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专题】毕业号列车——前方的人来时的路

(2010-06-29 09:56:42)
标签:

杂谈


【专题】毕业号列车——前方的人来时的路

 

【专题】毕业号列车——前方的人来时的路

程青松
42岁,1999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编剧专业。
就职于中国电影家协会影视创作中心。

 

那是最容易让人回忆起来的年代

我1999年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学的是编剧专业。印象中毕业的时候和老师吃了顿饭,挺热闹的,但没有像别的毕业生那样痛哭流涕,好像我们都很成熟。我们那时候已经不包分配了,好在之前我是从单位来上学的,就业压力对我来说几乎没有,反正不行就继续回去放电影呗。其他同学压力不小,但回过头来看,那时候的压力比起现在来并不很大。毕业后,我的第一部电影《晚安,重庆》开拍了,其实早在毕业前,本子就被制片人要去了,所以说基本心里有点谱,不至于一毕业就向家里要钱。稿费在当时是很可观的,那一部电影让我有了继续走下去的信心。一转眼,毕业12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啊,当初一起的哥们儿现在也很少联系了,很想念他们。特别想在今年举行一次聚会,一起回忆下当年的情景。中年了,回忆也多了起来,其实在人的一生中能有多少次大学毕业?不就一个嘛,那是最容易让人回忆起来的年代。
现在各种媒体,包括网络、报纸什么的,都把就业压力说得很吓人,其实放好心态,轻松地去面对社会,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要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说的是:不要怕,走好每一步,千万不要好高骛远,好高骛远的结果是落到大地上,摔得很疼,但是你还得从头做起。

 

【专题】毕业号列车——前方的人来时的路

潇月
29岁,2003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新闻系,
现央视晚会导演。

大学时,我们都还是孩子


记得我在传媒大学读书期间,很多前几届的毕业生都回到地方台做幕前主持人。有一个同学早期就去央视一套新闻实习,她每月都要炫耀自己实习期间的工资。我们很羡慕和崇拜,所以我们每天都喜欢围着她转,她就像我们的偶像和老大一样。而后来,有一次无意中看见她的家人才知道,原来她的钱全部都是家里寄来的,实习期间的高昂工资也纯粹是编出来的。尔后,她毫无疑问地从众人崇拜的偶像变成了大家厌恶的“呕象”。后来,每次想起这件事来,都会觉得非常有趣。因为其实,大学时,我们都还是孩子,不会因为步入成年就会从根本上变成熟。而毕业的时候,也对工作后的压力没有全面地估计,也许这是80后的通病吧。当时就觉得即使没有工作也无所谓,随便找个公司打工就是了,至于苦和累,更没有过多地去考虑过。
离开大学已经多年,我最深的感触就是,大学期间所有的文化和知识是基础,是离开大学后工作和奋斗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很多工作和事业,常常会因文化和知识的匮乏而一筹莫展。竞争是非常残酷的,它不会因为你稍微有点纰漏而原谅你,更不会因为你在大学没有好好学习而勉强接纳你。所以,希望在校学习期间不要总是对社会和工作抱有无限幻想,好好学习才能有所事事!




【专题】毕业号列车——前方的人来时的路

冯军
41岁,1992年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毕业,
现北京华旗资讯数码科技有限公司总裁。

 

毕业是苦日子的终结
我是1992年毕业的。在毕业之前,深夜和同学跑到阳台上看星星,聊到哪个同学创业成功了,心里很感慨。于是,想要自己创业的那颗种子也就萌发了。毕业的时候,毕业设计一提交完,觉得熬过头了,心一下子就放松了下来,想好好睡一觉,没想到这一睡竟睡了两天。所以说,毕业是苦日子的终结。都说创业苦,其实在当学生的时候是最苦的。我是学土木专业的,那时候分配到了北京建筑工程总公司,但是我只上了半个小时的班。当时的领导说,他们很器重我,要重点培养,所以要把我派到马来西亚工作。我觉得他说的很不实际,马来西亚人生地不熟的,我才不去呢,所以一共用了半个小时,我就和这第一份工作拜拜了。当时家里对我的这个冲动之举非常不满意,毕竟是国家分配的工作,而且是那么牛的大公司。但是我脾气很倔,说服父母后就跑中关村干电子了,这是我创业的第一步。
又到毕业的季节了,我想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说,不管你干什么工作,“价值”二字是要放在心上的。不论你做公务员也好,还是教师、警察或者公司职员,都要时刻把自己的价值观放在第一位。哪怕你是个小小的社区主任,也要体现出你的价值。另外,不要把社会想象得那么险恶,其实创业是件很好玩的事情。前面说了,创业虽然苦,但比起大学生活来,还是比较有意思的。真诚希望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进入社会后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这才是一个人一辈子最不后悔的事情。

