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芹斋

分类: 艺无止境 |
卢芹斋
估计这组照片是卢芹斋30-40岁期间照的,下面是他的夫人




看到这张照片有点百感交集!
中间赫然立着,“东魏武定元年(543)李道赞等500人造像碑”。 民国时代,号称,海内第一造像碑。旁边是慈胜壁画。

“东魏武定元年(543)李道赞等500人造像碑”。大都会博物馆
民国时代,号称,海内第一造像碑。
这件被清末鉴赏家誉为“造像碑之冠”的“东魏武定元年(543)李道赞等500人造像碑”。《选粹》里,图版019为碑阳的局部,图版020为碑阳的拓片。
此碑原藏于豫北淇县的浮山封崇寺内,清末就有拓片流传,因为碑体巨大,刊刻的字体楷、隶兼备,质朴又不乏娟秀,所以得到了金石鉴赏家的重视。
上世纪20年代,像碑被军阀劫运北京,辗转出售给了美国人。今天,它矗立在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著名的萨克勒大厅的一角。
根据像碑下部的造像记,此碑的刊刻从北魏永熙二年(533)起,至东魏武定二年(543)止。十年之工,其雕刻之精,令人叹为观止。而这十年,正是北魏王朝分裂以后,新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邺城重新形成之际。像碑的形制为扁平长方形,蟠螭纹碑额,四面满覆造像;表现手法上以浅浮雕为主,而非传统的平雕和线刻;碑阳的主体部分为“问疾品”,其余三面为千佛题材。这些,对于研究北朝晚期邺都地区造像碑的风格和样式,具有重要的指标性含义。
此碑的“问疾品”或许是存世所有维摩诘经变石刻中,场面最为华丽,刻画最为生动的一幅。文殊师利的郑重其事,和维摩诘的悠然自得,两者相映成趣。满座的僧、俗听众,表情各异,有的在静听,有的在凝思,有的交头接耳。远近摇曳的大树,优美的飞天……有研究者认为,这幅问疾品可能描摹自一幅绘制精细的绘画作品,其风格显然受到南朝绘风的影响。
而由此碑所反映出的来自异域文化的影响,西方学者的研究着力尤深:头顶着帷帐的力士,主尊座前的骷髅仙,一身印度式装束的帝释天,碑座上形象怪异的神王,……,很多形象在千里之遥的成都万佛寺造像中重现。他们认为,来自印度中部的样式,已经渐渐地超越了早期的中亚-健陀罗艺术,成为南北朝后期中国佛教艺术创作的重要影响力。
原来是卢芹斋卖的,洛克菲勒买的。

慈胜寺壁画不用再贴,注意看这右边观音,在哪里?真没有见过。现在我们大致可以知道,卢芹斋慈胜寺壁画,墙上有好多未见过。右边剃度图,见过。


红楼内景——

室内陈列。有兴趣的可以自己认,哪些在大都会博物馆?哪些在纳尔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