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永浩先生的雕塑艺术

分类: 艺无止境 |
章永浩先生的雕塑艺术
一、从艺经历
章永浩先生于1933出生于杭州,1954年毕业于中央美院华东分院(今中国美术学院)雕塑系,师从著名雕塑家刘开渠先生。研究生结业后的1956年,分配至新成立的上海雕塑工作室(即上海油雕院)作为三人核心领导成员之一参加工作。1985年转入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负责筹办雕塑系,任系主任,教授。1992年获国务院突出贡献特殊津贴。现留任的社会兼职有:中国雕塑家协会顾问、刘开渠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章先生自幼喜爱绘画,第一本启蒙的艺术书籍是其父赠予的《芥子园画谱》。至中学时,其画艺就已初显才华。1948年,章先生转入杭州孑民艺术研究所学习西画,第二年考入杭州国立艺专,1950年正式选择了雕塑,自此便定了一生的专业方向。进入雕塑系的他一心要努力学好雕塑,立志为祖国谋福祉,为后辈创美好。
《鲁迅》铸铜
章先生认为作为一名雕塑工作者要具有文化使命感,要用艺术来歌颂那些创造历史、在历史前进路上做出过贡献的人,把他们呈现在后人面前,让他们成为我们今后生活的楷模。因此章先生创作了许多名人雕塑,包括《周恩来像》《陈毅像》《刘伯承像》等纪念老一辈革命家的作品;《老农》《心连心》等歌颂工农人民的作品;《鲁迅》《田汉》《沈钧儒》等文化名人像。此外,章先生还通过雕塑赞美少数民族的人物、生活与风俗,创作了《晚归》《迎春》《蕉林晨曲》等一些列经典作品。他回忆起自己创作人物雕塑的初心时说到:“我那个时候,塑造了一大批时代人物,是因为这些人身上的品质和人格深深地打动着我,影响着我,我希望籍由这些作品抒发心中的志向与理想,也籍以自己掌握的雕塑艺术,歌颂他们对历史的贡献。”
《马克思、恩格斯纪念像》花岗岩
640cm
《沈钧儒纪念像》铸铜
二、纪念性雕塑
20世纪30年代以后,上海了接受了西方文化,在外滩建立了很多雕塑。建国后,陈毅市长提出应该做一批纪念性雕塑来教育子孙。1990年5月,上海市长朱镕基作出了“上海应发展城市雕塑”的批示。1991年10月,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决定为适应上海文化建设需要,拨款支持城市雕塑建设。1992年,上海市决定每年安排完成一批雕塑项目。1996年,上海市城雕委先后制定了《上海市城市雕塑九五发展规划》和《上海市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法》。经过多年发展,上海市落成了诸多经典的雕塑作品。在此期间,章永浩先生作为上海城雕艺委会主任,为上海城市雕塑发展付出辛勤工作。
《宋庆龄纪念像》大理石
章先生曾提到:“雕塑是一代文明的象征。”从一座雕塑上可以看到城市的风貌和人的生活状态,更可以看到时代精神和民族文化。“雕塑家应该思考我们的国家崇尚什么,我们的人民生活是什么,我们国家出了哪些英雄……雕塑要引发人的情感,唤起人内心的真善美。”为了践行这一初心与理想,他创作了许多经典的纪念性雕塑,包括《陈毅像》《马克思、恩格斯纪念像》等作品。
《陈毅像》创作于1992年,荣获“建国六十周年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表现了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上海市第一任市长陈毅。雕塑总高9米(底座3.5米,像高5.5米),坐落于鲜花绿丛围绕的外滩。雕塑目视前方,身材伟岸,身着中山装,面带微笑,器宇轩昂地一手挽着风衣,以深入基层视察工作时的典型姿态,既显一路风尘仆仆、勤勤恳恳的公仆形象,又有和谐可亲、虚怀若谷的儒将风度。章先生说:“陈毅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又是位儒将,为人通情达理,为事襟怀坦荡。他为解放初上海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因此他在上海市民心目中有极高的威望,特别是我们文艺界的广大知识分子,都对他抱着无比崇敬的心情……”
《罗炳辉纪念像》铸铜 550cm 1987年 安徽合肥市
为了使纪念像更具有美感、庄重而又富有张力,雕塑除了头部刻画得较为具体外,整体形象的艺术处理,运用传统“以简叙繁”的美学理解,塑造时尽量做到简洁明快、概括大气。有意突出和保留泥塑手法特有的肌理效果,目的是体现铸铜雕塑特有的艺术趣味所赋予的艺术感染力。雕像于1993年落成,是建国几十年来振奋人心、完成上海人民多年心愿文化建设的一大盛事。人们也热情地称建像的广场为“陈毅广场”,雕像也成为成千上万人瞻仰先辈、熟悉和了解上海的必由之地。
《马克思,恩格斯纪念像》是我国首座关于纪念伟大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的大型雕像(以下简称马、恩)。像总高6.4米,坐落于上海市复兴公园,毗邻“一大”会址、孙中山故居、周公馆等革命圣地。章先生认为,对革命导师的塑造要表现他们的质朴与真实。雕塑形象的平易近人体现出二人亲密战友的关系。在材料上,雕塑采用浑朴的花岗岩,这体现出章先生所说的:“雕塑是记录时代的‘石’书”。在形式上,章先生刻意将马、恩的胡须进行了体块式的处理,而不做细节的描绘。雕塑整体上实下虚,概括而简约,目的在于烘托出人物的“神”。雕塑坚如磐石的艺术效果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光辉崇高的形象,体现了伟大的共产主义思想将永世长存!
