笠间烧--日本陶艺家十人展

分类: 艺术生活 |
笠间烧--日本陶艺家十人展
2017-12-08
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全国工艺美术大师李遊宇老师在开幕式上进行讲说。他简明扼要的介绍了日本陶瓷发展的历史沿革,也对十位陶艺家进行了介绍。讲到这些陶艺家全部都是经过了严格的学院学习,坚持本着匠人精神进行创作,逐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语言,这批参展的作品无一不体现了他们作为陶艺家的创作精髓。最后李老师指出,此次展览的另一个特点是这些作品大多植根于生活,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也为中日两国陶瓷艺术的交流开创了先例。
展览期间,李老师还在现场神采奕奕的为大家进行了书法展示。
除了丸山辉悦大师还有根本达志和羽石修二大师在现场为大家进行陶艺表演。从揉泥到上机器到拍打定中心,每一步娴熟的技艺都体现了艺术家们扎实的基本技艺。
在本次展览的开幕式上,68岁的山路和夫几度落泪,他说陶艺源自中国,后来传到朝鲜、日本,作为日本的陶艺人,中国就像是他们的父亲,朝鲜半岛是他们的母亲,能在中国办这次展览,受到这么多人关注和欢迎,他很高兴,而且在展览前期,李遊宇老师亲赴日本笠间,到达陶艺家们的工作室一一进行拜访交流和邀请,他很是感动。
从11月28日“笠间烧”开幕式到现在,日本匠人的展品深受到访参观的客人喜爱,因为此次展览的所有展品同步售卖,所以也受到上海市民的欢迎和选购。展览现场中不时会有客人与艺术家面对面交流,艺术家更是亲自取出展品放在客人手里进行讲解,也方便客人仔细观赏。相信艺术家们看到自己的所爱能被中国的朋友们认可也一定很欣慰。

此次参加展览的260余件作品,包含茶器、餐具、文房用品等,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与陶器相关的多个方面,代表了“笠间烧”最高水准的它们一点也不高冷,不仅有着紧贴生活的使用价值,还兼有观赏和收藏价值。
山路和夫很喜欢中国的剪纸艺术,他曾经在创作的时候就思考能否将剪纸和陶艺结合在一起表现,恰到好处又不抢各自的风头。在想了很久和尝试以后,他最后将硬纸板镂刻出纹样,然后再把纸模板贴在预备好的陶瓷表面,在反反复复的进行上色,在被剪掉的留空部位就会留下刷上去的颜色泥浆,最后在干燥后揭掉硬纸板,就形成了各式各样的花纹和柔和清淡的颜色。
山路和夫在接受采访时说:“在日本,只有我自己采用这种手工艺,别处是找不到的,我是only one!”
下面这个水滴也蛮有意思的,它们很小很Q,又各自带着一个小嘴儿,不亲眼看真的感受不到它有多么可爱。大师解释说,用的时候里面装好水用手抓好,食指放在小孔上,堵住水不出,抬起水滴出,这样滴答滴答滴答,比如用在给砚台加水时就特别合适、方便。(嗯,表示好喜欢)
还有小香炉、清酒杯、香粉盒、针线盒………
山路大师说这次带到中国展览的作品只是一小部分,日本还有很多,希望它们能被介绍给更多喜欢的朋友认识。虽然山路大师已经上了年纪,但从他的作品中依然能感受到他保持活跃的内心和亲民谦卑的处事态度。
光滑莹润的釉面、瓷器独有的清脆声响、绷直的弧线、与形体结合在一起的图案设计,层次分明的叶片排列、清晰的经脉、雪白的花瓣、细腻的花蕊……如果不知道作者很难想象这是出自一位老爷爷之手。如此温柔、安静、仿佛在丛中随风涌动,看来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霜雪月之后,内心的淡然与释怀已成于器。
仔细观察作品,能发现这立体的花瓣下面是老爷爷一手雕刻出来的浅浮雕,釉料在深浅不一的平面上便形成或深或浅的烧制效果。
这个清新淡雅的盒子上也能看到大师精心布局和制作的痕迹,小小的叶子都是在素坯时一个个抠出的,然后上染料填补,最后挂釉高温烧制。
