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港制造一梦十年》:怀念那个属于影迷的时代

(2011-11-02 13:10:43)
标签:

杂谈


《香港制造一梦十年》:怀念那个属于影迷的时代

收到韩大刀寄的书,从头至尾细细研读,SideA那些十年前青涩的文字,像是看粤语残片;SideB看众人追忆往昔,更读到了一股当年小混混当上扛把子后的那份自得与豪迈。

因此,《香港制造一梦十年》的意义有两处。

追寻本书作者的人生轨迹,这本书有很强的励志色彩,当年去录像厅都是偷偷摸摸,连我们自己都知道,进录像厅是不务正业,坚决不能让家长知道,否则下场会很惨。但谁会想到,这本书的作者,如今大多都从事娱乐媒体及电影从业者,从他们的角度来看,当年的录像厅无疑比校园更重要。

另外一处意义,针对于当年混迹过录像厅的读者们,包括我自己。你可以把《香港制造一梦十年》当成是一间“录像厅博物馆”,里面有关于录像厅的林林总总;还可以把它当成是一只潘多拉魔盒,自己脑子里的记忆在别人的文字里得到印证,会有一种“天涯比邻”的快感,而那些陌生的情节,又会起到查漏补遗的效果。

作为一个80后,录像厅伴随我度过了少年和青少年时代,跨度长达10年。最初对录像厅的记忆,可以追溯到上小学前的七岁,家里开饭馆,父母忙着饭馆的生意无暇照顾我,离饭馆不足百米处有家录像厅,当时正是录像厅遍地开花最繁荣的时候,交两元钱进去,在里面呆一天。当时都看过些什么电影,早已记不清了,仅记得17寸的彩电,被别人坐的热乎乎的没有靠背的条椅,还有飞逝的时间,等我爸接我出来,已经该吃晚饭了。

上了中学,兜里有了零花钱,开始自主选择去录像厅,日场3元,成龙、李连杰、刘德华、周润发的片子居多,偶尔也会穿插一部三级片,在这里,我完成了最初的港片启蒙,几乎看遍了他们所有的电影……而录像厅夜场的价格要5元钱,和木雕禅师、果猪所遭遇的情况一样,过了午夜12点,主要以三级片和A片为主,当时是被两个同学怂恿着一块看了一次夜场,我们对父母谎称在对方家里过夜(还好当时家里都没有固定电话,要不肯定穿帮),午夜的录像厅,赤裸裸的普及了几个小时的生理知识。就在大家顶不住睡眼朦胧的时候,录像厅老板适时的放了一部让全场沸腾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从那部影片开始,迷上了周星星。

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匮乏的中学时代,录像厅留下了一辈子都无法抹杀的记忆,录像厅和当时的LP、录音带一样,是不会被取代的。进入二十一世纪,我迈进了大学校门,录像厅在我身后渐行渐远,但是电影依旧以另外一种方式填补课余生活。在这里,我要指出《香港制造一梦十年》里的一处错误,最后一篇不知道是谁写的,没有署名,他说在2001年的时候用286电脑泡“香港制造论坛”,286电脑装不了微软图形操作系统的,2001年已经开始风靡845芯片架构,配以廉价的赛扬和高端的奔4处理器。当时我凭借自学的一些电脑知识,帮同寝室的三名同学组装了电脑,寝室上不了互联网,我开始了理直气壮用他们电脑看电影的日子,从碟店租回来的VCD充满了划痕,为了顺畅观看,我使用当时很流行的超级解霸光盘抓轨工具,强迫光驱把光盘文件拷出来,电脑的主人听着光驱像老牛喘息一样疲惫不堪,却又无可奈何,那个小小的15寸显示器,吸引了无数舍友热切的眼神。

把思绪拉回到当下吧!除了对电影的热爱没变,其他的都变了,变的最多的就是我们看电影的方式,舒适的影院替代录像厅成了首选,还可以用电脑看、用平板电脑看、用手机看,高清电视经常放电影,我们还有DVD、蓝光、高播机,有钱人用专门的房间做家庭影院,高清投影机的效果比电影院还好……科技的巨轮带来一切,也碾碎一切、摧毁一切,对于常去录像厅的七零后、八零后们,录像厅是一个已经被终结的时代;对于没经历过的90后,录像厅不过是一个符号,一个句点,录像厅的意义,他们永远也不会懂。

《香港制造一梦十年》,有着在当下难得的无装饰的诚意与纯真,有着一份共同记忆的温暖与感动,我会把它摆在书架最显眼的位置,一直收藏下去。


P.S. 首先感谢“香港制造”的常委书记韩大刀同志,帮我长途跋涉的找几位作者签名(京城很大,来回奔波),还送了我一件T恤。

     其次,感谢宋子文、魏君子、果猪,在扉页留下墨宝。

     最后,感谢木雕禅师,带我认识了“香港制造”里忠肝义胆、豪情万丈的众位兄弟,小弟深感荣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