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屋后海棠(散文)/白庚胜

(2021-05-10 16:25:59)

我家南楼后边,种着一排海棠。种它的是我的母亲,种它的时间在盖成南楼后不久,种它的目的主要是防风护院,也出于美化家园的考虑,并供家人日后赏花、品果、入药、作馈赠。

我的母亲,出生于离我们村一百里外金沙江边热水塘村的一个汉族农家。她本是爱上了一个邻村的纳西族汉子,却被外公按“汉家人只能嫁汉家人”的家规,强行嫁给了也同为“汉家人”后裔、后来同化成了纳西族的白家。好在我父亲还是个聪慧英俊、有情有义的人。

嫁入我家,母亲的一生便嫁给了贫穷、困苦、灾难。起初,全家只有爷爷、父亲、母亲三人相依为命,地无几垄,房屋仅有一栋祖传的旧平房和两间畜厩,生活来源主要靠爷爷的石匠手艺,一切都得白手起家。但是,母亲是个从不叫苦、也不怕苦的人。她总是笑对艰辛,以苦为乐,从不自怨自艾,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积极面对生活,把上山砍柴与拉松毛、下地播种和收割,以及厨艺、女红、制豆腐、做凉粉与嘎拉皮、酿酒、熬糖、帮别人接生等十八般武艺展示得样样精彩,名满周边的十里八村,使我们家财产渐丰、人口渐多。于是,起房盖屋以宽敞、舒适、体面地生活,便成为爷爷与父母的迫切需求与最大愿望。

终于,至母亲生下第四个孩子那年,爷爷和父母含辛茹苦、节衣缩食,在院南盖起了一栋二层骑厦楼,既让三房一照壁的院落初具规模,也树立起了一个普通农户的自尊、自信与尊严。

然而,由于在砌好土坯后无力加盖石瓦,即用石灰泥浆固定瓦片,从而在号称“团山风口”的拓东村村头,稍有风起,楼房顶就瓦片翻页,遇上下雨就“床头屋漏无干处”。到了秋冬,楼顶的瓦片更是常常被狂风掀至院内砸碎,使人、禽、畜受伤受害的可能性大增。

为了保护这座楼房不受狂风侵害,以及人畜安全,母亲便与爷爷、父亲相商,决定在楼房外侧墙缘栽种一些树木与大风抗争。至于种什么树,他们嫌棕树长得太慢,楸树枝叶过于扶疏,桃李不经风狂雨骤,最后一致选定海棠树作屏障。于是,一排海棠树便开始挺立在我家楼房外侧,陪伴着我的母亲又连连生下四个子女。

到我这个幺儿记事时,这排海棠就像一撮撮孔雀羽翎耸立在楼房后侧,并与楼脊相齐,整整护佑了我们这个家园二十余年,目睹了家乡的一系列社会巨变,并先后送走了爷爷、父亲和五个哥哥姐姐西归。母亲亦历经一次又一次的生离死别,一天天步入老迈,还因一次医疗事故失去了一只眼睛。由于长期与大风搏斗,这排海棠树亦未老先衰,树皮不再细致柔软、光滑青灰,而是布满累累伤痕、重重斑迹,只有树干如钢似铜、不屈不挠。

关于海棠的知识,母亲比谁懂得都多。她告诉我,海棠在纳西语中叫“多利”,的确是一种利好多多的果树。在纳西人的习惯中,它一般种在房前屋后,而不植于厅堂前两侧显山露水,也不需要施肥上粪。只要种活,它只有一生的奉献,别无所求。它一般都一本多干,笔直挺拔,虽不像苹果树那样婆娑,却叶、花、果与之极为相似,只是个儿比苹果小了许多。它的花是“三多节”前后观赏的上品,它的果既是“烧包节”(中元节,或盂兰盆节)上与核桃、梨子、毛桃、苹果、李子一起必有的供品,又是平时招待客人、馈送亲友的佳品。前者一般投于火堆焚烧,后者则是将果实晒成“多利几补”(果干)或蜜饯后供人们品尝。另外,它还常常被入药治病。遇到手中无钱之际,它更可以拿到古城去卖海棠干、海棠蜜饯,以买回急用的盐、茶、针、线。

母亲不仅长于讲述,而且还在我的整个童年阶段不断演绎着她有关海棠的知识才艺,使我那苦涩的童年有了许多关乎海棠的故事和情趣。

……选读结束,更多内容:《北京文学》(精彩阅读)2021年第3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