他的作品大都以花草树木为主体图案,灵感几乎都来源于自己所处的生活当中,就像下面这个,他说他是在挖竹笋的时候,人们都在竹林里,风呼呼刮的时候竹林随风一起摆动,他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全部印在了脑子里,于是就有了灵感,把这一幕回去后进行构思、设计,最终将竹林构成在了坯体上,然后进行雕刻、着色……
也许就是这样生活化的题材更容易打动人吧,看起来那么活泼可爱,也只有这样一双善于发现和感受的眼睛与心灵才能获取到这样接地气的题材吧~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WyTWXibXq4hQ4VQGolibK1B2gJ58f8hXmb7w58WUamowtrW8vibIiakSTia0wslkicNyumgrG1cNFftcf38w7rnlQnrA/0?wx_fmt=png
http://mmbiz.qpic.cn/mmbiz_png/WyTWXibXq4hQ4VQGolibK1B2gJ58f8hXmb7w58WUamowtrW8vibIiakSTia0wslkicNyumgrG1cNFftcf38w7rnlQnrA/0?wx_fmt=png
大贯博之和这次的大部分陶艺家一样出生在茨城县,就是笠间所在的县,他的作品特点也十分鲜明,而且目前所创作的陶器作品上的纹样也是一些以身边的花花草草为蓝本的图案。他说他在散步的时候会看到很多的花草植物,这些大自然本身就存在的美他很想把它们展现在陶艺作品上,于是就有了现在我们眼前看到的这些,有樱花、有牡丹、有竹子、有牵牛……
他的作品基本以拉坯为主,然后将设计的图案以阴刻的方式展现在坯体上,最后再用颜料着色烧制。我们能看到他的作品都以暖色调为主,可见又是一位暖男啊~
直竹敏的作品纹样比较统一,他很想表达一种自然界中所没有的膨胀、扩散、移动的“气”的动感。我们在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的线条,但圆圈与曲线的
弧度并不是混乱而无序的,每一条的角度和弧度并不会突变,会保持在基本统一的水平,但精心的层层布局却打破了看似的单调,仔细盯在一个点上观察,仿佛下面还有无尽的层次,不知深度,一个器物上的空间感完全被拉动,就好像在带着观者不得不打开盒子一看究竟一样,妙~
那么这器物外的装饰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是作者运用的一种“剥落法”或“像嵌(浮雕)法”,首先在制好的胎体表面施化妆土,然后将这层化妆土雕刻后显现出纹样,再在器内施釉,于是就显现出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如果在手里触摸,你会感受到表面的浮雕感。
根本达志在创作的时候也会从大自然中寻找灵感,看来大自然很受欢迎啊https://res.wx.qq.com/mpres/htmledition/images/icon/common/emotion_panel/smiley/smiley_28.png。虽然创造万有的我们肉眼看不见,但我们却确实的在享用着从祂而来的一切。太阳离我们遥遥而不可及,但却用他的阳光播撒,让万物和每一个生灵笼罩在祂的恩典之下,难怪大家喜欢大自然。
这是一个可以打开的盒子,因为体量较大,而且比较危险就没有打开为大家展示,不过盒子里面也是另一番天地哦,外部充满了严肃而紧张的线条,但里面却色调大转,装饰有植物的图案,给人轻松愉悦的快感。
下面这也是水滴,它有不同颜色的一组,圆滚滚的一排很是有趣。装饰方法相同,采用柱体绘画技法,再进行着色烧制。
“冰纹”是柳桥修二的代表。他1964年出生于茨城县的笠间市,86年毕业于京都府立陶瓷工艺高校,后又到希腊、意大利进行陶瓷研修,1999年赴中国进行陶瓷研修,如今作为“笠间烧”的代表又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为我们展现日本笠间的陶瓷艺术并进行交流学习。
