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家石头古村落

(2014-06-29 05:40:53)
标签:

旅游

于家村

石头村

分类: 游山玩水

    离段家楼东南也就三四十里地的地方有一个于家村,巧了,我们去的那天是6月6号,据说是世界旅游日,旅游点免费参观。前些年我曾来过这里,小村刚刚被发现,还没有开发旅游。此次再去,村里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

    南方多青山绿水,小桥流水人家;北方多穷山恶水,一川石头大如斗。南方的青山绿水流传着许多委婉动听的故事,北方的穷山恶水也演绎出许多可圈可点的传闻——各是各的韵味,各有各的文化。河北省井陉县境内的于家村,就是在风萧萧兮易水寒的太行山脉深处,用拙朴无华的石头造就出一段灿烂的文明。
    现在去于家村比较好走了,但下了高速公路以后,还要走一大段蜿蜒曲折的山路。车在山路上行走时,你绝不会看到这个村子,当地流传着一句话——不到村口村不见,等车子开到村口的时候整个小村才豁然开朗,呈现在你的眼前——原来这个村是建在了一个山坳里——平铺的是石路,横挡的是石墙,耸立的是石房,飞跨河沟的是石桥,环绕四周、层层迭起的是石坝垒成的梯田……总而言之,凡是你的目光所能触及到的,一切的一切都是用大大小小、方方圆圆的石头码成,那种奇妙、那种苍古、那种没有辉煌的斑斓、那种跨越时空中产生出来的质朴……让人震撼,让人感动,让人赞叹不已!
于家石头古村落
    该村最有特色的建筑当属“清凉阁”,它坐落在于家村的东口。相传是由村民于喜春一个人用了16年的时间完成的。《井陉县志料》中写到:“清凉阁在县治南十五里于家村,亦名三节阁。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辛巳)村民于喜春身大力强,家贫好义,独立兴修。至万历二十年,方砌成下层,及第二层修竣,即行病故。至第三层,系村民用木砖补蕺。阁下层所砌之石多达万余斤重。下层东面悬一石制桌裙,上镌梅花鹿,工粗尔雅”。更为奇特的是如此高大的建筑物竟然没打地基,不填辅料,以天然石底为基础,“干打垒”而成。石块儿有的长达数米,有的重达数吨,在古代条件下,如此巨大的工程,如此巨大的石块,一个人如何完成?难以想像。此阁上层是砖木结构,下两层为全石建筑,石墙石壁,石拱石券,石梁石柱,石阶石栏,石门石窗,石鼎石案,石榻石龛,石磬石匾,俨然一座石山!更有趣的是,该建筑形似北京前门,构思奇巧,除五脊六兽、斗拱重檐外,西门高挂扇形鎏金匾,上书“清凉阁”三个鎏金大字;东门悬有风动石匾,刮大风的时候石匾纹丝不动,刮小风的时候石匾就会不时抖动。所以有人说这个清凉阁似券非券。似塔非塔,集美学、力学、建筑学、几何学等于一身,可谓建筑史上之奇迹,国家之瑰宝。
于家石头古村落
    于家村面积有10平方公里,400多户,1600多口人,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姓于。相传,这个村子已经有500多年的历史。据统计,在这五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到目前,全村共保留着石头房屋4000多间,石头街道3700多延米,石头井窖池1000多眼,石堾梯田2000多亩,石头碑碣200多块,石头用具几千件……于家人白手起家,就地采石,建屋券窑,铺路架桥,修梯田,造石具,创造了灿烂的石头文化。
于家石头古村落

