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罪,真的可以赎吗?

(2008-02-22 15:17:33)
标签:

娱乐

   《赎罪》在海外上映已经有一段时间了,DVD也已发行,只是此片一直像生根发芽的小草,默默无闻,没有引起我的注意,却又在不经意间开了花儿——得到了即将举行的奥斯卡颁奖典礼的多项提名。恰逢今日凌晨首映,兴致勃勃的跑去欣赏。
    很遗憾,新近推出的《傲慢与偏见》我没有看,所以对影片的制作班底知之甚少,并且一向不是很喜欢英国的剧情类、史诗类电影,甚至殃及池鱼,《夜访吸血鬼》也让我觉得很枯燥。不过这样更好,不会有对导演或演员过分熟悉而产生的惯性思维,能更客观的去欣赏。影片开盘没有什么铺垫,也没有编剧们在剧情片中惯用的包袱,事件发生地有河水、草坪、温暖的阳光、生意盎然的灌木丛,男主角罗比虽然是庄园主女仆的儿子,但却是名牌大学的高材生,自信的他没有因自己的身份而自卑,他躺在浴缸里透过玻璃天花板看飞机的段落,会让每个观众都异常憧憬。第一个出场的人物是“爱幻想”的塔利斯,不用说一句话,只从眼神、动作就能判断出这是个偏执、不谙世事的少女,并且是整件事的始作蛹者。
    剧情不再赘述,个人感觉影片有几大亮点。第一是演员的选拔非常成功,特别凯拉·奈特利扮演的塞西丽亚非常到位,既尖酸刻薄,又城府极深,战争爆发以后护士生涯及对罗比相思之情带给她的改变也过渡的很好。而我最喜欢的罗比,在没用语言阐述的情况,充分表现出了被推上战场后内心的痛苦挣扎与对“蓝房子”的渴望。“找你,爱你,娶你,堂堂正正的做人”在战争背景下显得弥足珍贵。第二是剧情的编排(也是我觉得最应该拿奖的一项),整部电影既没有剧情片常犯的“看了开头知结局”的硬伤,也没有为了忠于小说而平铺直叙的冗繁,结尾处老年的毕欧尼表示《赎罪》是她最后一部小说,这段可以说是点睛之笔,让我重新整理思绪,对影片进行回顾,发现整个剧情的叙述方式不正是以她的视角来展现的吗?这也正是几处倒叙的必要之处,同时也让我想起了去年看的《我叫刘跃进》,我想它缺少的正是这个,所以多数观众会觉得铺垫太多,显得过于罗嗦。第三就是影片中的音乐,其实很简单,主要由几段弦乐和急促的打字机声组成,但是安排的恰到好处,时而让我们徜徉在英格兰旖旎的自然风光中,时而让我们跟随主角的命运心惊肉跳。
    这部片子也让我非常困惑,首先是片名。罪,真的可以赎吗?如果可以,到底该以什么方式?中国人很少拿出这个词单独使用,一般都是和“将功”或“立功”相搭配,如果没有“将功、立功”的机会,也就谈不上赎了。我查阅了atonement这个词的精确解释,想从英国人的思维中找到答案,“补偿为某一伤害或错误行为而做出的纠正或补救”,毕欧尼在片中又做何补救了?观众应该宽容的对待13岁的毕欧尼,权当她是个孩子,原谅她由于自己的天真和无知犯下了错,不管这个错是什么。18岁的她经历了生活风风雨雨的洗礼,并且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埋在她心底的悔恨如火山一样的爆发,该是她赎的时候了,她又做了什么?她一度的选择逃避,哪怕是把事情写成了文字,都没有勇气让不相干的同事看。最后她行将就木,最后的一部小说才说明真相,意义何在?!是赎罪,还是给自己一个解脱?看到这的时候,我想起了金庸笔下的仇千仞,弥留之际要找瑛姑道歉,以便自己没有遗憾的躺进棺材板,他相对于毕欧尼,更值得我们同情。所以,片中的毕欧尼,自始至终没让我喜欢,与其说她是赎罪,倒不如说是在抚平毕生的遗憾。“医生说我血管中风,记忆会慢慢的退化,已经活不了多久”,这让她最后一部“勇敢”的自传式小说显得矫情和小资。
    我没有原谅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讣闻
后一篇:再谈EASON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