 

【专题】毕业号列车——前方的人来时的路

宏亮
38岁,1997年毕业于昆明陆军学院,现电视台主持人。

 

最单纯而又美丽的时光
又到了毕业的季节,今天的校园依旧会有人唱起毕业歌吧?只是我们的版本各异,父辈们的经典是:电影《桃李劫》的主题歌,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那首,它表达的是一代青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激情,而我那个年代的毕业歌则是达斯汀•霍夫曼主演的影片《毕业生》的插曲,清新的民谣风在我们那个时代风靡一时。后来,当有一天,街上响起了朴树的《那些花儿》时,我立刻就喜欢上了它,它让我想起了白衬衣牛仔裤、想起了单车和吉他…….这首充满了离别哀愁的毕业之歌,居然也会让很多离开校园的老人也惆怅满腹,看来学生时代是被铭刻在生命里最单纯而又美丽的时光。那里有最懵懂的爱情和最青涩的记忆:席慕容的诗句和老歌的手抄本,还有临别的那些留言……
偶尔,当年的同学还会在一起聚一聚,只是人数一次比一次少,而聊来聊去聊到最后,总会想念起当时的那些岁月还有那些人。
总是容易忘掉,忘掉很多事。忘掉自己的和好朋友的生日、忘掉很多城市的电话号码、忘掉邮箱和银行卡的密码、忘掉了为什么要开始、为什么要承受、为什么要经历。但是,青春时期的旋律,却会使你心里的声音轰然作响,会把生命里的所有沉寂变成生动的倾诉,这是非常可怕又是非常幸福的一种感受——就好像是一条旧街里的童年,或者是故乡和初恋,所有的温馨和向往夹杂一起,它们都在那儿闪着光、摇曳着……

 

【专题】毕业号列车——前方的人来时的路

于丹
45岁,1982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
2007年在《百家讲坛》讲述《论语》,
著作有《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

 

内心的梦想早已开始膨胀
我小的时候,除了作文外,各门功课都很“蔑视”我。后来我跟一个朋友说,我从小数学就没学好,他正色地说:纠正你一个错误,你是连算数都没学好,你还没学到数学呢!所以说,人如果有超乎常人好的地方,一定有超乎常人差的地方。
大学生活我没觉得多平淡,或多精彩,反正就是研究自己喜欢的文科。对于毕业后找工作的事,我在大学里非常焦虑。我24岁硕士毕业,这是我第一次跨出校门,因为我本科毕业后没有工作,我只能继续念下去。我是从4岁开始读《论语》,6岁上小学,到24岁毕业后,我持续接受了18年的教育。等到我硕士毕业时内心的梦想早已开始膨胀,那时我觉得这个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精彩的、意气风发的,并且带着宏图伟愿的。那年,我们9个应届硕士生被分到了艺术研究院的印刷厂,在北京的南郊一个叫柳村的地方。这就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到了那个厂以后,我们几个女孩负责擦地上的油墨,男孩扔纸毛子。现在回头想想,柳村的经历就等于我念了博士,收获很多。我的第一本书是在柳村写的。我们一帮同学写了一本跟柳村完全不搭界的书,叫《东方闲情》,讲的是中国文化中的东西,比如下棋、赏画、品茶、听戏、古玩、金石篆刻等。柳村的经历让我学会了平常心,让我知道,不管你是求职、就业,还是任何人际交往,这个世界上不给你什么都是应该的,那是本分。但一旦给你,那就是情分。所以,我觉得,你心中的梦想并不会因为一个简单的现实而被彻底地泯灭,最关键的是梦想能不能为你带来行动的力量。
我希望现在所有面对就业的年轻人,有一天都能够大鹏展翅。现在这个时候,是我们把自己从小鱼养成大鱼的时候,如果我们只让自己成为一个小鱼,是变不成大鹏的。当机遇来临的那天,能否把握得住它,就要看你把自己养的是大还是小了。而养鱼不仅仅在学校,也在整个社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