《天福山起义》铸铜 1100cm 1989年 山东文登市
章先生的纪念性雕塑之所以感人,不仅因其作品有崇高的精神内核,也在于其所包含着高超的雕塑技巧。指挥家姜小鹏认为,雕塑就是一部交响乐末乐章最后一个音的定格。一个富于动态的静止瞬间被艺术家凝固在雕塑之中,但这定格不是激情顶点的顷刻,而是传神写照的瞬间。中国艺术家称之为临见妙裁、惟意而取,是将飞而未翔的临界转换、是“狡兔暴骇,将奔未驰”的势。莱辛认为观众可以通过这一种势来自由地发挥想象,对于雕塑“我们越看下去,就一定在它里面愈能想出更多的东西来,也就一定愈相信自己看到了这些东西。”例如先生的《浦江潮》,便体现着这种势,也带给人无穷的想象。
另外,章先生注重从京剧中汲取营养,他认为京剧是高度凝练和概括的、高于自然和现实的艺术创造,其重在表意,意到即可,目的在于“神”。因此,观者才得以在先生的作品中感受到雕塑那聚力凝形、以形写神的内在气韵;删拔大要、运斤成风的雕塑技巧;单纯静穆、宏阔简方的视觉表征。
《老农》铸铜
除了大型纪念性雕塑,章先生还创作了许多文化历史名人纪念性雕像。包括:《刘伯承像》《罗炳辉像》《鲁迅像》《田汉像》《沈钧儒像》《宋庆龄像》《陈秋草像》《吴健雄像》等经典作品。
此外,章先生也有许多关于纪念性雕塑的理论研究。主编了文集《雕塑与环境》专著《现代苏联雕塑》《上海城市雕塑》以及多篇重要论文。他认为雕塑家完成一次好的纪念性雕塑规划应做到三点:一是应该与建筑园林专家加强合作。第二,在纪念性雕塑创作中充分发挥其艺术语言的特长。章先生认为雕塑是力的凝聚,缺少“力”,作品的感染力就会减弱,亦不能持久。第三,向传统学习。在取舍之间强调精神性的表达,舍去多余的修饰,不断淬炼形体,让作品富于美的形式的同时,表现刻画对象之精神、城市之精神、时代之精神、文化之精神。也让观众从对作品的形式美欣赏到图像学思考的过程中,获得心灵的提升与精神的满足。
三、生活化雕塑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曾指出:“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能不能搞出优秀作品,最根本决定于是否能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章先生自20世纪中叶正式从事雕塑以来,他的初心至今一以贯之,未曾改变。那就是为历史楷模树碑,为平民百姓立像。章先生曾言:“改革开放以后,我就考虑到如何让我们的雕塑进入到普通老百姓家里去,因为雕塑是为大家服务的。大家的生活中需要有情趣,需要有美感。”因此章先生创作了很多充满生活气息的雕塑。
《蕉林晨曲》木雕
《老农》创作于1959年,像高58公分,是章先生较为有代表性的作品,刻画了一位建国后的老农民,他手里的烟枪与扶腰的动作充满生活气息,是一位在田野间耕耘了几十年的老农民形象。老农愉快的表情、自信的精神状态,体现出新时代农民的形象。他们是新生活的主人,坚实地屹立在新中国的大地上。章先生创作这件作品只用了一下午,他说:“我被那位老农的形象深深感动,心情急切地想把他用雕塑表现出来,以歌颂这样一位劳动人民。”
《蕉林晨曲》创作于1979年,表现了海南姑娘采摘香蕉的场景。姑娘侧脸回望,肩上的香蕉形成了如月亮般的弧线,身前雕一只可爱的小鹿,从构图上平衡了香蕉造型的视觉重量,也使雕塑形式均衡而有美感。作品赞美了海南人民亲近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
《迎春》汉白玉
《猎人的眼睛》创作于1989年,表现的是东北猎人锐利的目光和洒脱之态,突出了东北男性刚毅坚定、沉着果敢的精神品质。雕像的眼睛部位做了镂空处理,巧妙地借助了自然光,表现了猎人炯炯如炬的眼神。头顶如同被寒风掀起的粗发。脸如利刃、须若弓弩,箭在弦上、蓄势待发。表意象于铁马冰河,聚威严于神光阿堵。
《晚归》创作于2001年。这件作品表现了少数民族女性结束了一天的劳动,带着愉快的心情行走在傍晚归家的途中。形体与线条表现出女性特有的柔美,宽阔的肩背体现着劳动者健康的体魄。草帽搁置在担子上,暗示雕塑所表现的时间是在日落西山后的傍晚。其左手扶担,手背触肩,含蓄而内敛。雕塑的造型交织着刚与柔,融合着力与美。以高度统一的形式与内容,歌颂了少数民族崇尚劳动、热爱生活的精神品质。
《田汉纪念像》铸铜