有密集恐惧症的人看了可能不大接受得了,一层厚厚的化妆土附着在胎体表面,一条条龟裂纹将像羽毛、像雪花、像冰裂的纹路展现。日本是我们的邻国,茨城县和我们的山东省纬度相当,所以也是个冬夏分明有雪的地方,难怪作者会创作出这样的纹样,也是源于生活啊。如果有在北方生活过的朋友应该会很熟悉,每到冬天,室外零下二十几度的气温和屋内零上二十几度的气温形成巨大温差,于是单薄的窗户上会形成厚厚的一层冰花,它们变化莫测,花纹很多,是那么自然,虽是白白的单色,但却美得那么绚烂。柳桥大师说,他以后的目标就是要像这样更进一步的体现新一种的现代美。
饭沼耕市的这个系列作品很独特,也是陶器,他采用的是粗糙的胎土,并且加了一些特殊的材料,调和出了一种银色和黑色混合在一起的微妙的色泽和质感,仔细观察,表面会有一个一个像气泡破裂的模样,饭沼耕市把它称作“脆弱的水泡”,这是烧窑时在火中诞生的,使纹样与主体完全交融在了一起。
下面这组作品画风突转是不是,没错这也是饭沼耕市的作品,运用了很多装饰手法,而且下面带有凸起金色部分的也是他的创意,不光起到支撑做足的作用,与其它凸起部分还一起构成了十分活泼生动的画面感,趣味性十足,很容易勾起观者的想象啊https://res.wx.qq.com/mpres/htmledition/images/icon/common/emotion_panel/emoji_wx/2_02.png。
羽石修二的作品全部是我们称作的现代意义上的柴烧,器型自然,古拙,好像不加修饰,但却有着作者独特的创意意味在里面。他使用的陶土很特别,是自己经过长时间的配制、实验产生的。用粗、细两种白陶土加少量红土,然后混入陶瓷粘土做为基础材料再进行创作,不过也有直接用陶瓷粘土创作的作品。
他所使用的柴烧木材是落叶林木,这些木头被劈成一根根细条,然后经过两年的干燥处理才会使用,听起来好像很长,烧个窑还要等这么久,但其实与他们一生的陶瓷生涯相比,这可能都不值得一提。
通常这些柴烧作品会不间歇的连续烧制4天,然后降温出窑。在这些作品上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最纯正的柴烧落灰形成的釉面,有的形成的釉痕就像是生灵在火中历炼煅烧经过痛苦、挣扎形成的泪痕一样,无痛不成器啊。
小林浩擅长制釉,他的作品我们能看到都没有过多的装饰,而是突出造型与釉料本身的结合美。使用含铁质的陶土,以手工拉坯成型,经素烧后挂上青釉,釉料再釉烧时经过还原反应,形成现在所见的蓝色成像。由于坯釉的收缩程度不同,于是釉面形成龟裂,再用染料浸透坯体上的纹路,所以我们现在能清晰的看出青瓷蓝色上的线条。
“冰裂”也是小林浩的擅长,而这种冰裂纹的难度是相当大的,我们曾经介绍过龙泉青瓷传承人陈坛根大师恢复烧制了失传一千多年的冰裂纹青瓷,他经过了整整六年的时间将其恢复,所以说,小林浩大师也一定经历了不知多少的日夜坚守与盼望。如今这些不同釉色的冰裂瓷器能在中国展出,也愿这瓷器丰富的美与韵味能被更多人赏识。
大野佳典的作品给人视觉感受系统以紧张和严肃,他自己在描述自己的作品时也说,他的作品可以感受到那种由压抑和制约带来的紧张感。严谨的线条、一丝不苟的几何形态、重复却完全相同的要素排列方式……虽有些拘谨,但整体上却又体现出一种开放感,而这正是他作品同时具备的两种极端性。
我很喜欢他这组小巧像曲奇一样的盖盒,严丝合缝的一体,打开却差点被那金光闪闪的金箔闪瞎双眼,有点意外,但也体现了日本手工艺的特点,擅长使用金箔,这个在另外几位陶艺家的作品上也能看到。
以上这些作品全部由艺术家精心挑选,们和作者本人一起远渡重洋来到了中国。日本和中国在历史上本身就有着上千年的文化交流历史,日本的陶瓷文化一直深受中国的影响,如今这十位陶瓷艺术家作为日本最具代表的流派“笠间烧”来到中国,不仅开创了两国间陶瓷艺术交流的先河,也正如李遊宇老师说的,希望未来可以将这种活动常态化,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加强两国在陶瓷文化上的交流,也促进陶瓷文化在新一代年轻匠人身上的传承和发展。
https://res.wx.qq.com/mpres/htmledition/images/icon/common/emotion_panel/smiley/smiley_6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