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08月27日

标签:
娱乐传媒微博互联网社交媒体 |
说“王志勇”,可能没几个人听过这个名字,说“传媒老王”,可能听者会报以第三声拖长音的“哦”来表达对他的熟悉程度;
说“资深媒体人”、“纸媒研究者”,可能会有好事者提出质疑,说“中国微博读报评报第一人”,一定不会有人唱反调;
说“吃饭、读报、旅游”,那是微博里的传媒老王,说“老人与海”“一个士兵,不是战死在沙场便是回到故乡”,这才是生活中的老王最渴望的状态。
2009年8月28日,新浪微博正式上线运营,11月18日王志勇受新浪微博邀请开通了自己的微博,起名“传媒老王”,便开始了在微博上贴报评报的生涯。
当时间走到2014年8月,五年弹指即过,新浪微博已然更名微博,并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全球范围内首家上市的中文社交媒体,然而五年后的“传媒老王”却依然如初,继续着他读报、贴报、评报的生活。五年,可以发生的事情太多太多,回首过往,老王有得失、有觉悟、有执着、也有遗憾,带着许多好奇和疑问,我们采访了颇为神秘的“传媒老王”。
“传媒老王”的底牌
初见传媒老王,一副墨镜,一身清凉夏装,迎面走来,使本就陌生的关系顿生距离感,当他摘下墨镜,露出笑容,主动握手的时候,会客室里才有了交谈的气氛……
小学时的老王对报纸就有特殊的兴趣,从办黑板报到后来剪报成册制作专题,他一直乐在其中。“我经常把家里没看完的报纸就剪了,后来还经常捡废报纸回来剪,可惜的是,当年的剪报都没有保留到现在。”老王如是说。
少年时候,老王喜欢新闻,偏好文科,当时就有当作家、记者的梦,平时还经常练笔,写些文字自我欣赏。阴差阳错,高中毕业之后,老王进入中专读了纺织专业。可是他没有放弃对新闻、对传媒的兴趣,慢慢自我调整,直到参加工作之后,才如愿以偿在进入新闻行业。老王从通讯报道员做起,后来在纸媒工作才算真正意义上进入传媒行业,然而老王担任更多的是经营角色,比如活动策划、报纸广告的营销等等。
“在新闻出版总署主管,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的面向传媒产业的新闻核心期刊《传媒》杂志工作时,单位里只有我一个人姓王,所以同事们都称呼我为‘老王’,后来,出去开会,参加活动,大家都介绍我是《传媒》杂志的老王,叫多了也就叫简单了,就成‘传媒老王’了。”老王如此介绍他“传媒老王”称呼的由来。老王开博客时取名为“传媒老王”,再后来,微博上线了。“当时的新浪微博有个推广期,延续了早期博客的营销方式,会拉来一些明星,很多媒体人在上面也很活跃。那段时间我正好比较闲,开通了微博,沿用了‘传媒老王’这个名字。然后就慢慢玩上手了,一直玩到现在。”经过这么线上线下的融汇,“传媒老王”自然而然成了王志勇的名号。
“除了亲属和我早年的朋友、同学,现在基本上不论出去参加活动,还是在朋友圈子里,大家叫的都不再是我身份证上的名字,而是‘传媒老王’。”
微博的诞生也正适时地迎合了人们社交所需,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个人价值传播所需。而老王成为微博的第一批用户后,彼此一拍即合,擦出了火花。
“微博大V”的是是非非
“我从未说过自己是专家、资深媒体人,我并非科班出身,我最早学的是纺织,我从未隐瞒过这些。我所做的完全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我喜欢并且一直不断学习。”交谈中,传媒老王一直强调这几句话。
微博刚上线的时候,没有多少用户。2009-2010年间的老王比较空闲,经常翻阅报纸,就想着把报纸的一些版面贴到微博上去,有些还做一些评价,与大家分享,就这样,老王成了微博贴报第一人。令他意外的是,报纸贴到微博上去之后,很多人都喜欢看,还愿意找他探讨。没有太多爱好的老王,初接触到网络社交媒体,就有如此的互动体验顿时起了兴致。
“后来,我开始浏览报纸电子版,一天看几百个版,有时候还到国家图书馆的读报机上去看,并进行比较,出于爱好,一做就是数年。”老王如此感慨道。微博是个很容易引发蝴蝶效应的平台,“传媒老王”因为“资深传媒人”的官方认证、高质量的粉丝、高活跃度以及读图时代的到来,更凭借老王进行报纸研究的时候,中国业界、学界进行类似活动的人并不多,再加上老王勤勤恳恳地坚持,他受到了微博上大量粉丝的欢迎和称赞。直到今天,“传媒老王”的粉丝数已将近百万,其中包括姚晨、董洁这样的明星,还有洪晃、喻国明这样的业内人士等等,大牌云集,而老王并没有太在意这些粉丝的来头,只是在坚持重复着自己的爱好——读报、贴报、评报……至今,他已发布55000多条微博,其中多为贴报内容,而且老王说他还会继续贴下去。