章先生的作品形式注重以少胜多、以简胜繁。他指出,写实不等于写真,好的雕塑带给人一种“气”,这种“气”使人永远难忘。雕塑做“像”易、做“神”难。雕塑不应是细节的复现、而是突出对象的“神”,以形凝神、形神合一,取其意,意取出神。而艺术性就在于趣、美、神当中。章先生在其《雕塑语言的探索》一文中以国画的留白、八大山人的鱼、京剧《拾玉镯》来解读“意取”的概念。这一概念体现在章先生的雕塑中则表现为以简述繁的思想。他认为,中国雕塑应该借鉴京剧在“意取”与“简化”上的艺术创造,并在此基础上思考有别于西方雕塑的道路,使中国的雕塑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成为新时代的“石”书。
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从《老农》到《晚归》。先生的作品始终刻画人民形象、表现人民精神、歌颂人民生活,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
《刑场上的婚礼》玻璃钢
四、雕塑艺术教学
章先生的身份除了是一名艺术家,还是一位导师。先生于1984年调入上海美院筹建雕塑系,初建时没有教师、没有办公用地、没有教学必须的实践场地,一切从零开始。但他仍义无反顾地投入雕塑系的创建工作。谈及初衷时他曾说:“几十年我的创作实践是一个不断改变我不擅长艺术创作的痛苦过程,这一心结是促使我最终转身投入雕塑教学的关键。可以说带着强烈的决心,希望自己参与雕塑教学改革、实现雕塑入门有科学与创意相结合的方法的心愿,这是我决定接受筹建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基本想法。”[9]章先生重视提升学生的综合艺术涵养,他在教学中改变以往与创作脱节的纯技法训练的课程。在课程中加入建筑、园林、规划等基本知识,以及艺术欣赏课。使学生不局限于雕塑单一的学科之内,而拥有作为一名雕塑家多方面的文化与涵养。先生在教学中除了教授雕塑技法,还在基础课中开设“概括课”,让学生进一步学会具有得心应手的塑造技巧。其后雕塑系的一系列成果,包括师生参加的全国性美展,获得的各项成绩及奖项,都证明章先生教学思想的正确性。
《陈秋草》铸铜
章先生的学生在回忆恩师时提到“先生在教学上最大的特点就是认真与严谨,几乎每堂课都作示范,根据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逐个进行辅导,对理解慢的同学,更是耐心……章先生通常与大家一起作画并且边画边讲。记得有一次画人物头像,我画不准眼睛结构的转折,章先生在我画面角上画了一个简笔骷髅,在眼球的位置用粗线扣了两下,我恍然大悟,从此就有了很大的进步。我想‘身教胜于言教’,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在教学之余,章先生与他的学生建立了浓厚的师生情谊,他与学生一起下乡劳动,一起积肥收获,一起睡地铺、被虫咬,一起唱歌、排练节目。张先生还会给学生演奏小提琴。”学生们难忘他的谆谆教诲、难忘他轻轻地拍着手招呼大家:“同学们注意了……”先生在课上的教学方式是言传身教、躬身力行,课下则对学生关怀备至,勉励有加。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在这一意义上,章先生的艺术、生活与工作,都是统一在一起的。
《猎人的眼睛》锻铜
美国著名建筑师《约·波特曼》铸铜
五、结语
曹春生先生说:“章永浩先生是新中国杰出的雕塑大家,从事雕塑艺术创作半个多世纪,为国家和人民留下了众多优秀的雕塑艺术作品。”章先生自20世纪50年代从事雕塑以来,笔耕不辍、初心不改,一直秉承着用雕塑来服务大众,歌颂先辈、歌颂人民、歌颂时代的创作宗旨。也因此,先生佳作频出,其本人更是精神矍铄。其精湛的艺术技巧、深刻的艺术智慧、崇高的艺术理想,感动着接触过先生,以及他的作品的每一个人。先生如同他作品中的老农一般,在艺坛与讲台一生辛勤耕种。从先生身上,我们要学习的东西太多,要继承的东西也太多。借他的学生的一段话结束此文:“先生的艺术轨迹像蜿蜒着的苏州河至黄浦江,途中虽历尽艰难与辗转,但向东的方向始终不变,一直涌入更为浩大的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