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的干热河谷

标签:
云南元江干热河谷植物 |
分类: 游山玩水 |


元江发源于中国云南省西部哀牢山东麓。上源称礼社江,东南流,与左岸支流绿汁江汇合后称元江,流经河口瑶族自治县进入越南后称红河。

元江流域地处在云南的大理、楚雄、思茅、玉溪、红河、文山和广西的百色等地、市、州共28个县,人口约550万,主要民族有汉、彝、哈尼、傣、白、壮、苗等。

架设在河面上的索道桥



元江流域各河流汛期泥沙和固体径流比较严重,干流及主要支流平均含沙量为3.5~4.3kg/立方米,年输沙模数为1170t/平方公里,年输沙总量为8961万t。李仙江年输沙量4200万t,输沙模数为1790t/平方公里;元江干流年输沙量为4180万t,输沙模数为1100t/平方公里。李仙江忠爱桥站、河口处的含沙量分别为2.53、1.87kg/立方米;干流的元江站、蛮耗站、河口(国界)处分别为4.22、3.53、2.59kg/立方米。河流的含沙量年内变化情况与径流变化大致相同,最大含沙量一般出现在6~9月,输沙量占年输沙量80%以上。



元江流域地处东经100°06'~105°40'、北纬22°27'~25°32'。位于云南省中部、东南部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南部。北邻金沙江流域,西与澜沧江以无量山为分水岭,东接南盘江流域,南面与越南接壤。 流域的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呈狭弓带状,流域平均宽度约120公里,由于云岭余脉分成无量山和哀牢山脉南延,形成南北纵列的高山深谷相间地形,绝大部分属山区和半山区,平坝面积不到5%。中国境内河谷切割很深,流域分水岭最低的地方(河口)为70米,除戛洒、漠沙、元江等少数平坝地形较为开阔外,河道均蜿蜒于峡谷之中。各支流两岸分水岭相隔甚近,较大支流流向大体与干流平行,小支流则多与干流垂直成梳齿状。流域内除干流元江,支流李仙江、普梅河等河床坡度较缓,变化均匀外,其余河流如盘龙江、泗南江、绿水河、南溪河、金平河、三家河、苦楚河、麻子河等河道坡度变化十分剧烈,沿河多集中落差,有利于水电建设。






















元江流域气候分属于中部高原温和区、元江炎热地区和热带季风林区三个气候区:三江口以上及李仙江景东以上,属中部高原温和区,海拔1600~2200米,年平均气温15~18℃,年平均降水量800~1000mm;三江口及景东以下,麻栗坡、马关、屏边、金平一带以上,属元江炎热地区,常年不结冰,年平均气温20—21℃,年平均降雨700~1200mm;麻栗坡、马关、屏边、金平以下至国境属热带季风林区,海拔70~100米,年平均气温21℃以上,年平均降水为1500—2000mm。元江流域(1956—1979年平均)年降水深1347mm,年降水量为1027亿立方米,一般从下游向上游呈递减趋势。降水量年内分配:春季占全年降水量10%~20%;夏季占55%左右;秋季20%~25%,冬季占5%左右。降水一般集中在5—10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85%,其中7、8两月又集中全年降水量的40%~50%。元江河川径流的形成以降水为主,地下水补给为辅。流域径流丰沛,(1956~1979年)平均年径流深为634.3mm,干流为459.4mm、李仙江965.4mm、盘龙河668.1mm。径流深的地区分布与降水量的地区分布基本一致,从下游向上游呈递减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