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前线】宏盟媒体集团解码消费者“消费脉络”
(2008-10-28 12:56:02)
标签:
清洁保养新媒体脉络品类翁顺兰中国杂谈 |
分类: 导报前线 |
2008年10月27日,上海/北京——宏盟媒体集团(Omnicom Media Group)最近开展的一项调查研究显示,对大部分产品来说,平面媒体和电视等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在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方面仍然略胜一筹。长远来看,新媒体对购买的影响作用在时间推动下渐渐显现。这项被称为“消费脉络”的研究项目以书面形式勾勒出消费者购买产品的过程,这个过程由品牌与消费者之间,通过诸如形成购买决定所需的时间、购买阶段、媒体的作用等不同角度形成的一系列关系构成。
“消费脉络”研究在3个中国主要城市上海、北京和广州展开,共采访了1,000多人(年龄在15到59岁之间)。受访者就他们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购买接受了面对面的访问。调查还在其他7个亚洲市场进行,分别是印度、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台湾和香港。总受访人数是5,250。
宏盟媒体集团亚太“传播策略洞察”部门总监翁顺兰说:“消费者购买产品的过程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品牌与顾客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消费脉络’研究的目的就是要根据不同消费品的类别,更好地了解这些错综复杂的关系和过程。”她又补充道:“通过了解消费者购买产品过程的关键接触点,厂商可以更深入、更全面地洞察和了解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心理。”
新媒体正在年轻人群和一线城市间发挥影响力
“消费脉络”研究显示,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大众传播媒体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从地区上看,79%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购买产品的兴趣来自于传统大众传播媒体(电视、报纸、杂志和广播)中的广告,而只有18%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购买产品的兴趣来自于新媒体(互联网、手机、电邮、品牌网站、电子信函、短信和多媒体信息服务)中的广告。在中国的受访者中,这一数据分别是83%和25%。但是,新媒体在中国大陆的影响位居亚洲第二,仅次于台湾的33%。
新媒体的影响在15到24岁的年轻消费者群体中,具有更大的影响力。29%的中国年轻人认同是新媒体激发了他们对产品的兴趣,相比之下,45岁左右的人群中仅17%受新媒体影响。
在中国,新媒体对购买兴趣影响最高的是广州,为27%,其次是北京、上海,分别为26%和22%。
媒介接触点的影响力随产品品类的不同而各异
除了电视,“消费脉络”研究还显示了其他媒体方式在不同产品品类中的作用。举例来说,互联网广告和在线搜索对旅游和手机消费有很大的影响,而零售终端的陈列和展示则对个人清洁保养用品有积极影响。对汽车而言,4S店与电视及报纸有着相同的重要性。
购买路径在中国因产品品类不同而各异
不是所有的购买决定都是平行的
简短型——这种路径的购物者在购买时采取的是快速直接的方式,而不会对他们要买的商品进行过多的研究或比较。比如在零食和饮料这类快速消费品类中,立刻需要满足的食用需求在即兴购买以及熟悉的品牌推动下,导致购买路径很短。
曲折型——这种路径的消费者从产生购买兴趣到真正购买之间所花费的时间少于1个月,接触媒介渠道的数量要比简短型多。在这些情况中,比如购买护肤产品,购物者可能会通过多种渠道获得产品信息,如在杂志上获得了一些信息,在购买之前上网去查阅对商品的评价,看报纸上有没有刊登促销信息和打折优惠券。
漫长型——选择这种路径下的购买需要更长一些的时间来完成,比如考虑理财产品的购买。信息资源可能不会像“曲折型”路径中那么多样化,但是消费者可能要花费时间来对他们的决定做研究和考虑,或者是继续观望。
曲折漫长型——对购物者来说,无论是在持续时间和所依赖的信息来源渠道上,这都是一个最复杂的路径。比如说购车,购车者可能会查阅报纸,浏览在线评论,去展厅查看,试驾不同的车型,与家人和朋友讨论,然后在决定购买之前又会把这些事情再做一遍。
该研究的其它相关发现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