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春天,我走进了国家图书馆二期新馆。
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国图新馆,它坐落在紫竹院公园的北侧,紧邻国家图书馆。原来的国家图书馆是八十年代的建筑,是一组蓝顶白墙,古色古香,富有民族风格的建筑群,与文津街的老国图遥相呼应。而国家图书馆二期工程的新馆,则是一座外型设计现代,内部设施先进的智能大厦。它是国家“十五”重点文化工程建设项目,由德国KSP恩格尔·齐默尔曼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华东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设计,中铁建工集团施工建设。从2003年—2007年,工期超出三年。新馆为钢结构,总建筑面积79,899平方米,工程分为地下三层和地上五层,内部分为办公区(在五楼)和阅览区,阅览区全部是开放式阅读空间,读者座位2,700余个,日均接待读者能力6,000—8,000人次。国家图书馆目前成为仅次于美国国会图书馆、莫斯科图书馆的世界第三大图书馆。这座现代化的图书馆也是世界最大的中文文献收藏基地和国内最先进的信息网络服务基地。
国家图书馆二期新馆建筑风格很现代,内部的设施非常先进,处处体现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在这里看书很享受。
开放的空间,先进的技术。
开放的借阅方式让读者感到很自由,完全摆脱了以往置身图书馆书架当中的压抑感。
无线网络覆盖整个馆区,读者自带便携式电脑,可在馆内任何区域实现无线上网,随时获得最新的网络信息。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RFID)的应用以及通过OPAC(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可向读者提示阅览区图书的当前架位信息。
多样化的阅读方式。
除了传统的阅读方式,在新馆还可以依靠虚拟导航,电子触屏,电子阅读器等新设备进行阅读。在虚拟导航体验区内,通过人体手势识别系统,通过手势动作以非接触方式与虚拟导航系统进行实时互动。在图书馆二楼,设有电子触摸屏,读者直接以触摸方式输入指令到面板,通过触摸屏互动界面,就可以更加直观地阅览馆藏古籍、电子报纸等数字资源。触摸屏上“国图瑰宝”是最亮眼的选项,选择点击后,便可看到在线展示的国家图书馆四大专藏——《敦煌卷子》、《赵城金藏》、《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以及甲骨金石等馆藏精品,最令人叫绝的是《资治通鉴》手稿。新馆为读者提供了80部手持电子书阅读器,每部阅读器内预装500本电子图书。这种便携式的手持电子设备可以方便地下载电子书,只要将手持电子书阅读器的USB接口连接到国家图书馆馆区内已联网的任意一台计算机,登录国家图书馆电子图书资源平台,检索到所需电子书后,点击“下载到手持电子书阅读器”就可完成下载。总之,在新国图能体验到更多的阅览乐趣。
丰富的数字资源。
四楼数字共享空间由媒体体验中心、网络学习区、数字科研区、电子商务区、网络交流区五大版块构成。媒体体验中心的内容为歌曲CD以及DVD等;网络学习区则可以教读者运用图书馆的资源;数字科研区、电子商务区内存有大量的科研信息、论文、商务信息、市场动态等等,主要服务对象为科研人员和商务人士;在网络交流区可以运用一切聊天工具来交流,只是不能玩游戏。据说每台电脑都有这五大版块,只是每台的鼠标右键设置不同,从而来满足各种人士的需要,因为资源都是免费的,但是考虑到兼顾公平公正和让更多的读者都能够有机会使用设备,所以每台机器只有一个小时的免费机时。

细节之处的人文关怀。
随处可见的休闲沙发,给读者长时间阅读提供舒适和便利,大量的绿色植物则可以净化空气,减缓读者的疲劳感。
随处可见的饮水机,无偿为读者提供纯净的饮用水。即使没有带水杯的读者,借助饮水机配套的纸袋也可以方便的饮用纯净水。纸袋很小,有效的杜绝了浪费饮用水的现象。

自助借还书系统的使用,让读者可以通过一张电子标签,利用自助借还设备,自助借阅图书馆内的图书资料,从而避免流通柜台的拥挤与排队等候。还书的时候,只要直接将图书放置在自助借还书设备上或将待还图书放入自助还书窗口,便可完成还书。
值得一提的是,视觉障碍人士可通过语音控制电脑,通过“盲人数字图书馆”获得与正常读者一样的数字信息资源。
智能化节能型大厦。
新馆采用先进的楼宇自控系统对冷热水系统、空调系统、通风系统、环境监控系统等各系统设备进行监测和控制,从而达到节省电力、人力、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以及降低建筑的运行费用等目的。
新馆外墙及顶棚全部采用玻璃幕墙装饰,“回”字大厅就利用从玻璃顶和30多个采光窗的射下的自然光线,照度完全可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要。其他楼层的阅览室都是围绕在这个回字大厅的周围,读者的座
位基本上都设在窗边,充分利用白天的自然光源。
国家图书馆二期新馆集现代、科技、智能于一体,既呈现了建筑之美,又强化了以人为本、服务为先的理念。它在简约的风格中体现出的浓重的文化色彩,让人们不禁对知识、对文化肃然起敬。有机会到国图去,一定会不虚此行!在这里还想说一句,热爱读书!热爱知识!尊重文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