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赏析嘉庆款药用御园图贡墨

(2018-05-10 22:31:13)
标签:

嘉庆年

紫墨轩

古墨收藏

御园图彩墨

汪忖芝

分类: 瓷器、铜器等杂项系列
http://s13/mw690/001lt56dzy7ko4yh4Ru1c&690

                漱芳斋,故宫博物院;皇帝休息和举行宴会的地方

http://s1/mw690/001lt56dzy7kmwgdIAMb0&690

本人收藏的这套古墨是清嘉庆年间的作品,共八锭,由红、蓝、绿、黄、白五色组成,每锭中心位置上以公正的楷书和描金的手法书写了一些斋馆阁楼的名称,分别是:瀛台的湛虚楼、乾隆书房的四美具、北海的鉴古堂、中南海的春藕斋、颐和园的鑑光楼、重华宫的翠云馆、故宫的漱芳斋和颐和园的鑑光楼。

正、背两面都有描金的主题绘画与其烘托。侧面写有“嘉庆年制”四字。


http://s1/mw690/001lt56dzy7kmwjWdck10&690

八个墨锭最大的73克,最小的51克多,有角形、几何形、长方形和椭圆形,形态不一,这些墨锭分别镶嵌在与墨形一致的木质镂空凹槽里面。装墨锭的盒盖左侧,竖写一行“御园图套墨”楷书标签,下面的印章由于颜色脱落,字体无法辨认。

裱糊在盒盖和里面镂空夹板上的布系老式粗布,且局部掉色,斑点、污浊遍布,墨锭上的金粉多数脱落,与墨锭接触的木板上,木材与牛皮纸凝粘在一起,不分彼此,且有发潮、发霉的迹象。整体看,古墨的陈旧感、沧桑感和年代感一目了然。

这套墨,连同另一套黑色“观音显相”墨,到手已经快二十年了。由于当时居住条件较差,一些藏品只能放在住人的房子里。为了安全便利,特意买了个铁架床,上面睡人,下面藏东西。有时候想盘玩某个东西了,就爬到床下,将这个拽出来,这个推进去。有时候懒了,索性爬在里面,撑着手电看。偶尔爬得忘情,身子往起一抬,腰杠在铁架上,生疼。

http://s5/mw690/001lt56dzy7kmrLm4kI74&690
                   环碧楼:西山翠色生岩腹,北渚请涟涨岸隈。位于北海壶天地亭东侧

 

 2005年冬季的一个清晨,我正在熟睡,嗵的一声巨响,遂惊起,接着就听见了刷刷的声音。下床寻声找去,发现隔壁房子暖气管爆了,热水、雾气劈头盖脸地向我扑来,我感觉世界末日到了,跑回自己的房间,手忙脚乱中穿裤子时,竟然找不到裤腿。我暗自庆幸多亏孩子不在那个房间住,又一想,那床底下放着东西,绝对泡在水里了。

还算好,古籍字画那些怕水的东西被我装在木箱里,损失不是很大。过后,我将这些东西拿出来分别清洗和晾晒。当时,这两套古墨就放在箱子里。由于放在上面,没伤着毫毛。但由于太脏,个别墨锭下面都有昆虫壳子,我就小心翼翼地将每个墨锭上面的浊物用湿毛巾沾了沾,然后放在阳台上去晒。之后,我在客厅里闻到了一股奇特的香味。我很诧异,香味从哪里来的呢?我把所晾晒的东西看了看,闻了闻自己的手,这才明白,香味出自这套彩色古墨。

我是个疑心比较重的人。水管毫无迹象地爆裂,我分析有可能与我在床底下放了佛像有关。因为除过“观音显相”墨之外,还有一个近20厘米高的鎏金铜佛。虽然我当时不太懂是什么佛,但佛底座锈迹斑斑,肯定不是现代工艺品。不论价值几何,我决定将它送出去。于是,我就将这个铜佛送到了西峰东门的老城庙。同时将这两套古墨也转移了起来。从此,我将其置之脑后,再没动过。

http://s6/mw690/001lt56dzy7kmrOr3XTf5&690
                                                   鑑光楼:颐和园

 

 最近两年,我逐渐信上了佛,想起被遗忘许多年的观音墨锭,还有墨锭上的各种观音形象及文字介绍,又找了出来。现在十几年前相比,我发现自己对这两套古墨有了比较清晰的感性认识。看来,任何事物,缘分不够,悟性不到,就难发现它的价值。

既然有了认识,结合实物和相关资料,不妨做个粗略的介绍。

墨锭是文房四宝之一,历来备受文人、书法、绘画家们的喜爱。据记载,三国时期的曹操以及宋代司马光都爱收藏墨锭。这种藏墨鉴赏之风,至嘉靖、万历时期更加盛行,并开始出现了成组、成套的丛墨。由于名墨就逐渐成为文人书案上的陈设品和欣赏品,因而要求墨质精良,而且追求形式与装饰的美观,这就促成了墨的装饰图案的千变万化,使墨作为一种工艺美术门类,成了文人墨客珍藏的艺术品之一。

http://s2/mw690/001lt56dzy7kmsEQH3H71&690

据记载,墨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御墨。封建时代,皇帝自己写字用的墨,通常都是宫中召集匠人制造的。明朝御墨传世的有“永乐国宝”,宣德“龙香御墨”等。清朝从康熙年间起由内务府自造御墨,以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朝都继续制造。这类御墨外间流传甚少。

