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万顷”抚仙湖

标签:
云南抚仙湖仙岛湖摄影 |
分类: 游山玩水 |
抚仙湖,湖水晶莹剔透、清澈见底,古人称为“琉璃万顷”。蓄水量相当15个滇池和6个洱海,占云南九大高原湖泊总蓄水量的68.8%。位于玉溪市江川区、澄江县、华宁县之间,湖北端距昆明最近52公里,是全省重要的休闲、旅游、度假目的地。抚仙湖是我国最大蓄水量湖泊、最大高原深水湖、第2深淡水湖泊,属南盘江水系,湖平面呈南北向的葫芦形,流域径流面积1053km2
(含星云湖378km2 )。

星云湖,现已和抚仙湖连在一起。

抚仙湖—星云湖出流改道工程完成后,抚仙湖最高水位1722.00m、最低水位1720.50m;每年2~5月抚仙湖向星云湖输水,其余时段两湖独立运行,遇较大洪水时向海口河排泄。
抚仙湖流域植被以草丛、灌丛、针叶林等次生植被为主,森林覆盖率27.03%。流域内植树造林合格面积约16.4万亩,退耕还林约9.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96.2km2
。径流区现有水土流失面积208.8km2 ,占总面积的30.94%,年流失入湖的泥沙量达34.56万吨。

仙岛湖是抚仙湖最南端的一部分,但也是最漂亮的一部分。它以一座湖心岛为核心,青山环绕,绿水粼光,白沙铺岸,渔舟唱晚,在阳光、彩云的映照下,有如仙境一般变化万千。我们到的时候是下午,住在湖边,稍事休息后便到湖边一直到日落。第二天一早爬起来看日出。山光水色令人心怡。

抚仙湖的美离不开抚仙湖的清澈湖水,早在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就有“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而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


据澄江《府志》记载:湖东南诸山,岩壑磷响,悬窦玲就,中有石、肖二仙,比肩搭手而立,扁舟遥望,若隐若现。相传石、肖二仙慕“湖山清胜”,忘了回返天廷,变为两块并肩搭手的巨石,站立在湖的东南方。在湖上驾舟遥望,还隐约可见。有此仙人遗迹,故名抚仙湖。








湖心岛名叫孤山,原名瀛海山,位于距江川区城约17公里的抚仙湖江川水域之中。明代以前瀛海山傍有一小岛(称小瀛海山),两岛之间有一铁桥(虹饮桥)相通。明末一夕地震,小岛及虹饮桥沉没,唯瀛海山屹然独存,孤山由此得名。孤山成于宋,盛于明,曾建有八殿五阁三亭一堂一庵一塔。孤山昔为迤东名胜,有“巍然形胜冠南洲”之誉,成为滇中名胜之最。1979年7月,中国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征用孤山为猿猴养殖场,岛上幸存的常绿灌木丛、竹林、草坪尽遭猴毁,孤山成为光壑秃岭。1988年11月,江川区人民政府与生物研究所多方协商,达成协议,孤山有偿归还江川。江川区将孤山辟为旅游风景区。





仙岛湖是抚仙湖最南端的一部分,但也是最漂亮的一部分。它以一座湖心岛为核心,青山环绕,绿水粼光,白沙铺岸,渔舟唱晚,在阳光、彩云的映照下,有如仙境一般变化万千。我们到的时候是下午,住在湖边,稍事休息后便到湖边一直到日落。第二天一早爬起来看日出。山光水色令人心怡。

抚仙湖的美离不开抚仙湖的清澈湖水,早在明末,旅行家徐霞客在他的《徐霞客游记》中就有“滇山惟多土,故多壅流而成海,而流多浑浊,惟抚仙湖最清”。


据澄江《府志》记载:湖东南诸山,岩壑磷响,悬窦玲就,中有石、肖二仙,比肩搭手而立,扁舟遥望,若隐若现。相传石、肖二仙慕“湖山清胜”,忘了回返天廷,变为两块并肩搭手的巨石,站立在湖的东南方。在湖上驾舟遥望,还隐约可见。有此仙人遗迹,故名抚仙湖。








湖心岛名叫孤山,原名瀛海山,位于距江川区城约17公里的抚仙湖江川水域之中。明代以前瀛海山傍有一小岛(称小瀛海山),两岛之间有一铁桥(虹饮桥)相通。明末一夕地震,小岛及虹饮桥沉没,唯瀛海山屹然独存,孤山由此得名。孤山成于宋,盛于明,曾建有八殿五阁三亭一堂一庵一塔。孤山昔为迤东名胜,有“巍然形胜冠南洲”之誉,成为滇中名胜之最。1979年7月,中国科学院医学生物研究所征用孤山为猿猴养殖场,岛上幸存的常绿灌木丛、竹林、草坪尽遭猴毁,孤山成为光壑秃岭。1988年11月,江川区人民政府与生物研究所多方协商,达成协议,孤山有偿归还江川。江川区将孤山辟为旅游风景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