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香道偶遇

(2009-04-30 09:05:17)
标签:

檀香

沉香

苏轼

校园

《香道偶遇》

邓广梼

 

在云游的旅途上,飞机航班上偶然看到的休闲杂志读到一篇有关《香道》的文章,内容图文并茂,文章里描绘的香道过程令吾回忆起过去的香道缘分经历。

 

长辈中的姨妈是一位非常虔诚的佛教信徒,终身吃素,仙风道骨,天天手拿佛珠念经,家中佛堂晨昏清香袅袅,风雨不断,儿时不知道是打从那一天开始,她手把手教我整理她的心爱檀香炉,乌黑油亮的细小纯铜檀香炉里面是细如粉末的檀香灰烬,细心翼翼地将灰烬填成小山丘模样,再将檀香粉末撒在灰烬上面,薄薄一层,然后将檀香实木块用小刀捎一点小木枝,很技巧地轻架在檀香粉末上面,再轻撒一点点檀香粉末在檀香木枝,焚香准备工作便告完成。燃点方法是用火柴点燃佛香,用一双细小纯铜筷子将闷烧中的佛香折断,夹着轻放在檀香炉上层的檀香粉末堆中,檀香粉末便会慢慢漫燃开来。

 

每当姨妈家里的佛香或檀香木库存需要添加时便会带我一同去购买,她好像是一位品牌忠诚度的非凡消费者,每次总是去香港港岛上环区一家专卖店“启昌隆”采购,这店专卖佛香及檀香,佛香则有线香、长寿香、塔香等类别。启昌隆店铺附近都是与海味及咸鱼等有关的专买店,冬季农历新年前更会增加售卖腊肉、腊肠、腊鸭等年货,所以那个区域味道很特别,与佛香的味道有很大的反差,和檀香木比较就更是天渊之别。檀香木英文名称Sandalwood,启昌隆售卖的檀香木来货有印度及澳大利亚,颜色及气味都不一样,印度的檀香木价钱比澳大利亚贵几倍,姨妈从来就只买黄颜色的澳大利亚檀香木及檀香粉末,可能与她省俭与务实的顺德妇女美德有关吧。

 

许多年前云游到香港,与香港粤剧慈善伶王新马师曾先生之公子Billy聊天,无意中聊起儿时的熏燃檀香经历,他也谈到他们家里日常也有燃点檀香习惯,话中谈到以前到启昌隆买澳大利亚檀香木之经验,Billy告知他们是到香港九龙上海街的“梁永盛”香庄采购,言毕并立刻亲身去买来馈赠给我,非常感激他的热忱。当我收到Billy的礼物时打开一看,原来是比檀香木身价更为珍贵的沉香(Alosewood),沉香,又名“沉水香”,“水沉香”,古语写作“沈香”。沉香十分难得,自古以来即被列为众香之首,与檀香不同,沉香并不是一种木材,而是一类特殊的香树“结”出来混合了树脂成分和木质成分的固态凝聚物,虽然燃点沉香方法与檀香一样,但燃烧过程中会听到轻微的吱吱作响,好像点燃油脂一样,固然,熏出来的香味也不尽相同,可说各有千秋。

 

在网上搜索“香道”一词,结果有几十万条有关信息,据云“香道”,是指享受香气,养身健体、凝气安神的一种高尚优雅的方法。它源于中国,至古尧、舜、禹、礼记中谈及祭天、礼佛、殷商时代就有香炉问世,汉末的《名医别录》就已有文字记载。香道在汉代之前用香是以汤沐香、礼仪香为主,汉魏六朝博山式的熏香文化大行其道。宋元时,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并称,为上流社会优雅生活中怡情养性的“四般闲事”。宋代诗人苏轼在《端午遍游诸寺得禅字》中写道“焚香引幽步,酌茗开净筵。”形象地描绘了当时士大夫们把盏闻香的生活意景。至明代,香学与理学、佛学结合为“坐香”与“课香”。

 

人生经历风风雨雨数十载,原来已经误打误撞与香道擦肩而过却懵然不知。。。

 

(原文刊载于零九年五月《广告大观》杂志)

 

香道偶遇

香道偶遇

香道偶遇

香道偶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峨眉金顶
后一篇:不明物体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