第二类是贡墨。一般由封疆大吏或朝中大臣嘱制墨家制造,专门进呈给皇帝用。封疆大吏进贡的墨模刻精工,烟料上等,都是精品,上面有进呈者的名款、年号,有时还有制墨家的名款;一种是地方墨家每年向皇帝进贡的,如道光年,歙县的墨家每年要进贡墨3次,分春贡、万寿贡、年贡等。

http://s6/mw690/001lt56dzy7kmrTqQQt45&690
                              翠云馆:重华宫以北,为后院正殿,是乾隆帝即位前的读书处 

 第三类是自制墨。文人或书画家向制墨家订制自己设计的墨。明清两代此风甚盛,如明代嘉靖年间罗龙文、清代康熙年间的曹鼎望都以制墨著名,但他们都是接到订单后才制墨,并非自制。此类墨上有时有制墨家的名字,工料、图案、形式都要比门市上出售的高出一等,所以这类墨向来为收藏家、书画家所重视。

在墨的材质上,古墨按用材可分为松烟墨(用松枝烧烟制成),油烟墨(用桐油、麻油、猪油等烧烟制成),洋烟墨(用煤或石油烧烟制成),彩墨(用五色或十色颜料制成一套彩墨,色泽典雅,不易褪色,用于绘画和圈批缮抄书籍、文卷等,但彩墨只相当与颜料,因为不算是真正的墨),青墨/茶墨(是用油烟或松烟添加其他色泽原料制成,墨色含黛黑或茶褐色,用于特殊效果的书法、绘画),再和墨(用退胶的古墨、陈墨捣碎后再掺入新的色素和连接料重新加工制成,墨色陈醇古雅),药墨(以油烟和阿胶为主要原料,加入金箔、麝香、牛黄、犀角、羚角、珍珠粉、琥珀、青黛、熊胆、牛胆、蛇胆、猪胆、青鱼胆等,制成墨锭,可用于书画,亦可内服或外敷,具有清热、止血、解毐等作用),蜡墨(用蜡为黏结材料,可直接在纸上书写涂画,色泽乌黑,不褪色,耐水性能良好,是拓刻碑专用之物,携带方便)等等。

http://s9/mw690/001lt56dzy7kmrWOns458&690
                                  春藕斋:在中南海,也是领导人聚会的地方

 

 这套御园彩墨一旦沾上水,用手抚摸,就芳香四溢,沁心爽肺。如此迥异的香味,里面肯定掺杂了麝香。

麝香是林麝、 马麝雄体香囊中的一种干燥的分泌物,也是一种药材,又名寸香、元寸、当门子、臭子、香脐子。 麝鹿是生长在尼泊尔、西藏及我国西北高原的野生动物,雄性麝鹿从2 岁开始分泌麝。麝香也是一种高级香料,在中国使用已有悠久的历史。唐代诗人杜甫在《丁香》诗中遇:“晚堕兰麝中,休怀粉身念”。用麝香来形容人别沉迷香色,造成晚节不保。

http://s15/mw690/001lt56dzy7kms0dz9s6e&690

                    鉴古堂:北海群岛北侧

 

古代文人、诗人、画家都在上等墨水与颜料中加少许麝香,制成“麝墨”写字、作画,芳香清幽,若将字画封妥,可长期保存,防腐防蛀。《本草纲目》云:“盖麝香走窜,能通诸窍之不利,开经络之壅遏”。其意是说麝香可很快进入肌肉及骨髓,通血利络,能充分发挥药性。西藏人把麝香视为能疏通脑血管的良药之一。截止现在,有人治疗疮毒时,药中适量加点麝香,药效特别明显。西药还用麝香作强心剂、兴奋剂等急救药。麝香除过药用之外,在香料工业和医药工业中都有十分重要的价值。鉴于有麝香的成分, 此墨基本属于药墨。

这套药墨由于岁月的缘故,虽在表面看起来颜色不够鲜艳,但用纸试擦,除过红墨(本人怀疑是朱砂材料所制)略有掉色之外,其他均不掉色。墨质细腻,瓷实,用手掐,都不掉渣。文字绘画美观精致,结合以上特质,这套墨有可能是封疆大吏或者地方墨家的贡墨。

http://s2/mw690/001lt56dzy7kms44gwN51&690
               四美具:《乾隆四美》是清乾隆帝最为欣赏的四幅绘画艺术珍品,它们分别是《女史箴图》、《潇湘卧游图》、《蜀川胜概图》、《九歌图》。

 

古墨收藏难度很大,因为墨是古代文人书画必用的消耗品,极易损坏,保存下来很不容易。这套古墨以落款“嘉庆年”算,至今已过二百多年。虽然个别墨锭有点小裂痕,但以它的品质看,再保存二百年应该不成问题。

http://s14/mw690/001lt56dzy7kms6JK0Zed&690
                           湛虚楼:瀛台宫殿之一,位于中南海仙岛

 

http://s10/mw690/001lt56dzy7kms9NB5T09&690

http://s5/mw690/001lt56dzy7kmsbNCDO64&690

图文:汪忖芝 ,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