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古井记·新安古井(2)
二、石井,石上凿井
1.沉入库底的石井
石井镇位于新安县北部的黄河之滨、万山湖畔,距县城46公里。西为渑池县,东北为小浪底水库。清乾隆年间为新安县北乡石井牌,辖石井、井子沟等9个村落;1922年改为石井乡,新中国成立后为新安县一区(石井区),后改为中心乡,1958年改为石井公社(黄河公社),为全县6个公社之一。1984年改公社为乡,下辖包括石井、下石井、井沟村在内的24个行政村。2005 年,原峪里乡和石井乡合并后归石井乡统一管辖,成为新安县面积最大的一个乡,2010 年撤乡建镇。现石井镇有包括石井村、井沟村在内的29个行政村,212个自然村,24127人。总面积129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30630亩。辖区内旅游资源丰富,有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景区、国家5A级景区——龙潭峡大峡谷景区、荆紫山景区、万山湖景区四大景区(图9-2)。2013年,石井镇获得“2013中国最美村镇”之“典范奖”荣誉称号,2016年11月,石井镇石井村入选河南省财政厅的“河南省2017年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名单”。
http://s14/bmiddle/001lt4T8zy7iDjFI1KRed&690
图9-2:中国最美乡镇石井镇风光
新安县石井镇历史悠久,相传远古时期,黄帝曾在此凿井铸鼎,掘至砂石岩层始见水出,故命名此井为石井。最早见于史料记载的石井,则是在明代末期,也是因一眼古老石井而得名。据《新安县志》载:“石井村东有一井,水自石窦涌出,饮居民数百家。”
这口古井就在原石井镇政府南侧2公里的老街中间。据当地老人回忆,这口井的井口为圆形,直径约1米,井深约20米,井底部有一孔泉眼,可自动向外冒水,井水清冽、甘甜。因古井养育人们多年,当地人便以“石井”命名。
由于石井镇属深石山区乡镇,位于青河河川之上,所在区域属于黄河水系,海拔200~300米,青河为季节性河流,每年6月到9月自西向东从石井镇石井村边流过。打井相当不易,一般情况下,人工打井要打至300米以上才可见水,最深的一口井甚至将近400米,而这口古井只有20米深,却常年不见枯竭,所以显得相当神奇。
为保护古井,当地人在井口周边砌出高约70厘米的台面,并安设辘轳方便打水使用,还在其上方搭起棚子,防止下雨、刮风时井水被污染。随着人口数量日渐增多,离古井较远的当地人便开始采用水窖储水、自己打井等方式取水。
20世纪90年代初豫西地区遭遇百年不遇大旱,石井镇其他水井及水窖几乎都干涸了,只有这口古井仍然有水,帮助人们挺过了难关。大旱过后,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石井镇开始加大引水工程建设,很快便让全镇人民逐渐吃上了自来水。水井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2000年,小浪底水库建成蓄水后,石井镇石井村因地处库区,有2600余人迁至孟州市化工镇黄河滩区的石井新址,进行二次创业,重建家园。石井镇这眼富有传奇色彩的古井,便随着石井老街的消失,永远地沉入了库底(图9-3)。
http://s10/bmiddle/001lt4T8zy7iDjIQVHHf9&690
图9-3:小浪底水库建成后,石井镇那眼古井便永远沉入库底了
石井镇,除了那眼沉入库底的古井外,还有3眼百年以上历史的老井,即井子沟古井、山窝古井和黑扒古井。
2.井子沟古井
井子沟古井,位于石井镇井子沟村。井子沟,又称井字沟,简称井沟,位于小浪底水库库区八里胡同南岸,世界地质公园黛眉山东麓,距新安县城53公里,距洛阳市区100公里。全村总面积6.78平方公里,下辖5个自然组,298户,1186口人。
