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音乐的那些事儿
(2011-03-20 21:45:40)
终于决定把录音笔里的音乐换一下,我不像那些老烧,烧CD、烧耳放,最不济也是听无损的WAV、APE。我也收无损,但多数是备着刻成CD,然后用家里那台DVD加上那对两千多块钱的便宜惠威来听,不过高播机升固件后可以支持APE,恐怕这个习惯也会越来越少,直接高播机放出来更方便。至于录音笔里,多数是自己压的320K的MP3,也有码流更低的,坦白的说,是我耳朵不灵,抑或境界不够,总之我几乎听不出高码流的MP3和无损之间的区别。记得03、04年MP3播放器很热的时候,主流内存空间是128M-512M,装的歌少,勤快的几乎每天都插电脑上更新一遍。现在手上的M10内存4G,又配了张8G的卡,反没了当初的热情,空间太大,懒得挑来挑去,经常一股脑塞满了事,这是冥冥中注定的,用器材的不断升级来掩盖那日益降温的热情。
我没经历过黑胶时代,记事开始听的就是录音带,父母对我的熏陶是从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开始的,后来由于几次变动,家里的双卡录音机没有了,一直以几十元的杂牌随身听维持,现在回想起来很有意思,用最差的随身听,配很烂的耳机,却始终坚持买10-15元一本的正版录音带。2000年的时时候老妈送了我一部爱华随身听,带线控、自动翻面、有低音增强的很拉风的那种,虽然品质已经提升了很多,可还是最艳羡同学那台索尼金属超薄的walkman,不得不佩服索尼,当年的walkman公认最好,如今的D50还是稳坐第一把交椅,实在不简单。
2000年后,录音带和电脑平稳过渡,直接跳过了CD时代,昨天开会,某音响企业高管很有满足感的说自己收藏了500张古典CD,并一张一张亲手做了索引,让我很羡慕,现在已经不是当年那个一部国产随身听就很满足的毛头小子,听古典,CD机、胆机、HiFi箱都要有,这是多么奢侈的事儿啊!倒是流行音乐的CD收了不少,每次去香港都会淘回来一批,不过接着又会很怅然,没有好系统,只能摆着欣赏。
出于工作关系,经常能听到动辄几十万、上百万的系统,慢慢已经从羡慕到麻木,偶尔甚至会可怜某些人,他们或忙的很少时间静下来听,或沉溺于器材本身不能自拔,已经忘却了音乐本身,其实自己何尝不是如此,经常过手三四千的耳机,自己花的钱也已数不清,却再也没有当初的那份满足感,当时的满足和欣喜,都跟着那台爱华随身听一起,安放在衣柜的角落。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