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妖胡巴跳得欢 CG动画新标杆
(2015-07-22 10:07:38)国产动画往往无法避免形象呆板、剧情低幼、技术欠缺的通病,仅供在荧幕上糊弄小孩子,放到大银幕上,缺点也随之放大,甚至让人无力吐槽。这让我最初对《捉妖记》并不期待,甚至当胡巴早早出现在百老汇,被做到片头温馨提示里,也并未被打动。这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形象,不算丑,但也谈不上好看,线条简单身形肥胖,有别于观众传统审美,总觉的好像少了点什么。但全片让我震惊了,并在今晚二刷。首日票房过亿并不意外,在蒸蒸日上的电影市场,好票房不见得是好电影,但真正的好电影,一定会有好票房。
虽说胡巴是核心角色,但并非是《捉妖记》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影片胜在主角配角都很出彩,各种元素合理分配。着眼于制作环节,则方方面面都保持了很高的水准。将110分钟的电影一分为二,胡巴恰好在中间出场,影片前半段讲人,白井姜、吴曾两条主线,时而平行时而交叉,动作和幽默同样出彩;后半段讲妖,胡巴出世后萌翻全场,搞笑之余还打出一手温情牌,“一家三口”的互动,让《捉妖记》成为整个暑期档真正称得上合家欢的电影作品。井柏然让人惊喜,救场补拍还能很好的理解角色,拿捏准确,自然流畅的表演,相比5年前的《全城热恋》,已是云泥之别。
影片的特别之处,还在于用很西方化的叙事手法包装东方魔幻。袁锦麟将天师捉妖重新搬上银幕,同时全面颠覆。《捉妖记》淡化了善恶,人和妖势不两立只是一句口号。除了反派大BOSS葛千户,其他角色都很有亲和力,胡巴是天然萌,姜武是呆萌,对井柏然和白百合穷追不舍的大妖是蠢萌。这保证了影片一直以轻松的姿态示人,维持合家欢的气氛。缺乏正反双方的冲突,并不妨碍影片的高潮迭起电影有一条很明晰的主线,反派对小妖王的追杀坚持到最后,一路紧张一路歌,节奏紧凑,尿点难寻。如果说想从《捉妖记》里悟出和谐环保的大道理,那就有点扯远了,影片想表现的其实还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这十分有趣且微妙,友情、亲情、爱情的升华,也正是好莱坞动画片从未变过的三板斧。
胡巴是核心,这个核心靠技术支撑。无论从CG动画的角度,还是动画、真人结合的形式上来说,《捉妖记》都称得上是国产CG动画新标杆。从第一部“大片”《英雄》至今已过去十多年,但CG一直是短板,哪怕某些影片请到好莱坞团队,也还是难以奉上让人满意的效果。这说明,即便解决了技术壁垒,也还要面对中西文化差异,以及双方沟通上的问题,就像前几天采访《大圣归来》,出品人谈到的,导演有很好的想法和概念,但他往往是不懂技术的,很难传达给技术人员。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一个两方面都懂的人来操盘,统领全局,在梦工厂浸淫多年的许诚毅正是这样的人,前有史莱克后有胡巴,他再一次展现了在动画上的艺术天赋以及技术上的掌控能力。最终在银幕上呈现了新鲜、逼真、流畅的特效,几场和大妖搏斗的动作戏毫无瑕疵,让人印象深刻。
最后说一下音乐。几首歌几乎把电影变成了歌舞片,姜武献声的插曲载歌载舞,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戏,很有百老汇的味道。钟汉良的那首《奇书》和片尾的《舞底线》也都不错,在配乐上,运用了大面积的弦乐和打击乐器,妖的语言不多,配乐在很多时候承担了传递情绪的作用,很重要,也很出色。影片中大大小小的妖,都是先设计好音效,再根据声音调整画面,非常不容易,在最终混录的时候,直接做了全景声的版本,如果你所在城市有全景声影厅,建议优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