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媒经济——看透广告 看清未来

(2014-01-16 21:31:36)
标签:

传媒

经济领域

商品

新媒体

广告导报

文化

广告行业作为伴随着市场经济兴起的产业,不断帮助企业开拓市场、树立牌,以其强大的影响力、渗透力和独特的社会文化形式,影响着人们的消费习惯,引领着一种潮流、一种价值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科技的进步,在新的大环境下,新媒体不断涌现,广告无处不在,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并成为国际、国内市场信息交换的重要渠道。

 

传媒经济——看透广告 <wbr>看清未来

 

广告即传播,如果说商业广告传播的是经济走向的信号,那么公益广告的传播就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标杆。

 

广告还是文化的载体,可以折射出一个国和民族的文化底蕴,反映出这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社会状况。

 

由此可见,广告业对企业、市场、经济、受众以及社会文明建设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因此广告行业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

 

作为广告人,在“价值、责任、发展”中该何去何从?如何透过广告,看清未来发展方向?

 

广告人首先要看清自己

 

广告从业者只有把广告当成一个事业,才会愿意承担、能够承担广告背后的那份责任。

 

这份责任需要广告人明辨是非,做广告不仅是帮助广告主促进产品销售、打造品牌,还是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营造积极进取的文化氛围的方式。

 

在广告宣传中,有时候面对个别广告主的“特殊要求”,广告人的确有些无可奈何,用客户的话讲叫“内容夸张”,但用广告专有名词讲,就叫做“虚假广告”。

 

产品可以夸,但要“张”得有度。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依靠法律进行规范,而更重要的是广告人用责任自我约束。

 

看清自己,我们不仅是广告的缔造者、策划者、推广者,还是广告的首任审查者,肩负着传播正能量的重任。

 

可喜的是,随着全民素质的提高、人们欣赏水平的提升,有一定内涵、能够表达出一定文化、具有观赏性的广告,越来越受到广告主的偏爱,甚至有些广告主还会提出将公益性的内容融入产品广告中。

 

这也体现了越来越多的广告主不再一味追求短期销量的提升,而是更加注重品牌的长远建设,而这正是广告观念进步的体现。

当所有广告人、广告公司都能看清自己,看清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和广告主、媒体一起营造广告业发展的良性循环环境时,广告行业在助推“中国梦”实现的征程中就会发挥出更大的能量。

 

看清广告背后的价值

 

中国广告业历经30多年的发展,广告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个作用从广告本身看不到,需要透过广告看其背后所创造的价值。

 

列举一个典型案例。十余年前由海润广告公司创造的“北药现象”、“哈药现象”至今仍被很多人津津乐道,其中以哈药六厂为代表。

 

谁能想到亏损严重、面临倒闭的哈药六厂能够靠一条“别看广告看疗效”的广告实现涅槃重生?

 

这条广告背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无法用数字衡量的,不仅助推了北方药业的发展,甚至改变了北方的产业格局——药业一度成为哈尔滨的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广告背后的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看清历史才能看清未来

 

中国广告现在仍处在“中国制造”的摸索、模仿、借鉴状态,靠着国际广告的理念和模式达到一路飞速发展的效果固然可喜,可必须要正视,这一路上也遗忘了太多的东西。

 

中国式广告,这个“中国式”必须是“中国创造”,创造出来的结果可以是现代的、前沿的、潮流的甚至是西方化的,不是一定要融入前人的哲学理念、古代的元素才叫“中国式”。

 

正因为遗忘,如今我们才应该想起。作为广而告之的广告自然就肩负起了传播中国元素、中国文化的重任。

 

一大批中国优秀的广告人早已认识到这一点,多家本土广告公司联合打造的中国元素国际创意大赛已连续举办8年,在刚刚结束的第八届大赛上又呈现出众多极具中国味道的优秀广告作品。

 

虽然任重而道远,但只要坚持梦想,星星之火终有一天会以燎原之势,让中国元素、中国创造、中国式广告闪耀在世界舞台。

 

都说商场如战场,其实广告的实质就是商品对商品、品牌对品牌、理念对理念的博弈。

 

看清自己肩负的责任,看透广告背后的价值,看穿博古通今的智慧,在历史的积淀和现代的创新中,中国广告将迎来崭新的未来。

 

作者:潘 洋   来源:中国工商报    时间:2014-01-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