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夹河滩的洛阳往事》(18)

(2013-11-26 20:54:17)

八、夹河滩的十个历史文化名村

 

 

夹河滩现有的三个乡镇佃庄、岳滩、翟镇,共有56个行政村。若加上李楼乡的26个行政村,共计有82个行政村。夹河滩为河洛地区的核心区域,是中华民族主要的发祥地之一,曾孕育了华夏文明的源流与精华。因此,这里的每一个村庄,都有着厚重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这里,仅从佃庄、翟镇和岳滩三镇中选取10个具有代表性的行政村,分别做一简述。

翟镇镇的历史文化名村

1.二里头村

二里头村位于翟镇镇北2公里的洛河南岸,东连岳滩镇的喂羊庄村,西接北许村,南面为四角楼村,北面为洛河。辖桑头自然村,全村4200人。二里头原名斟鄩,隋末瓦岗军领袖李密攻打洛阳,在汉魏故城的金镛城(今孟津县平乐乡金村)称帝,以南蔡庄南部沿河渡口建“屯粮城”,后称“古城”,即今偃师首阳山镇古城村,因二里头距“古城”二里而得名。

从文化层面上看,二里头村堪称“夹河滩第一村”,也是“洛阳第一村”、“河南第一村”,甚至“中国第一村”。二里头村的声名远播,源自一位叫“徐旭生”的考古学家。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早在公元前22世纪末就建立了。但长期以来,夏代却是考古方面的一大空白点。徐旭生先生根据文献记载的“伊洛竭而夏亡”,经过认真细致的研究,认为豫西地区的洛阳平原以及嵩山周围应该为重要的“夏墟”所在地。1959年夏,72岁高龄的徐旭生亲自奔赴洛阳对夏墟进行实地调查,并亲临二里头工地指导遗址的发掘工作。随后,二里头遗址被考古界列为二里头文化类型,终于使二里头村随着“二里头遗址”闻名天下。目前,属于二里头文化的遗址游一百多处,但二里头遗址最具代表性。1988年,二里头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二里头夏代宫殿遗址被确认为中国最早的都城遗址,偃师市政府在二里头村竖起了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张海先生题写的“华夏第一王都”碑(图1)。2012年,全国确定了36个大遗址保护项目,二里头遗址名列第一。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已持续了四十多年,遗址内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迹有宫殿建筑基址、平民居住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墓葬和窖穴等;出土的器物有铜器、陶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蚌器等。遗址的中部发现有3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群。其中,最大的两座已正式发掘。宏伟的1号宫殿建筑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面积达1万多平方米。根据出土的遗迹现象,可以将1号宫殿建筑基址的主殿复原成一个“四阿重屋”式的殿堂,殿前有数百平方米的广庭。基址四周有回廊。大门位于南墙的中部,其间有3条通道。这样的宫殿建筑只有掌握了大量劳动力的统治者才能建成。由此也可证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虽时代较早,但其形制和结构都已经比较完善,其建筑格局被后世所沿用,开创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先河。目前,国内外的专家学者,要研究华夏文明的渊源,要研究国家的兴起、城市的起源、王都建设、王宫定制等重大问题,都要来二里头村来实地考察。此外,在这里还能够张开想象的翅膀,回想当年“太康失国”、“孔甲荒政”、“夏桀荒淫”、“商革夏命”等场景。

http://s11/mw690/001lt4T8ty6EwQO008qaa&690
1:华夏第一王都   
http://s4/mw690/001lt4T8ty6EwQR3MAz53&690
2:二里头出土的部分文物

除了夏代王都遗址外,在二里头村西南1.5公里处,有徐懋功冢;在村南紧靠“华夏第一王都”碑有芦医庙;在村西北部有关帝庙。

徐懋功系唐初军师,与李世民、秦琼等为唐政权建立立下汗马功劳,该冢距今有1300余年历史。徐懋功冢高2.5米,上方下圆,占地面积0.4亩。

芦医系战国时医学家,本姓秦,名越人,号扁鹊,曾在中原一带治病救人。后人为纪念这位神医,曾建多处祠庙。二里头芦医庙建于清末光绪年间,系为纪念该村的“芦医爷”——私塾先生刘克明而修建。刘克明清末时期在偃师周边数县影响很大,被尊为芦医式的神医。芦医庙有青砖拱窑两孔,门东边竖有大清贡生陈廷献撰文并书丹的修庙碑一通,庙前有30余平米的平台,四棵翠柏分列两旁,庙深丈余,宽8尺。庙内正中安放着檀香木芦医肖像,面孔严肃而又精神。

关帝庙,原名“结义庙”,修建于明朝中期,清雍正十年重修,雍正十二年重塑金身。原位于二里头村中央,坐北面南,大殿三间为砖木结构,殿前有大小配房个三间。解放后一直为二里头小学所占,后因新村规划被拆除。1996年,在村西北部重修关帝庙,所存清雍正年间重修碑记等遗物也移至新址。