井子沟古井,是在石板上开凿而成的,因村子位于道教仙山荆紫山脚下的沟壑中,紧临黄河,属深山地貌,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呈沟状。村子便因那眼在石板上开凿而成的古井而得名。
据《洛阳村史通览·新安卷》载,很久以前,有一位白胡子老头儿路过该村,向村民讨水喝,村民却拿不出水来。当时的井沟村缺少水源,村民饮水十分困难。老头儿听完村民的诉苦,拍着胸脯说:“你们不要发愁,吃水的事情包在我身上。”说完,带着几个村民来到荆紫山脚下,选中一块石板,说那里有水,让大家在石板上打井。石板上能有水?村民们半信半疑。为了解决吃水难问题,大多数村民愿意试一试。老头儿临走时交代村民要打6丈(约20米)深,他3个月后回来喝井水。老头儿走后,村民们夜以继日,轮流打井,很快打到6丈深,可是井里并没有出水。村民们很着急,盼老头儿回来以问个明白。这时,老头儿果然遵守诺言,回到村子里。得知石井没有打出水,看着愁眉苦脸的村民,老头儿拿起一把凿子,让村民把他送到井下,他在井底“咣咣”凿了两下,凿出两个井眼,井水立即喷涌而出。从此,村民们吃水无忧,井沟村也因此得名。
井子沟这眼古井,大约开凿于清代,井口为正方形,至今仍在使用。站在井边往井里看,还能清晰地看到清澈的井水(图9-4)。有关此井的传说故事很多,古井现已成为村中一大景观,吸引不少游客前来观赏。
http://s12/bmiddle/001lt4T8zy7iDjLIXaj5b&690
http://s12/bmiddle/001lt4T8zy7iDjM0Tcn3b&690
图9-4:石井镇井子沟石井(余子愚摄)
这个指点井沟村民打井的白胡子老头儿,很有可能与荆紫山通仙观的神仙有关。因为井沟村的“神仙”遗迹很多。最为著名的当数“二碑一观三树”。
“二碑”指的是“观音菩萨碑”和“重修观音菩萨堂碑”。位于在井沟村西村组赵二红家老宅门前。“观音菩萨碑”立碑时间为清雍正七年(1729),立碑人为赵门陈氏四子赵宋振。“重修观音菩萨堂碑”,立于民国二十九年(1940),碑身断为两截,所幸碑文尚完整,原文如下:“井字沟观音菩萨堂由来久矣,创建于明,重修于民国时期。北近荆山,陋明望乎其南,西临黛媚,黄流朝乎其东。此区区之弹完(应为“丸”),岂敢与名山美景之可比。况年远日久,风雨飘摇,庙宇湮灭而将倾覆,神像并无焕乎?之文章岂可以妥神灵而佑四方乎?村中老幼不忍坐视其倾。岂敢创新改作?只可贯以仍旧。无奈经之营之,同心协力,不日而告竣,非神之灵,人力何以至此哉!”(标点为记者所加)
从碑文可知,井沟村又称井字沟村,观音菩萨堂始建于明代,民国时期重修。“荆山”即荆紫山,“陋明”即漏明崖(位于新安县北冶镇关址村),“黛媚”即黛眉山,“黄流”即黄河。村民同心协力,重修观音菩萨堂,却把功劳算在神灵身上,可见当地人崇神之心何等虔诚。据村中老人说,石碑附近原有奶奶庙,供奉有泥胎神像,神像在动乱时期被拆毁。奶奶庙与观音菩萨堂有何关系?老人已说不清楚了。
“一观”,指的是通仙观。通仙观是依山而建,气势宏伟,有“秦封五株、汉建三庙”的辉煌历史。相传秦始皇到此祭天时曾封五棵大柏树为“五大夫”,这里有汉代所建庙宇,故有此说。存留至今的通仙观,为宋元时期建筑,俗称荆山庙。正殿内前供奉太上老君,后供奉玉皇大帝等。殿前有左、右偏殿,分别为王母殿和真武殿。由于年代久远,曾多次重修,观前有明清及近现代石碑50多块。其中,通仙观戏楼残留的拱门石刻为民国二年(1913)二月立,上部为龙凤石刻,中间为牡丹石刻。在通仙观正殿一角,有一个巨大的树根,据称是“秦封五株”遗存,2000年重修通仙观时被挖掘出土,树龄3000余年,该树被伐于清雍正年间。在通仙观碑廊前的空地上,一棵牡丹枝繁叶茂,在深秋孕育着来年的花开,也见证着井沟村日新月异的变化。
“三树”,系指在村民赵全福和左右邻居三家院子门前,并排耸立的三棵国槐。三树树龄均在600年左右,树干粗壮,但中间已空,生长状况不容乐观。村里人说,这三棵树是三家同时栽种的,间距相同,如今成为村中一景。与“三树”相映成趣的是村中众多高门大院。因井沟村地处连接两省四县的交通要塞,古时是洛阳通往山西垣曲的必经之地,两省的经贸往来带动了井沟村的发展。因此,这里的高门大院较多。其中,以村民赵二红家的老宅最有代表性。该宅为四合院布局,门前有上马石,进入宅院,前有影壁墙,后为四合院。赵二红从小生活在老宅里,现在还对老宅的排水系统念念不忘:“下再大的雨,院子里也不积水,房子也不会被水淹!”老宅的另一个好处是冬暖夏凉,适合人居。