不论是否科班出身,足够的兴趣和足够的坚持足以支撑一个人走向成功。渐渐地,“传媒老王”被定义为平面媒体视觉和版式专家、报纸媒体人、纸媒研究专家。“就像美食家一样,他可能不会做菜,但看多了、尝多了美味自然就有了品味。”提及自己数年的研究,老王侃侃而谈,“评价一份报纸优劣,我觉得应该分三个层面,其一,报纸的脸面即视觉效果以及排版的好坏;其二,评论和观点,也代表着这张报纸的声音和立场;其三,深度报道和访谈。另外,我也想通过这种方法,让广大老百姓都能看到美观漂亮一点的报纸。”其实,老王想象不到的是,他的这些坚持无形中为推动中国报纸视觉化进程做了了不起的贡献。
然而,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微博用户越来越多,自然微博中的江湖也多了许多是是非非,对老王的质疑声也开始多了起来。“当时和中国很多报纸的版式总监在微博交流中,会有一些对立的观点,就有了矛盾开始争吵,甚至有一些年轻人在网上对我谩骂、攻击,当时的我也有所还击,这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
面对这一切,传媒老王颇为坚定地说:“有人认定我是专家,还有人说我是骗子,如果我停滞不前,反而正中质疑者们的下怀,会有更多人跳出来质疑我,说我是骗子,冒充专家,没资格评报……当然,我也断不会就此打住,在质疑声中我选择继续坚持,继续贴报、继续去学知识、看理论,慢慢积累多了,质疑声就越来越少,就会成为当之无愧的专家。到现在别人就不会说什么了,想必这就是坚持的魅力。”一切就好比有某个唱腔接近专业水准的京剧票友被逼上舞台表演,这个过程可能是非常痛苦的,票友在台下自我娱乐,不会讲究一榜一眼、一招一式,但当穿上戏服登台亮相,就要接受观众挑剔的审美眼光,这是一个破茧、蜕变的过程。
坚持让老王收货了很多。但是同时期第一波进入微博时代的人,更多的都转而研究微博营销,并因此得到了财富。对于此,传媒老王只是说道:“其实我不是没有考虑到这些,但我选择了贴报,选择了呼吁纸媒要进行改变,这是一种热爱,也是一种方向性地指导,让我远离了太多的功利,这对我而言,没什么不好。”最终,成为纸媒研究专家的传媒老王已然被业界所认可,他做过很多次交流,后来,去过北大研究生的课堂和一些别的大学,去过中国最早的都市报《华西都市报》等几十家报社讲课等等。显然,这种付出和收益并不成比例,老王表示,可能“资深媒体人”、“纸媒研究者”这些名号并不能给他带来什么,如果当初把心思用在微博营销上,可能几年下来,物质上从任何方面都会胜于做一个纸媒研究者,但是因为热爱,他并不后悔。
后来,传媒老王在网上的贴报逐渐由版面的视觉评论演变成专业的评报。他认为,如今的纸媒不在于内容取胜,也不在于视觉多么花哨,而在于纸媒的观点,建立在内容之上的观点。一个新闻事件,新媒体会第一时间进行碎片式地报道,然后会有新闻的迭代,这种迭代覆盖会让受众自然而然综合总结,没有必要等着纸媒的系统报道。但纸媒需要发声,毕竟纸媒有公信力的存在,评说、观点的引导很重要。
“潜伏”卫视的动机
“唱衰纸媒的声音一直都在,但不管怎么折腾,60年代出生的人看报纸的习惯还是不会变,当然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思维和生活习惯,当80、90后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时候,自然,该消失的还是会消失。”
虽然,传媒老王对纸媒的关注让他更多的微博粉丝开始关注纸媒,而社会对纸媒每多一份关注,纸媒的未来就更多一种可能,但老王自己也承认,在新媒体面前,传统媒体的抵抗能力很弱。“现在还可以和新媒体抗衡的电视算是一块有力的阵地。传统媒体从文本、音频、图像再到视频的发展经历了几百年,与新媒体的发展速度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未来的视觉产品一定会流行,为了我的梦想,为了探索对自己极限的突破,所以我选择到电视媒体去学习我所想要的。”