在古代,二里头村水系发达,到处都是芦苇荡。使得该村的苇席编制工艺在历史上最为有名,号称“夹河滩苇席”。编制苇席,即“打席”,那是一门曾经维系了全村老少几十代生活的传统手艺。打席是流传于夹河滩的传统手工艺,主要分布于二里头村方圆左近。因过去这里盛产芦苇,打席曾经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以芦苇为生的夹河人。一条苇席的完成,要经过剥、破、碾、编、扦等五道工序。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是二里头苇席的鼎盛时期。那时全村人都从事这个行业,冬天杀苇子,堆到一片空地上,春上各家各户就开始忙着打苇席了。当时全村日产席子上千条,收席的商贩往来不断。后来村里打席的人似乎在一夜之间没有了影踪。主要是不挣钱,加之席的替代品太多。过去农村人用苇席铺炕、晒粮食、晒枣、盖垛遮雨,麦收时节还用苇席做粮囤,储存粮食。现在只能作为一项传统民俗艺术了,但苇席工艺也许因为太普通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由于二里头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五谷能生,鱼肉能长,其吃道也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据说著名的偃师银条也出自二里头,并从二里头传至整个偃师北部地区。偃师银条在夏代已有种植,夏桀喝酒时最爱的小菜便是银条。夏桀知道银条好吃得益于两个人,一个是伊尹,另一个则是夏桀的宠姬妹喜。所以,银条又名尹条,由伊尹的名字而来。传说是伊尹发现了这种说菜它像菜,说银它似银的根茎类植物,就在斟鄩种植,并将其制成天下奇菜,有白菜九畦难抵尹条一席之说。随后,银条从二里头延伸开来,向东延至寺庄后便“东走一里不长,西走一里不生”,成为偃师一带独有的一种蔬菜。当年商汤平夏后在西亳(偃师的旧称)千叟宴上,银条为压桌菜。千叟宴上比来头,更有银条夸海口;世间多少宾客宴,它是压桌第一口。听起来玄,却也不假。

银条种植始于夏,兴于唐。唐开元年间,家居偃师缑氏陈河的玄奘,将其作为贡品献给大唐天子李世民。李世民原以为这是高僧玄奘从西域带回来的,后来听说是高僧老家偃师的特产,便笑道:偃师这地方真是人杰地灵!从此以后,这银条又有了地灵之称。清乾隆皇帝到偃师缑山游玩时,又对着银条吟咏一番:南芽荀尖美,北蔬银条鲜,南北成一统,银荀代代传。这样,银条便又有了银荀的名字。现在偃师银条最好的产地在城关镇的东、西寺庄村。

2.四角楼村

四角楼村位于翟镇镇北部1.5公里处,北面0.5公里处是二里头村,东面0.5公里处是圪垱头村,向南1公里是翟西村的冉庄自然村,向西2公里为东罗洼村。涝洼渠自西向东从村南穿过,将该村耕地分为洼南、洼北两大片。解放初期曾由七个自然村(四角楼、下王、新庄、凤翎寨、东庄、西庄和喂羊庄)组成,这7个自然村分属三乡。凤翎寨属于洛阳县的罗洼乡,其余6个自然村分别属于偃师县的圪垱头乡和二里头。今辖凤凰庄、下王、新庄、凤翎寨、小喂羊庄等5个自然村,有2500余口人。

四角楼村原名凤凰庄,早年时村民为了防范兵匪,在村子四角用砖木结构建造两层小楼,下面住人,上面放哨站岗。因这种建筑较为别致,故称为四角楼。在四角楼西北有一片高地,属于汪洋夹河滩的高埠,因古代时常有凤凰在此栖息,称为凤凰庄,洛阳原河道在凤凰庄南边,人们南来北往要渡河,凤凰庄便成为洛河的一个渡口,称为凤岭渡。凤凰庄修筑寨墙后,称为凤岭寨。后来因洛河水患,四角楼村已不宜居住,逐渐把村子迁往西北高埠的凤凰庄一带,由于四角楼村大人多,迁居者仍称其为“四角楼村人”,久而久之,凤凰庄反而很少被人提起。据说在村东南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唐墓,墓前横卧两只石狮,其中在雄狮两旁竖有两根一丈余高的猴头石杆旗,俗称“狮子坟”,现已不存。

四角楼村是二里头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村东北150米便是夏代宫殿遗址,2004年曾在此发现了宫城城墙以及大型夯土基址、车辙及其制造作坊等重要遗存,著名的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就出自这里的贵族墓。此绿松石龙形器,全长逾70厘米,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粘嵌而成(图3)。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十分罕见,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与科学价值。在四角楼村南不远处,则是夏代冶铜遗址。

 

http://s10/mw690/001lt4T8ty6EwQXyvfb49&690
3:二里头出土的大型龙形绿松石器物

另外,民国时期著名的爱国将领张钫为四角楼村人。张钫(18861966),字伯英,号友石,原籍洛阳新安县铁门镇,后迁居偃师四角楼。1928年秋,南京政府任张钫为河南省建设厅厅长兼省赈务委员会主席。他据河南实际状况,提出整治河道、兴修水利,设立了水利局,又多方筹措经费,创办了河南省水利工程专门学校(现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培养水利人才。偃师县温如图书馆即张钫在其母70寿辰时,捐资所建的一座大型图书馆,内藏各类名贵图书3000余册,以其母“温如”之名命名。该馆系仿古建筑,张钫亲自聘请县内知名学者担任馆长。解放后,更名为偃师县图书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