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城石头记
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洮河砚石的产地,洮砚的产地是在甘肃省卓尼县洮砚乡,藏巴哇、柏林三乡境内的喇嘛崖、苟巴崖、水泉湾、卡古直沟、青岭山、圈滩沟、崖沟、鹰子咀等处,主要的产地是洮砚乡的喇嘛崖、苟巴崖、水泉湾、现在在洮河流域的岷县,羊沙也有产出。
因此地在历代曾隶属于陇西、巩昌、狄道、临洮、岷县、会川、洮州等处分别管辖,以致洮砚石的产地常常是众说纷纭,各持已见,也在情理之中.另一原因是,现在还是有许多临洮、岷县人说洮砚产于临洮、岷县,这就像有许多省份和地区都有学者引经据典论证李白是本省人一样,但凡是好的事物人们总想将他与自己联系在一起,这也是难免的人之常情。
现在用图片将从兰州至冶力关至九巅峡至卓尼,洮砚乡、喇嘛崖之路作一简单介绍。
先贴一张来自于祁殿臣先生专著里的喇嘛崖周边地理位置及地形图。一张全图,和同一张图的放大。


从海甸峡过去有两条去往喇嘛崖的道路。一是进冶力关,去新城,到卓尼,下山去洮砚乡,去喇嘛崖。
另一条是出海甸峡进九巅峡,过臧巴洼,过柏林,到挖日沟去喇嘛崖。
咱们先去冶力关这条路看看。
冶力关峡口内的风景

卓尼县城

卓尼县政府前的用洮砚石塑的双龙,当然龙不是用“窝子”石塑的!
因为拍这个照片,我被执勤的军人盘问了好一会儿!

县城边的洮河桥

从海甸峡出来过了这座洮河桥,远处的峡谷就是九巔峡。

九巓峡
对面的悬崖绝壁上是前人开凿的茶马古道,也是解放前当地人到山顶种植大烟的通路。
前方五里就是九巔峡水电站。



包舍口附近

从包舍口分两条路去喇嘛崖,一条是沿河翻山的小路,另一条是去藏巴洼,过柏林,与洮河流向几乎垂直的翻山公路。
半山上的柏林附近

下到山底就是石门峡

石门峡左岸的石门村已经人去村空。

当地人说,这个传说是大禹治水时大禹劈开的石门峡一侧峡口上有一条龙守护,您能找到吗?

从石门峡出来首先会来到丁尕村,丁尕村民多姓杨,多是明正德年间,被赐为杨姓的卓尼土司旺秀的后代。
以前主要的洮砚采石人在纳儿村和卡古村。现在这两个村的村民全部移民搬迁去了瓜州,以至石料供应现在主要由离喇嘛崖更远的丁尕村民和达窝村民开采。
图上远山顶上的红框标出的就是卡古直沟石产地,现在主要由喀日山人开采,传说中的“玄璞”就是产于这里,“玄璞”与喇嘛崖没有任何关系!

曾经的“水抱城庄”纳儿村的所在地,除了小路一样没有了什么痕迹,这个有千年历史的在洮砚开采历史上有重要地位的村子,在2008年7月左右,彻底消逝了!

曾经的“水抱城庄”纳儿村的遗迹
纳儿村的右边山崖上也曾经出产砚石,有的人称它为“水城右边”石,“纳儿”石。

从纳儿村过来绕过一个山崖就会看到沙扎石产地,只需转一下身正对着的就是水泉湾。

水泉湾旁边就是砚友心目中的圣地,-------------美丽神奇的喇嘛崖!

