子复仇记》中的哈姆雷特、《白痴》中的梅思金公爵更是令人至今难忘,他还有卓越的朗诵技巧,最近他在各大城市巡回朗诵唐诗宋词引起了强烈反响……却很少有人晓得他还是个越剧迷。其实,他对越剧不仅情有独钟,还颇有造诣。作为浙江嘉善人,他从小接受这个地方剧种的熏陶,从绍兴戏的"的笃"板开始,他就与顽童们在石拱桥上唱"书房门前一支梅,树上百鸟对打对",戏班子来到故乡,他就挤上乌蓬船荡漾在湖光山色中,观看社戏演出,傍水而筑的戏台上一会儿祝英台哭灵,一会儿孙悟空闹天宫,一会儿又穆桂英挂帅,看得他拍手叫好,如痴如醉。富有传奇色彩的是,到了60年代初的孙道临,不仅对越剧痴心不改,而且与越剧攀亲结缘。那时,他特别欣赏王派艺术,王文娟主演的《红楼梦》、《追鱼》、《西厢》,他每演必看,而且总是坐在前排,多愁善感地投入戏中,哀怨凄婉的"黛玉葬花"让他一掬同情之泪,富家小姐对风流才子的痴情令他心灵共鸣。看完戏,他会将心得与意见托人转告给她,而王文娟也是他的影迷,凡是他主演的电影她每片必看。,迷的当属《早春二月》中的萧涧秋。的确,此片在当年风靡一时,这个英俊又善良的风流才子倾倒过无数男女影迷。社会上曾掀起了一阵"萧涧秋"旋风,男大学生模仿他的扮相,一身灰色长衫,梳一个30年代知识界流行的大背头,手执柔石的小说原著《二月》在河畔倘佯,口中会念着萧涧秋的台词;有的人跑遍南京路、淮海路,为的就是觅一条他围的豆绿色围巾,寻找一种勾人心魄的小资情调,不少百货老板看中商机,连夜赶制"萧式围巾",投放市场被抢购一空,足足赚了一把。而女大学生更是发痴,象戏中的陶岚(谢芳饰)一样狂热追求,有的写求爱信,有的盼见上一面,哪怕签个名也心满意足。当时传说纷纭,有说女影迷等盼在上影厂门口,有说女影迷守候在电影院门口,要的就是心动,等的就是孙道临,还传说有的女孩因此而患相思病……其实,那时的孙道临已坠入爱河,与王文娟相互倾慕,关于他俩的恋爱趣闻,已有各种版本,流传最广的是"鹊桥相会"版。
他在苏州"芙蓉镇"拍《早春二月》时,就已与在上影厂拍越剧电影《红楼梦》的"林妹妹"王文娟相恋,萧涧秋与林黛玉鹊桥相会在"潇湘馆",顶替贾宝玉,与之弹琴赋诗,爱意绵绵,编织成一段浪漫婚恋。岁月如梭,时过境迁,如今孙道临虽已年届古稀,"潇湘馆"之恋已成往事,传说趣闻也成旧梦,但他俩相濡以沫的感情依然,女儿成家立业,从国外归来发展事业,王文娟操练她的"红楼"剧团,孙道临壮心不已,又执导起新片《詹天佑》。
《詹天佑》是今年建党80周年大庆的献礼片,它是部清装戏,无疑是众多清装戏中杀出的一匹"黑马"。近年来,清装戏层出不穷,雍正、康熙、乾隆皇帝纷纷"登基",慈禧太后连同多路格格粉墨登场,连五花八门的名妓也连连上镜,为什么中国的铁路之父詹天佑却无人问津,在银屏上无一席之地?孙道临为此苦恼、不解、思考且鸣不平。他筹拍此片不是权宜之想,而是圆70年的铁路梦。他儿时受父亲影响颇深,科学救国思想在心中扎了根,父亲作为一个书香门第的脊梁,留学比利时专攻建筑,带着科学救国的理想回国投身铁路建设,十分钦佩为中国铁路献身的詹天佑,并担任了铁道工厂厂长。少年孙道临曾与父亲同住北京西山,父亲设计筑路图纸,儿子依样画葫芦上色描线,还为父亲整理资料卡片,为装配一架矿石机绕线圈动足脑筋。父子俩常常面对夕阳塔影、满山红枫抒发爱国激情。又坐过几回火车出行京城,火车穿洞而过盘山而上,那种辽阔而又舒坦的心情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直至60年代,孙道临主演北影的《早春二月》,此片导演谢铁骊已写成了詹天佑的本子,盛情邀他出演,后因《早春二月》被当作"人性论"挨批,致使拍科教兴国的詹天佑也难产。但他心愿未成,壮志不灭,又隔40年,他执导的电影《詹天佑》得以成功,梦想终于成真。为拍此片,孙道临费尽心血,从构想剧本到筹集资金,从选取外景到现场操刀,他都事必躬亲,而最伤脑筋的是:如何把主旋律电影拍成思想性、可看性俱佳的大片?詹天佑12岁出国留学,是曾国藩、李鸿章推举120名留洋幼童中的一名,毕业于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后,他报效祖国,为慈禧修筑了一条40公里的铁路,让太后兴奋异常,乘兴把随行的一车厢物品赐予詹天佑,他却把赐物转送给筑路人员,仅留下一座闹钟,争分夺秒继续筑成了闻名世界的京张铁路。如果平铺直叙纪实事件,可看性不强,孙导独辟蹊径,把詹天佑的筑路史与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关照对应显其光彩。全片以宏观视角、史诗风格展现4个乐章:第一乐章以詹公修建京张铁路这段可歌可泣的故事为最强音:恢宏的场面、奇特的情结震撼人心;第二乐章展示了孙中山先生对詹天佑修造铁路的热诚关心和具体支持,历史风云变幻,筑路事业艰辛,二者结合,突出了詹天佑对国家利益的赤胆忠心;第三乐章是情势大跌荡,命运大分化,詹天佑的处境因为袁世凯篡位称帝急转直下,资金短缺导致筑路中断,好友有的牺牲、有的背叛,女儿身亡加上帝国主义列强的欺凌,詹天佑身陷重压而报国无门;第四乐章旋律悲壮激昂,詹天佑虽重病缠身,但不畏强权,驳斥各列强争夺中国铁路主权的谬论,在人生走到尽头之际,登上长城仰天浩叹:"生命有长短、命运有浮沉,所幸我的生命能化成匍匐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根铁轨,也称我坎坷命运中的一大幸事了!"此片内部试映,好评赞语不断,这使孙道临深感欣慰。他把目光描准了下一部:将巴金的《寒夜》搬上银幕,诗圣李白让他灵感勃发,杜甫、陆游的艺术形象也令他跃跃欲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