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电影往事
电影往事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1,404
  • 关注人气:1,6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苦难的《姐姐》

(2007-03-15 11:15:30)
分类: 艺术人生
   上影拍《姐姐》时,我们演员剧团女演员可供挑选的多,导演却舍近求远,到八一电影制片厂去借调宋春丽来领衔主演。我曾为此问过副导演“为什么”。 

副导演回答: “阿姨,大概您没看过她主演的《张铁匠的罗曼史》新片吧,戏好,又漂亮。她的可塑性与上影女演员不一样,等全片拍完了,您就会明白我们为什么挑中她演“姐姐”了。” 

尽管如此,我还是半信半疑。 

那时,我身兼上影的《姐姐》,珠影《廖仲恺》两部影片的剪辑,每隔十天半月,上海广州往返,两部影片的素材我都要悉心过目。 

说也奇怪,《姐姐》除了宋春丽饰女主角姐姐外,还有一个一直跟着姐姐的小号兵,一个路遇的裕固族姑娘,一个投宿尼姑庵时碰到的老尼姑,共四个人的戏。全剧贯穿的只有姐姐一个人,宋春丽算绝对女主角。她是一位在战争中幸存下来、身负重伤的女战士——红西路军妇女独立先锋团的女兵。在横尸遍野的战友的血泊中挣扎爬起、吃力地在荒无人烟的祁连山下、河西走廊上走着、走着,寻找自己的队伍。故事平淡,除了慢慢行走、坐下休息、躺卧片刻外,没有别的形体动作,相当枯燥。 

而《廖仲恺》则正相反,影片里人物有名有姓的好几十个,千军万马的战争,人山人海的罢工,浓墨淡抹的人物关系…… 

两部戏在我脑海中交错展示时,别有一番吸引力。不过,我感到吃力的还是《姐姐》,太平淡了,要剪辑得抓住观众的心,很不容易,很吃力。 

宋春丽的朴实演艺技巧,还是很有魅力的,全片通过她的少量语言,连续的面部表情,真实的心态展示,非常到位,有好几次,我都边选洗剪辑点,边掉泪。我对导演说:“‘信不信由您,我看我们的‘姐姐',极有可能成为今年金鸡奖的最佳女主角的得主。'”。 

导演当然很高兴听我的赞词,因为,一部影片女主角的成功,包含着导演的心血。我一直把《姐姐》当得奖的影片反复琢磨提高质量。 

就在我们摄制组把《姐姐》当重点题材中的重点精心刻画的时候,一场来势凶猛的运动在电影系统内部展开了。本来赞扬《姐姐》的舆论,立刻 180 度改调,认为《姐姐》调子灰暗。仿佛只有“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才是正统的。 

就在这个当口,我们的样片送审。发言的内容,似乎根本不知道上影厂有那么个摄制组在拍《姐姐》,似乎大家都忘了曾经审查剧本时说过的“好话”。 

导演戴着金丝边眼镜,吃惊在心头,脸上的修养好,沉住气,只听,光记,自己不开口。我看了他几眼,认为他有点心不服,但是他的处境只能如此“聪明”,如此“识时务”。 
我则一直压住心头怨,甚至还心直口快说了几句类似反驳的话,审片会场十分尴尬,不欢而散。 

我们的后期工作照原计划进行,因为基调早定,改不了,要么送仓库,要么再往上送。这些情况,以后传到宋春丽耳朵里,反正她最清楚,只有我不改初衷,仍然说女主角演得好,应该得金鸡奖最佳女主角奖。 

其实,《姐姐》送北京,命运没有好转,因为大气候如此,谁也不怨,也无能为力为它说话。不过,没有褒贬,没有修改让它与观众见面。记得我们在上海星光电影院有场招待会,我去了,自始至终坐在放映大厅楼下的最后一排,目送观众一个一个相继离去,散场时放映室坐的坚持看完的人不到 50 位。够凄惨了。 

剧制片主任徐桂林告诉我,他们在外景其间,生活苦得很,真是当地有什么吃什么。从画面上看,他们一直在一片荒凉的山地拍戏,天空是云和风,地上是石头路,五谷不生,连土产都没有。徐桂林说:“导演吃的苦最多,连牙齿都掉了好几颗。” 

我问他:“为什么自己去搞这么个题材呢?” 

他长长地叹息了一声说:“本来不是这个题材,到了生活中,发现那些曾经为革命出生入死的男女战士,在战争中失败了,没有后援。以后成了流落红军,苦得很。编导同情这些人,满怀激情要歌颂他们,没有想到影片拍成后,会碰到如此不幸,正像剧中人物——姐姐一样不幸。” 

在这么苦的环境中拍外景,摄制组成员心情也不顺。尤其是宋春丽,部队战士作风,大大咧咧,看不惯就说话,或者开口骂几句。为了每次都在她的镜头上打三尺试验片的板,她把摄制部门也狠狠批了几句,指责他们偏心。 

我想,宋春丽也是借机发火吐心头的怨气;因为她在我的记忆中还是很有人情味,很明大义,顾大局的。 
   (文章作者:蓝为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