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洛阳古井记·夹河滩的两眼古井

(2017-04-02 17:21:28)

夹河滩的两眼古井

 

 

一、曾经古井密布,至今仅剩2

洛阳夹河滩指的是伊河和洛河两条河流经过流域的河边,由于泥沙沉积而形成的天然滩涂土地。过去这一带经常发生洪涝灾害,洪灾时两河河水能够见面的地方,被当地人俗称夹河滩,其形状呈三角形。起点为偃师市岳滩镇岳滩村东部的伊洛河汇流处(伊汭),底边为洛龙区李楼镇李楼村至城角村的李城路。包括洛龙区李楼镇、伊滨区佃庄镇、偃师市翟镇镇和岳滩镇。共有82个行政村、16.9万人口,面积136平方公里。

夹河滩历来是河洛地区土地最为肥沃的地方,是中原一带著名的农业高产区。由于这里水位浅,地下水资料丰富,作为村民生活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村庄相连、人口稠密的夹河滩地区,曾经是洛阳乡村中水井最为密布的地方,几乎每个村庄都有数眼水井,大一些的村子,水井更多。以至于好多村庄的名字都含有浓郁的井文化色彩,如翟镇镇的醋方井村,岳滩镇的王家井村和韩家井村,等等。在夹河滩,通常把位于滩区的低洼之地,称之为“井地”。

如今,由于区位条件较为优越,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和自来水的普及,夹河滩一代又是河洛地区水井消失最快的地区。目前在整个夹河滩,能见到的古井已所剩无几。仝庄古井和凤岭寨古井算是硕果仅存了。

二、仝庄古井

沿着夹河滩的安岳公路前行,出翟镇镇甄庄村,一眼就会看到岳滩镇的仝庄村。

仝庄村是一个辖有5个村民组、仅有千余人口的小村,现已与村北的岳滩镇佛滩头村、村西的翟镇镇甄庄村和村东的赵庄街村连在一起了。只有村南较为开阔,与大块的农田依偎在一起,农田南面便是那条东西流向的伊河。

 http://s8/bmiddle/001lt4T8zy79ZjszeiXd7&690

1:仝庄古井位于村南农田之中        2:古井北面正对的是古庙

仝庄古井位于村南农田之中,南距伊河约300米,北距村南的安阳宫约400米。井口呈圆形,较为宽阔,直径约有1米,井深5米左右,井壁由青砖垒砌。井台由两块长约1.8米、宽约0.4米、厚约0.2米的青石条组成。现井中已无水,井口上覆盖一墓碑。

由于仝庄古井距离我的老家甄庄村很近,2017年春节还没过完,我便于21日一大早赶到仝庄察看该井。

据村中老人介绍,仝庄村过去有许多古井,最早的古井位于村北,属于佛滩头村地界,那已是明朝初年的事了。当时,祖籍山西洪洞的仝姓人家奉旨迁至偃师佛滩头村,在村南打了一眼井。正是由于这眼井,佛滩头的仝姓才于明弘治年间从佛滩头迁出,南移至井地周围居住,后经不断繁衍生息,形成新的村落,取村名仝庄。如今,那眼佛滩头村南、仝庄村北的老井早已不存。后来,移居仝庄村的仝姓人家又在村南凿了一眼井,井的周围很快又住满了人家。只是这里地势较低,虽然凿井十分方便,可汛期一到,很难挡得住洪灾的泛滥。于是,人们纷纷往村北迁移,远离水患,并垫高宅基,免受洪水侵害。久而久之,这里便成了村外,老井的周围全成了农田。

http://s10/bmiddle/001lt4T8zy79ZjAeV73c9&690 

3:仝庄古井                                  4:与仝庄古井相伴的古皂角树

其实,被农田包围的仝庄古井并不孤单,常年陪伴古井的是一棵老皂角树。在夹河滩的老乡眼里,皂角树被视为宝树,不但耐干旱、耐苦暑、耐严寒,生命力旺盛,而且所结的皂荚还是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年复一年的为人们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洗涤品。人们洗头、洗衣裳、擦家具都离不了皂荚。尤其是村里的女人们更是喜爱,用来洗头,不但洗得干净,还不伤头发。于是,人们便对它格外呵护。

2013年,我在撰写《洛阳夹河滩史话》时,曾到仝庄村考察过此古井,并在村中的安阳宫里,向护庙老人了解村史。这次考察古井,又见到了那位好客的护庙老人。老人已年逾八旬,身体很好。上次就是她带我到村南农田中察看这眼古井的,谈到这眼老井,老者告诉我说,在她小的时候,安阳宫山门外没有一家民居,站在安阳宫院内,一眼就能看到古井和井边的皂角树。如今,古井已废,但井边的皂角树,天长日久已成了树神。

