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苏州传说古塔“北寺塔”----既“报恩寺塔”又称青铜葫芦镇宝塔!(下)

(2006-08-03 12:21:44)
话说一切具备,就等开工作业了。欧春子本领高强,在相门外的校场上,砌造了无数个炉灶。把五个工匠立为一炉,二十炉立为一堂,总共十二堂,堂堂用各色彩旗区别开来。正中心搭一座高台,高台上插十二色彩旗。台前掘一个大坑,模型就做在坑内。  
 
那时候烊铜炼铁,全靠三号钵头那么大的子泥坩锅。一锅铜水,最多只有十几斤。烧的是木炭,鼓风靠一种用两手一开一合进行鼓风工具(也称皮老虎),要一下子烊出五千四百斤的铜水可不简单啊! 
 
一切准备停当,到开炉点火这一天,人山人海,全城的百姓都来看热闹。只见每台冶炼炉内,铜水青光闪闪,烟云足足飘了十里路远。欧春子见火候已到,爬到台上,正要拔旗指挥。只见他的小孙子急急匆匆跑上来,说铜水不够用。老工匠一听,脸色顿时发白,额上汗珠直冒。浇,要浇出废品;不浇,铜水全部报废。欧春子到底是块老生姜,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自己抹下了一对白铜手镯,“噗”,往炉内一掷。工匠们便人人学样。这样一 来,每一炉都就增加了半斤铜。一些看热闹的人们,也拼命把自己手上的首饰也往炉内甩。终于把铜水凑足了。据说,冶坊估铜水的习惯,就是从这以后才有的。如今的翻砂行业,每开一炉,都要先行估料,也是这样来的。 
 
当时。欧春子站在台上,举旗为号。举什么颜色的旗,挂什么旗的炉膛就上来浇铸,上来一堂又一堂,十二堂铜水全部浇得一滴不剩。工匠们人多手众,你来我往,按照次序作业,等青铜葫芦浇出来,金黄闪亮,光滑得一点一斑也没有。 
 
消息报到孙权帐前,孙权非常高兴。马上修书一封,差人向诸葛亮报讯。诸葛亮从这件事判断东吴有许多能人,从此再也不敢小看东吴了。  
 
孙权见青铜葫芦浇好,高兴的不得了,对招来的工匠一律论功行赏。但等到宝塔造成了,难题也就来了。这五千四百斤重的铜葫芦。搬都搬不动,怎样安装到塔顶上去呢?急得孙权团团转。还是欧春子会想办法。那时候造多层宝塔,不搭脚手架的,用的是砌一层塔、埋一层土的方法,九层塔的土墩足足有十几丈高,欧春子就选择了一个滴水成冰的日子,就叫手下众人挑水泼路,一直泼到塔顶上。然后,在铜葫芦上缚住绳索,把它拉上去。这一办法真好。后来,有人说铜葫芦是飞上去的。其实是安装了绞车把它拉上去的。现在香花桥旁边,还有条小巷叫“绞车弄”呢!  呵呵。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是多么值得后人为之敬佩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