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洛阳古井记·伊滨篇(二)

(2017-02-28 17:15:03)

二、雷村古井与石罢古井

李村镇现存有15眼百年以上历史的古井,分别位于雷村(3眼)、石罢村(2眼)、魏村(3眼)、苇园村、袁付村、申明村、西李村、上庄村(2眼)和东宋村。与诸葛镇一样,我们也是选取该镇一南(雷村)一北(石罢村)两个村,进行古井探访。

1.已无古井的古井村

雷村与刘沟毗邻,但考虑到中午就餐方便,在去雷村之前,我们先一路向南,来到位于李村镇最南面、最偏僻的老井村。

老井村位于李村镇西南,西邻上徐马,南连万安山,北与牛沟一沟相通,西为禹宿谷堆。辖王沟、东沟、火石沟、牛沟4个自然村,16个村民组,2500亩耕地,2160口人。古时候最早迁往此地的是高姓人家,他们在此定居下来后,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最其院内打了一眼井。由于选址较好,那眼井水源格外旺盛。气候干旱,水犹清冽,从不枯竭。后来,迁居者渐多,全村人一直依赖此井生活,人们遂习惯呼“老井”,老井村自此形成。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信息闭塞,经济基础薄弱,自然条件恶劣,该村至今的生产、生活条件依然较差,群众收入主要靠种养殖和外出打工,经济社会发展较为滞后。

http://s12/bmiddle/001lt4T8zy798FANPAvbb&690
8:走进老井村

车子在村小学门口停下,我们向村中的主要街道走去。见一对年逾花甲的夫妇坐在门口削红薯,我们走上前去搭讪,向他们了解老井村的历史。这对老乡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向我们介绍老井的村史和井史(图9)。据老乡介绍,老井村的那口老口非常神奇。水源特别旺,且深不可测。如果不小心将水桶掉到井里,便难以打捞,遇到此种情况,村民也是不了了之,也没有人敢下井打捞。后来,一游乡货郎,在临近的下庄村看见村民在打捞水桶时,捞出的竟是写有“老井”字样的水桶。问起原因,说“这是常事”,人都这么说。因为老井和下庄的地下水路是相通的。

9:老乡一边忙着手中的活计,一边向我们介绍老井的村史和井史

后来,老井村的老井年久失修,井壁开始松动、坍塌,危及周围民房,加之当时这里古木茂盛,花草满山,随处可以找到新的水源,人们便将此井填埋。到了近代,老井村人烟渐多,山林被伐,植被遭到破坏,水源匮乏。这时人们又想起那口老井,遂将其挖开,结果只见井壁上有个水桶般的窟窿,并无一点井水。此后,老井村民便伴着缺水过日子。1982年,经过勘测,在村边凿了一口195米的深井,人畜用水这才基本得以解决。

失去了老井的老井村,也就空有虚名了。

2.雷村古井

雷村位于李村镇西南,北邻宿驾窑,东连陈沟,西邻诸葛镇的刘沟,南为东一干大渠。辖王桥和宿驾窑2个自然村、18个村民组,3400亩耕地,3070余口人。酒流沟河从雷村村头流过,村旁建有酒流沟水库,酒流沟河水经酒流沟水库后,流入伊河。

雷村有3眼古井,分别位于村西郑新洲家一侧、村北古寨北和雷村宿驾窑自然村。

走进雷村时已近中午12点,考虑到大家已饥肠辘辘,我们就只到村西察看了村民郑新洲家旁边的古井。

这是一眼现在仍可正常使用的古井,井台、井架、辘轳、井绳一应俱全。井台由多块青石铺设,井口呈方形,边长约50厘米,井深20米。井壁四周用小块青石砌护,井架由3块青石块组成,1块呈正方形,应为古碑刻的碑首,碑首正中刻有“流芳”二字的题记(图10),上部有“U”形榫口;1块为长方形,上开方形榫口;中间1块为坠石,呈正方形。井架上设铁质辘轳,现井内依然有水。村民为了保持井水干净及使用方便,用废弃的旧床板将井口封盖,使用时将盖板掀开,使用后再盖上。