“如何一个神法?”我问护庙老人。

老人说起二十多年前她亲眼看到的一个场景。那是一天近晌午的时候,她做好了午饭,坐在安阳宫院内歇息,一抬头,通过山门便远远看到,古井旁的那棵老皂角树的树梢上,有两个穿红衣的人,向她作揖,然后缓缓地来到井边打水,过来一会儿就不见了。后来,村里其他人也不时看到这种灵异现象,都说这棵皂角树已成神。于是,人们就开始来到古井边,对着老树祭祀祷祝。如今,这棵老树虽已老死多年,但仍旧香火不绝。

三、凤岭寨古井

凤岭寨古井位于偃师市翟镇镇四角楼村凤岭寨自然村,周围全是阮姓人家。古井对面有一处老宅,据说是阮籍故居,故居内有一棵古槐,传说是当年阮籍所植。

凤岭寨古井系人工直接平地挖土而成。井台用整块青石砌成,井口呈圆形,直径约0.5米,井深5米,井架无存。该井有百年历史,曾经是村民重要是取水之地。现井内依然有水,只是村中已普遍使用自来水,此井便不再使用,井口用一大石块封盖。“文革”期间,当地村民为保护此井,曾在此搭建一简易棚,并在井南面的民房上写有护井公约。

 

http://s9/bmiddle/001lt4T8zy79ZjJ43Vef8&690

5:凤岭寨古井现已废弃不用      6:凤岭寨古井的护井公约

古井所在的四角楼村,位于翟镇镇北部1.5公里处,北面500米处便是二里头村,东面紧邻圪垱头村。四角楼、圪垱头、二里头,三村均位于二里头大遗址内,正在建设的中国二里头夏都博物馆就在该村东南部。

新中国成立初期,四角楼村所辖的七个自然村(四角楼、下王、新庄、凤翎寨、东庄、西庄和喂羊庄),分属于两县(洛阳县、偃师县)三乡,这种现象全国绝无仅有。古井所在的凤翎寨自然村,属于洛阳县的罗洼乡,其余6个自然村分别属于偃师县的圪垱头乡和二里头。县在的四角楼村,辖凤凰庄、下王、新庄、凤翎寨、小喂羊庄5个自然村,有2500余口人。

家住古井旁边的阮籍后裔阮刚德老先生,是我的老朋友,对偃师的历史文化、乡风民俗颇有研究,曾多次向我谈起四角楼村的沿革。据他介绍,四角楼村原名凤凰庄,早年时村民为了防范兵匪,在村子四角用砖木结构建造两层小楼,下面住人,上面作瞭望台,放哨站岗。因这种建筑较为别致,故名四角楼。在四角楼西北有一片高地,属于汪洋夹河滩的高埠,因古代时常有凤凰在此栖息,称为凤凰庄。洛河原河道位于凤凰庄村的南边,人们南来北往要渡河,凤凰庄便成为洛河的一个渡口,称为凤岭渡。凤凰庄修筑寨墙后,称为凤岭寨。后来因洛河水患,四角楼村已不宜居住,逐渐把村子迁往西北高埠的凤凰庄一带,由于四角楼村大人多,迁居者仍称其为“四角楼村人”,久而久之,凤凰庄反而很少被人提起。

作为二里头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四角楼村东北150米便是夏代宫殿遗址,2004年曾在此发现了宫城城墙以及大型夯土基址、车辙及其制造作坊等重要遗存,著名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就出自这里的贵族墓,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在四角楼村南不远处,则是夏代冶铜遗址。

谈到凤岭寨古井,阮先生将自己家门口的这眼古井比作凤岭寨的眼睛。深有感触地对我说,凤岭寨及其四角楼,均为河洛历史文化名村。在自来水时代之前,没有水井,村民不仅不能生活,整个村庄也没了灵气。凤岭寨的这眼古井有许多故事,它静静地存在于古村中央,虽淹没于民居之中,不显山不露水,但却见证着这个村庄的发展和变迁。

阮先生很有想法,说他已年近七旬,接下来将把主要精力投放在阮籍故居的保护和开发上面。凤岭寨这眼古井及其延伸出来的井文化以和市井风俗,也正是历史留给古村的财富。因此,他已将古井列入阮籍故居保护范围,通过保护和利用好故居及其周边的文化遗存,来唤醒村民的记忆,传承乡村历史的文脉。

阮先生是我在古井考察过程中,见到的最有想法和魄力的村民,我不禁在心里为他点赞,并乐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他圆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