除了这眼古井外,后来井沟村还打过几眼水井,但均不如这眼老井水旺,有的甚至至今已成枯井。笔者在村井沟村考察时,不时见到有上年纪的村民,坐在干枯的井边大石头上,望着古井发呆(图9-5)。
图9-5:守望枯井的井子沟村民
井沟村地处深山,虽然村子已被评为省级传统村落,甚至被网民们誉为“新安县最美的古老村落”,但还有很多村民没有脱贫,守着仙山在过穷日子。不知那个坐在干枯的井边大石头上,望着古井发呆的老大爷,是否在为这个问题困惑。
另外,在新安县北冶镇柿树岭,有一个井沟自然村;在铁门镇崔家庄村,有一个井子沟自然村。而且在这两个井沟村,均有古井遗存。
3.山窝古井
山窝村位于新安县石井镇山窝西部,四面环山,南接龙潭大峡谷景区,村子与龙潭大峡谷景区仅隔着袁疙瘩山。明清时期,山窝村曾是洛阳至山西垣曲老城的交通要道,村子入口处地势颇为奇特。当地村民说,在进村的路上有一个地方叫“有路口”,因龙、虎二山南北对峙,当地人称其为龙山、虎山“把门”。过去,人们从外面进入山窝村时,因道路狭窄,远远望去,会觉得无路可走。当他们心生疑虑问路时,当地人便会大声说:“有路口!有路口!”时间久了,“有路口”就成了一个地名。相传古代有一位官员上任,路过山窝村,走到“有路口”时,发觉山窝村藏风聚气,为一处风水宝地,将来会出现“大人物”,遂心生敬意,赶紧下轿步行。走进村子后,他看到村后一道山岭不能聚气,就叹了一口气,重新上轿而去。
山窝古井位于山窝村村东。该井开凿于清道光十八年(1837),井深13米,系百年老井。古井不远处村子中心,有一棵树龄2000多年的橿子栎树,至今仍生机勃勃,枝繁叶茂,护佑着村民。现为国家一级古树。围绕在古树周围的是一片比较集中的古建民居,村里现存一座老宅,紧临东西方向的山窝村街道,被称为驿站,又名骡马店。过去,人们多用骡、马等牲口驮运木炭、药材等,途经山窝村时,就在这所老宅吃饭、休息。另外,山窝村街道西段另有陈家四合院两座,为同时修建,建筑风格基本一致。
山窝古井,据悉为村中的陈姓人家共同所凿。前些年,在井道旁还竖有一通“大清道光十八年(1837)6月19日”所立的陈姓凿井石碑。碑高60厘米,宽40厘米,虽已有些斑驳,但碑文尚清晰可见(图9-6),上有“尝谓民非水火不生活,是如水之所关亦非浅鲜。石渠村陈姓□□官地一段,上口山窝村口头口内凿井一孔,取水甚便,由来已久,□祖宗之为子孙□□□□不至……大清道光十八年六月十九日山窝村陈姓仝立。”
古井滋润下的山窝村,风光旖旎,物华天宝。村后边的山名是红孩儿山,雄伟挺拔,峰峦叠翠,山边的山窝河谷,地势较缓,是古道通往黄河渡口的必经之地,并与黛眉峡谷风景区连接;河谷上有几间看似年代比较久远的建筑,是红孩儿寺。相传牛魔王的儿子红孩儿在附近一带吃人,被观音老母治服,收入一瓦罐之中,压在红崖寺下(当地人称红孩儿寺)。山窝村的红崖寺始建于唐朝初年,香火一度极为旺盛,唐武宗时期被毁。后又几度兴建,现只剩下遗址。新中国成立后,寺院成为石井镇红岩寺小学。至今在红岩寺小学校园内,还存有两通石碑,一是嘉靖二十三年(1544)《重修红崖山三教堂记》,二是道光六年(1826)《重修岱嵋圣母殿金粧(妆)神像暨创建歌舞楼碑记》。
http://s8/bmiddle/001lt4T8zy7iDjYhIdp87&690
图9-6:山窝古井凿井碑记拓片
http://s5/bmiddle/001lt4T8zy7iDk00wXG34&690
图9-7:山窝古井
山窝古井,今已基本不用,井口上盖有一块圆形石板,掀开石板,井里的清水清晰可见,只是井口周围显得有些荒凉和逼仄(图9-7)。
黑扒古井,位于新安县石井镇黑扒村村西。该井开凿于清末,井深13米,系百年老井。由于时间仓促,未能前往深入考察。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