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夺标》,奉献给功夫迷的饕餮盛宴
(2008-10-26 02:58:52)
大家回想一下,我们有多久没看过传统功夫片了?几年来功夫片一直低迷,自从《无间道》开始,警匪动作片更是大行其道,进口大片频频光顾,功夫皇帝李连杰的《霍元甲》也没能力挽狂澜。就在我们逐渐把这个中国特有的电影类型忽略的时候,迎来了双J的《功夫之王》和梦工厂的《功夫熊猫》,虽然两部片均冠以“功夫”二字,实际上都没有认真的探讨武术精神,且均是舶来品。如果说这两部电影的上映是为功夫片领域暖场,那么《夺标》的出现无疑是给功夫片的重新升温点燃了第一把火。
民国时代中国运动员和武术队参加奥运会,虽然体育项目上未能有所斩获,但中国武术却得以在海外发扬并广为流传。《夺标》以这段历史为契机,讲述了中国健儿们在内忧外患的情况下经过不懈努力终于能顺利参加奥运的故事。这个剧情梗概看起来好像是一部颇为主旋律的故事片,在看片之前我也这样认为,觉得充其量也就是加了些武术表演而已。结果证明我错了,海报的宣传语是“十年来最好看的功夫大片”,我不确定是不是有点过,但是如果改成是“五年来”就绝对是名副其实的。
精彩绝伦的打斗是该片最大看点。片中的打斗主要分为以下几段:谢苗两次救子,张卫健、于荣光、徐向东三人国术馆较量,擂台比武,十八晋九混合打斗,和结尾部分的正反两派对决,动作场面涵盖了全片六成以上。打斗是典型的徐氏风格,重现了八十年代港片硬桥硬马的刚猛,不但没有“飞檐走壁”,连威亚都用的极少。更可贵的是导演邀请到了16位武术冠军,对各种武术派别一一展现,并详细讲解了以于荣光为首的“螳螂拳”和徐向东为首的“鹰爪功”,旁白与动作相结合,丝毫不显拖沓。每招每式清晰可见,呈现出了中国真武术的魂。文戏武戏穿插妥当,使每次打斗既有因、又有果,没有陷入“为打而打”的怪圈。
《夺标》的剧情发展分为两条主线,其一是健儿们为参加奥运而展开的筹款、夺标。筹款部分简单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并通过该事件引出救子的另一条主线。夺标部分着力展现的是黄翠如与吴天瑜的赛跑角逐,以螳螂派、鹰爪门为首的江湖各个门派的夺标之旅。期间门派之争、张卫健与黄翠如的感情戏相互穿插,凌而不乱,加之张卫健一贯幽默滑稽的表演形式,虽有说教式的主旋律对白和多处口号,观众均报以会心的笑场。但是黄翠如在病床上死去那场戏,张卫健用火柴当火炬点燃,本属煽情,还是有很多观众在笑,这应该是张卫健长期搞笑风格的惯性所致,非影片之过。
另一条主线是两次救子和最后的除奸大战。大杂院众相邻与恶势力周旋那场戏,有打斗、有搞笑,异彩纷呈,肥妈的表现更是让人笑到肚痛。这种打斗搞笑相结合的方式让我不禁想到了成龙的早期影片。最后的货仓对决更是让人大呼过瘾!于荣光对阵徐向东,张卫健、谢苗和打手、徐向东儿子混合双打,将影片的动作场面推向高潮。结果的好人尽释前嫌,坏人罪有应得,也充分满足了观众的心理诉求。两条主线糅合在一起,有文有武、有张有弛,在为观众呈现上乘功夫的同时将导演理解的武学精神、民族精神传递出来,让观众大呼过瘾之余会有所思考,是本片成功的最大筹码。
纵观全片,能感觉到这是导演徐小明在阔别执导生涯十余年后再度回归的诚意之作,无论是从剧情、还是从动作来看,都体现出了徐导的用心与细致,希望这部电影在带给影迷们视觉享受的同时也能给其他电影人多些思考,中国武术的很多类别都被国家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我们有绝对的理由将武术发扬光大,这也是中国电影最好的元素,为什么我们总是抛弃这么好的东西而去追求洋人们玩过的东西呢?我们比不过好莱坞的特效,正如他们比不过我们的功夫一样。振兴中国武术,仅靠一个徐小明是不够的,希望《夺标》只是一个引子,逐渐会有更多、更好的功夫片面世。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