10:雷村古井

同行者有人与住在古井旁的村民闲聊,问他们是否姓雷,村民都笑了。说我们雷村没有一个姓雷的。最早有姓雷的,但后来全绝户了。问其原因没有一个能回答上来,只是说雷姓人家绝户后,郑姓和王姓共计53户人家搬迁此村,延续至今,成为如今雷村2000多村民的基本人口构成。

前几年写《洛阳夹河滩史话》一书时,我曾顺便收集了偃师南坡一些村庄的沿革史料。关于雷村村名来历的另一种说法是,明洪武年间山西一王姓铁匠携家带口迁至雷村落户,带来了山西一带常用的“耒”的锻造技术,打制的“耒”很受欢迎。只是人们总把“耒”读作“来”,怎么也纠正不过来。于是,王铁匠把“耒”写作“雷”,久而久之,这个以打造“耒”著名的村庄,便被人成为雷村。据悉,现今村里的古井,大多都是在那个时候开凿的,其历史应有数百年之久。

古井所在的街巷名为老井街(图11),是该村最主要的一条街,显得很有人气。来到古井街的古井旁,大家都禁不住要摇几下辘轳,体现一下过去的村民是怎样打水的(图12)。

http://s16/small/001lt4T8zy798FISqCz2f&690
11:雷村老井街                      12:过去村民就是这样打水的

13:雷村石羊

比雷姓人家历史更悠久的村头的柏树坟及村沟西的石羊(图13)。全村几乎所有30岁以上的男女,都在羊背上度过纯朴快乐的童年,只是没有一个知道这个石羊的来历。柏树坟位于村西南部,占地面积有数亩,因坟头广植柏树而得名。1958年以前是洛阳南部周边除了关林庙外的第二大柏树林,其历史少说也有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坟的主人众说纷纭,现在只保留了一小块地方。村沟西的石羊应该与柏树坟有关。近年来,不时有不发文物贩子盯上了石羊,要把它偷走,结果给村民发现,这才保护下来。

3.石罢孔家井

石罢村位于李村镇的最北部,紧邻伊河,又名东石罢(因伊河北岸也有一个石罢村,在其西侧)。伊河水自村西而北绕村而过,与河对岸的佃庄镇的后石罢村和黄庄村隔河相望。东部和南部分别为庞村镇的草店村和东柿园村。辖20个村民组,3860余人。历史上,伊河水自此折弯,在佃庄镇的相公庄河翟镇镇的田村之间向北注入洛河。由于河道不稳定,滚动频繁,沿河居住的村民为阻挡伊河河水南滚北侵,保护村庄和耕地,需不断修筑石坝挡水,故在伊河两岸有东、西石坝或后石坝诸村落,今石罢村名乃“石坝”之混用。

石罢村现存两眼古井,一眼位于村中兴国寺东约20米处的一村民家门口,现已废弃,井台、井架均不存,只能看到封盖井口的石磨盘;另一眼位于村外东边的田地中。一位正坐在门口剥花生的徐姓老乡,听说我们专程从洛阳赶来考察古井,二话不说,放下手中的活计,坐上车,热情地带领我们到村外的庄稼地里察看那眼老井(图14)。

14:热情的老乡(左二)领我们到村外察看老井     15扒开荒草才能看到井台

那眼处于农田之中的老井,名曰孔家井。井口呈圆形,直径约180厘米,井深不详。井壁四周用青砖砌护,其上镶嵌一块青石,青石上刻有凿井时间。该井开凿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距今已有200余年,因地处伊河冲积平原之上,水位较浅,仅在井口上搭建青石条,并架起水车,引水灌溉农田。此井是村内孔氏人家当时重要的生产用水之处。俯瞰下去,井的外形是个真正的象形字,井口由四块20厘米宽、15厘米厚的大青石拼对而成,青石板横平竖直,四四方方码在高出地面一尺的土台上,摆成了一个“井”。岁月将青石板打磨得油光铮亮,不用洒水,也能照出人影。只是由于近几年来此井已废弃不用,显得有些荒乱破败。井台上,年复一年丛生的杂草,几乎已将井口覆盖,扒开荒草,才能看到井台(图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