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蓝影子》:耿乐留给青春的一处注解

(2014-04-01 09:37:42)
标签:

娱乐

    《蓝影子》:耿乐留给青春的一处注解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60周年作品展于329号在中国美术馆开始为期十多天的展览,展出的是60年来附中师生创作的具有重大影响的作品,其中有耿乐19岁时创作的作品《蓝影子》。虽然知道耿乐是演员中画画最棒的,但初次看到这幅作品的时候,还是被震撼到了,第一眼的感觉是胸膛被压住,喘不过气,但又久久凝视,无法说服自己将目光移开。

     画作看上去像是夏末秋初,蓝天、白云,和煦的阳光,本应让人觉得清爽宜人,画中青年戴着鸭舌帽,牛仔服和大头皮鞋,在一列火车驶过之后,将一辆二八大杠(东北对28寸自行车的昵称)骑上火车道,试图平衡在铁轨上。而他的前方是一条岔路口,不知道他会骑向哪个方向。耿乐说,这个作品想表达一种复杂的情绪,有焦灼、有矛盾、有急迫,但他相信每个人看到作品的感受都不一样,都会有不同的解读。这幅画用粗犷的线条勾勒,完全不同于工笔的细腻,但同时又很注重细节,车座下的减震弹簧、弹簧车锁、锈黄的车链条以及车后架……再熟悉不过了,再配上鸭舌帽和大头皮鞋,勾起了浓浓的回忆。

     我生长在一座以煤炭开采为经济支柱的东北小镇,小学二年级开始骑车上下学,个子矮,只能跨在横梁下面蹬着走。随着年长迷上了读书,学校和家在一条长长的铁路两端,不骑车的时候就边走在铁路路枕上边看书,我对路枕的间距了如指掌,铁路上机油的味道和蒸汽机车头的声音每次遇到,都觉得很温暖……可是,我要么正儿八经的骑车上下学,要么踩着铁路回家,从没试过把自行车骑上铁轨,朋友说,正因为如此,你才当不了画家,也成为不了演员。

    这种说法我深表赞同。多数默默无闻的平凡人,最大的特征就是循规蹈矩的重复每天的生活,不敢、也从没想过哪怕做那么一次越界的事儿。耿乐的特立独行在先,创作欲望在后,是否“妙笔生花”反倒显得不那么重要,《蓝影子》那不羁的线条,更像是为中国迈向后工业时代留下的一个隐喻。一个19岁的少年能创造出如此极富感染力又具备深刻内涵的作品,不得不让人刮目相看,如果他不做一个演员,现在一定是个好画家。

    父母赋予了棱角分明的外形,美院造就了后天的艺术修养,两样结合在一起,耿乐从骨子里透着一股特有的文艺气质,《头发乱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应该都是因为这个原因,没一句多余的废话就把他拽进了电影圈。耿乐饰演的刘忆苦,当年看的时候甚至比马小军更让我印象深刻,在那个疯长的年纪,每所学校都会有千万个马小军,但刘忆苦一般只有一个,他是懵懂少年们的头头,但更是精神领袖,他带着一帮小弟在风云变幻的年代往前冲,和他的《蓝影子》一样,有焦灼、有矛盾、有行至路口难辨方向的纠结……角色和他自身的气质不谋而合,这是导演的幸运,同时也是他的幸运,因为从那时开始,耿乐将这种自然又极具张力的表演保留下来,摆脱了学院派固定的表演模式和风格,这使得他之后的作品,无论是不是担纲主角,都会给人留下异常鲜明、亮丽的印象。《北京乐与路》和《开往春天的地铁》是他的作品中我最喜欢的两部,他在《蓝背影》中表达出来对世俗的抗拒以及对未来的拷问,在这两部中弥散着,挥之不去,讲的都是怀揣理想的年轻人,在现实面前撞的头破血流,同时又无悔的把生命燃烧的火花四溅,就像《蓝影子》里骑单车的青年,要将两个车轮都落在铁轨上,注定是一次奇特的冒险和无数次的失败,但他享受这个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