卡古村,卡古为藏语言译,意为“阳坡上的村寨”。这里有许多采石人。洮砚的采石人主要居住在卡古,纳儿,达窝。
卡古村的起源年带不详,但至少在宋神宗熙宁六年就有确切记载。王韶守军及赵阿哥昌的归顺番兵退役后就来到卡古,达窝等村寨与原定居于此的番民聚居。

现在看到的卡古村

纳儿村,纳儿村座落在一个被洮水三面环绕的半岛上,这里风景秀丽,曾被旧洮州编选入“八景”之内,咏为“水抱城庄”。

采石人大多集中在,纳儿村,卡古村,丁尕村,和达窝村.
纳儿村,河对岸图右为源尼村。
洮砚历史上的管理在宋代是将军王韶,后来是赵土司。明代是杨土司,就是卓尼土司旺秀,后来一直由历代杨土司管理。直到新中国成立。
历代杨土司深知洮砚珍贵,对矿区严加管理,规定;凡采石者必须以土司衙门的尕书(相当于介绍信)为执照,知会驻纳儿村的老噢什旗包总管,再由包总管通知达窝村的采石工采石。达窝村民除了负担采石任务外,同时负有监视保护石窟的职责。
曾经在此村居住的包得志先生是喇嘛崖中层石料的主要开采者。可能他就是包总管的后代。

同一位置现在的景象,有千年历史的卡古和纳儿村消失了。

从纳儿村过去。经过曾经出产纳儿石的山崖,转过一个弯角就到了我们最终要去的地方。

其实沙扎石,结喇石,喇嘛崖,霜干(双杆)石,水泉石,墨溅石,喇嘛湾黄石都在这里!
为了给大家看到全景,我把三张照片剪切到了一起。


现在拍的喇嘛崖,这个水位离最高水位还有三十米!

让我们去涨水前的喇嘛崖下看看。

喇嘛崖位于洮水东岸,正处于纳儿村和下达窝村的中间。此崖峭壁耸立,崖顶与水面的垂直高度约500米。洮水紧贴壁底流过。它与东南方的苟巴崖,正南方的卡古崖形成——座形似笔架的三角形山峰。这里原来是青松翠绿的奇山秀峰,脚下洮河滚滚北流。喇嘛坪上以前有个喇嘛庙,这座崖的外形也极象一项喇嘛僧帽;又因宋,明间掘石洞口曾凿过一幅喇嘛神像;再加上传说中的砚工祖师曾是—位学识超群的喇嘛,三合而—一,就将此崖称为喇嘛崖。喇嘛崖的东、北方与其主峰相连,西方与——土坪——喇嘛坪相接,唯有正南是裸露的岩石。陡峭如刀削。洮砚石料矿就分上、中、下三层夹在岩石之中(至于崖底深层中有无矿石料层,就不得而知了。)。崖脚直插水底,下层矿带层距水面仅数米,明清时曾在此处编筏掘坑采石。那时洮河两岸的植被覆盖良好,水源充足,洮河水位很高,下层矿带紧贴水面,洞窟与水面齐平。采石时要等到枯水期编制木筏才能靠近石坑。估计这就是赵希鹄所云:“石在临洮大河深水之底”的根据吧!现今因为洮河两岸植被破坏严重,许多山泉小溪枯竭,再加上河床的自然切割,洮河水位日趋下降,洮水流量仅剩解放初期的三分之一左右。所以。下层矿坑离水面的距离越来越高,现在反而无人开采。
中层距下层约30米,据说是宋代老窟的所在,但因旧洞口被一九五八年的引洮工程的流砂掩埋,无从寻找。仅有一九五八年后期凿的两个洞窟。因洞内窄狭,又在峭壁之上,开采条件极为艰苦。所以开采时断时续,九十年代中期开采条件变好,采量有所提高。
上层距中层约50余米,矿层的有用厚度居三层之冠,约在0.6米到1.5米之间。
这个图上兰线为喇嘛崖料分层走向,黄线为埋没掉的砚石层大体走向。现有上层十个坑口,中层3个。

近观喇嘛崖

由于已无大料,在没有搬迁前,有的村民在崖下废石堆里翻捡当年丢弃的小料。

喇嘛崖上层坑口之一

洞内即将塌方的顶板,料竭是一,这样的洞[当地人称为窝子]是无人敢进的,采石老人讲,有65米深,已废弃了!

喇嘛崖上层坑口之二.坑口相当狭小

洞内景象.料也竭了,有的采石人冒险找一些当年用来支护顶板的小料。

洞内景象,到处是塌方的岩石,采石老人讲他的朋友就在这里被塌方的岩石砸伤了!

从洞内看洞口

另外两个洞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