在48岁的时候,老王受到陕西卫视的邀请,他也顺利进入电视行业。为了全面了解电视行业,他做了将近一年的日播节目,要知道做日播节目是最累人的,有时候需要天天出镜。“出镜需要很多练习,第一次灯光打在脸上,自己也觉得心跳加速、腿哆嗦,不知道该怎么说,还要注意提词器,这些都需要克服。”于是曾经每天在陕西卫视新闻资讯类节目《华夏夜表情》里都能看到他在说“老王快语”,和“老王天天报”在卫视已近两年,老王坦言他收获了很多。
老王还提到了他快80岁的母亲。父亲去世早,自己又常年在外,做卫视节目能让母亲、亲人和朋友在固定的时间看到他,对他而言,这也是很大的动力。
新媒体的超速发展让老王再也坐不住了,他透露道:“今年年底明年年初,我要彻底从传统媒体走出,努力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传媒老王的“老人与海”
“在新媒体急速发展的时代,我很有幸地成为了拥抱新媒体的第一波人,而且我也在不断学习,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之中,我梦想着自己能做更多的事,对于未来的发展,我充满期待。虽然身体年龄不能和80、90后相比,这是大自然的规律,但在在新媒体的潮流中,我希望我的心理年龄能跟他们拼搏一场。”
近年,网络视频脱口秀节目火了,包括高晓松的《晓说》和现在的《晓松奇谈》,罗振宇的《罗辑思维》等,另外,上海报业集团改革后的第一个成果“澎湃新闻”如今也有了网页、Wap、App客户端等一系列新媒体平台,结合互联网技术创新与新闻价值传承,致力于新闻追问功能与新闻跟踪功能的实践,而这些方向正是传媒老王所想要实现的。
“我想做一档时政类新闻评说节目,把主流媒体和网络媒体的声音结合在一起的时政点评,区别于娱乐,当然也具有一定娱乐性质,比如每天做3-8分钟的“老王天天报”。党报党刊的主流之声,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这六大报刊当天的头版信息,对新闻事件评论和解读。另外,既然是解读,就很自然地避免了搬运新闻,实则搬运版权的侵权行为,这种类型的读报目前国内少见。当然,我的节目也可以视频化,资讯、数据等可以与观众共享,让各级政府机关领导、企业者或者上班族每天在第一时间接触到我的评报,对各头版大事的简单梳理,这样他们会及时掌握相关信息的同时受到我的启发,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
当然,这是一个人完成不了的。老王透露想和志同道合者组成团队,希望有一帮年轻人可以陪他一起玩,一起实现梦想。由于报纸是每天夜里12点左右截稿进印厂,天亮分发,电子版会在凌晨3点左右上传,所以老王的团队需要每天3点投入工作,7点节目制作完毕,用这样的节目和观众一起迎接每个崭新的一天。如果,节目能得以良性地发展下去,老王更希望打造一个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内容的节目矩阵,“我已经不是年轻人了,但我觉得这种有梦想并为梦想做出努力的过程是幸福的,我在内心深处用这种难得的幸福感来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就像海明威《老人与海》中的老人“圣地亚哥”一样,虽然年迈,但秉持着坚定的梦,用坚韧和信念战胜大马林鱼,战胜无数条鲨鱼以至于战胜自己,虽然拉上岸的只剩下巨大的鱼骨头,可是他尊重大马林鱼就像尊重梦想、尊重自己一样。同样,传媒老王的“大马林鱼”还只是个梦想,但这个梦想的框架、构造、前景,他已经了然于胸,如果有人给他一条船,他一定能扬帆出海,有所斩获。“我需要的是有兴趣、有缘分、有眼光的投资人一起来实现它。”老王如是说。
传媒老王是个性情中人,他想过自己出演电影里老上海报业街某家报馆的主笔,他也想过说走就走的出行,他理想中的归宿是在一所学校扎扎实实地教授一门课程,把一线的经验拿来与同学交流分享,再静心写一本专业书籍,对此他看得很神圣。他敬佩沈从文先生“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的人生之路,对此,他用“在路上”形容自己的状态,当然不是刘欢的“在路上”,也并非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这是属于他自己,属于传媒老王的“在路上”。
文\元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