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田黄鉴别说玉何不来看看 |
寿山石中的极品田黄石素有“石帝”之誉。田黄石产于沿寿山溪流域的水田、砂土中,原石多为自然形卵状独石,形似和田仔玉。因无根而璞,挖掘艰难,故极稀有而更显珍贵。
成因特征:
在地质年代的中生代(距今约2.3亿年到6700万年),在今日福建东部的范围内,曾出现过一次地质大变动,火山大爆发,大量岩浆突破地表形成了冲天的烈焰,伴随火山喷发带来大量的酸性气体、液体,交替分解了周围岩层中的长石类矿物,将其原先含有的比较活跃的钾、钙、镁和铁等元素分化,而保留下较为稳定的铝、硅等元素,这些含铝、硅元素的溶液,后来重新冷却结晶成矿,这就是分布在寿山乡群山中的寿山石诸矿。在数百万年前的第三纪末期,由于风雨的剥蚀,盛产寿山佳石的“高山”矿脉中的部分矿石从矿床中分离出来散落在溪旁的基础层上,以后逐步为砂土层所覆盖。这些矿石埋没于砂土中,天长日久,表面所含的三氧化二铁受周围土壤、水分及湿度等因素的影响,渐渐酸化,使石块改变了原有的面目,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田黄石。
产地特征:
寿山溪全长约8公里,从地理位置上来划分田黄的产地有上坂、中坂、下坂、碓下坂之分。上坂位于溪流的源头,所出田黄色略淡,通灵莹澈。中坂田黄堪称最标准,色浓而质嫩。下坂处于溪流下游,石质略逊上、中坂,色泽亦暗如桐油。碓下坂近鹿目格,质粗硬而色黝暗,鉴藏家谓之“山黄”、“斡黄”都出于此处。
外观特征:
田黄石细腻温润,呈微透明或半透明状,萝卜纹明显,新出田黄的表面带石皮者较多,间有格纹,这些都是田黄的重要特征。
颜色特征:
因田黄的色泽和质地变化较多,按传统习惯可分为田黄、红田、白田、黑田四种。然田黄中又有“黄金黄”、“桔皮黄”、“枇杷黄”、“桂花黄”、“鸡油黄”、“熟栗黄”、“皂黄”、“桐油黄”等多种,皆以色像而定名。其中特别通灵脂润者,又名田黄冻。红田十分少见,色泽鲜红艳丽犹如红桔皮。白田多白里泛黄,非纯白色。黑田有纯黑、灰黑等几种,纯黑田为通体黑中带赫,灰黑田色非纯黑,略带淡灰色。此外,还有“银包金”(外表白色内为黄色)和“金包银”(与前者相反),本地称之为“金银地”十分稀见。
品种特征:
1)田黄石
2)田黄冻石
3)银裹金田黄石
4)白田石
5)金裹银田石
6)红田石
7)灰田石
8)黑田石
9)花田石
10) 硬田石
11) 溪管田石
12) 搁溜田石
13) 乌鸦皮田黄石
14) 煨红田石
15) 牛蛋黄田石
16) 寺坪田石
新旧特征:
田黄石还有旧藏与新出之别,一般来将民国之前的称旧藏田黄,而之后出产的称为新出田黄。人们都认为旧藏比新出好。那是因为旧藏质地细洁,温润,腻凝,萝卜纹清晰可辨,且纤细而绵密。入刀的感觉特别惬意,可用一个字“糯”概括。章料以方形、长方形雕钮者居多,亦有不施任何雕饰,一任自然的六面素方章。另外传世老田黄因为年代久远的关系,加上经常抚摸把玩,常常会在其表面形成一层可爱的“皮壳”(俗称包浆),显得十分古意盎然。而新出田黄亦有萝卜纹,但质地上稍显火气未退,温润细腻度逊于旧藏。材形尤以自然形为多,雕工多作薄意,成方形者百不得一。新出田黄另有一个重要特征:即外表常常裹着一层黄色或黑色的皮层,且体内隐有红筋状的格纹,透过石皮可以观察到逐渐变淡的肌里,温润可人。今人有所谓“无格不成田”之说,其实“格”是福州方言裂痕的意思,裂纹毕竟是瑕疵,是一种石病,“格”多终非好石,如果把“格”看成是田黄的标志,并以有无“格”纹来判别田黄的真伪,那就大错特错了。实际情况是田黄并不是都有“格”,亦有纯净无瑕的极品田黄,只不过十分罕见罢了。
鉴别特征:
由于田黄石稀有名贵,仿冒及以次充好的假田黄,市场上屡见不鲜。只要将与田黄相混的其它黄寿山的石质弄清,掌握它们的异同点,鉴别是不难的。掘性杜陵坑、掘性高山和掘性坑头,虽然与田黄一样皆属冲积型砂矿类独石,但因二次生存环境不同,其石表酸化程度不及田黄深化。尽管也有萝卜纹,但温润、腻凝度不够,且掘性杜陵质洁而坚,掘性高山质细而松,而掘性坑头质近似田黄,然有白点如虱卵,为田黄所无。鹿目格亦属零星块状独石,质细而润,但不透明,且无萝卜纹,故不难辨。碓下黄质硬而涩,无石皮,无萝卜纹,石中多白色泡点,此特征易辨。善伯洞为杜陵余脉,性微坚,半透明,肌里多含金属细点及粉白色块状物似“花生糕”,不难辨。连江黄质硬多裂,其纹粗而直,与田黄有明显区别。荔枝洞色质通灵艳丽,亦有萝卜纹,但腻凝度不够。
田黄欣赏:
为了使大家对玉石的概念有一个认识,列出在《珠宝玉石名称标准》中,对玉石的解释,这样有助于我们对玉石概念的理解。
a、高档玉石
b、中低档玉石
c、雕刻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