于家石头古村落
    走在于家村的街道上,你会觉得脚下的石头古街是那么坚实,那么悠长,象一条流淌不息的岁月的河。于家先人对建房布局和街道设置都有明确规范: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的叫胡同,全村共有6街7巷18胡同,总长3700多延米。街宽3—4米,巷和胡同宽约2—3米,全部用青石铺就,街巷蜿蜒,人来畜往,岁月沧桑,青石磨光,润滑细腻,形同碧玉。街道两旁是挨腱接踵的石房、石窑,还有石门楼、石墙头和石垒的鸡窝猪圈等等,邻里相依,高低顾盼,房依街起,街凭房长,或高墙直角耸立,或飞檐锐意突奔,远近虚实,高低错落,形成了一道亮丽的街景。
于家石头古村落

于家石头古村落
    穿越时空,和古老的文明合张影。
于家石头古村落
    让时空见证友谊
于家石头古村落

于家石头古村落

于家石头古村落
    于氏家族是明代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的后裔。于谦是个清官,生前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死后也没有什么遗产,留下的只是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500年前,于谦之子隐居井陉南峪村,并生下三个儿子:于有道、于东道和于南道。成化年间(约公元1486年),兄弟三人分开,于东道留在南峪村,于南道举家迁往河南浚县,而于有道因生活所迫率子孙迁往于家村。当时,这里还是一片旷野,“与木石居,与鹿豕游”,于有道生有5子,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繁衍至今已是第24代,创下了今天这份家业。
    于家祠堂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石头四合院,占地约300平方米,共有房屋15间,里面供奉着祖宗于有道的牌位,神龛前面是黄缎围帐,围帐两边分别悬挂着“五股”的家谱(于的五个儿子分成五股),每块家谱均以高过3米、宽数米的白布制成,上端绘有彩色灵堂图案,下端绘有彩色牌坊图案,中间按支脉有序地排列着历代先人的姓名。祠堂里的那些物件确实是从明朝流传至今的。
于家石头古村落

于家石头古村落

于家石头古村落


   志强有点累了,坐在路边的石头上休息。
于家石头古村落
   小院深锁红石榴
于家石头古村落

于家石头古村落
    历史上,于家村就是有名的旱村。但让人惊奇的是,不管遇到多大的旱年,村里从来没有缺过水吃。秘密就在于“蓄水”。现在全村共有新旧石头水井700多眼、石头水窖近300口、石头水池18个,是全村总户数的两倍多,从而保证了于家村人畜饮水问题。于家村建村之初就对蓄水、节水十分重视,于氏祖先生有五子,分成五股,在南山脚下挖了五个水池,分别取名为“大爷池、二爷池……”,对用水有严格的规定,并立下“禁约”,对偷水、浪费水者,严格处罚。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各家各户开始自找地方打井、挖窖,有的在沟边,有的在路旁,有的在地头,有的在山坡……年复一年,越来越多,家家有井,户户有窖,山山有池,星罗棋布,形成了一个罕见的景观。
于家石头古村落

于家石头古村落

于家石头古村落

于家石头古村落
    观音阁
于家石头古村落
    于家石头村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村子不大却有六个戏台,戏台周围可容纳观众的场地也有限,可见不是唱大戏所用,而是村民自娱自乐的场所,六个戏台若是唱起“对台戏”来也足以让整个小村翻了天!村里五百多年来共留下石头碑碣200多块,其中一部分极其珍贵。可惜文革期间大都被毁,保存下来的仅有几十块,也足以反应这个小村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如明万历年间的“建阁铭”碑、清同治年间的“整敕村规”碑、乾隆年间的“柳池禁约”碑和历年来的“建校碑”等等,都十分珍贵。“建校碑”曾有过多块,因为每次建校或重修,都要立一块碑,有的碑文写道:“学校书舆贤育才之地”,有的写道“文以载道,教以树人……”、“教育为国家富强之命脉”等等,都给予了充分的重视。

    “整敕村规”碑对禁赌有严格的规定:“从来里中之害莫有甚于赌博者,或类聚明赌,或勾引良民窝留暗赌,耗资荡产,种种匪事皆为之败风壤俗,莫此为甚,于是集合村人商量禁之……开设赌场群聚玩钱者一经查出,罚每人写戏一台,歌舞三日……”罚写戏一台且要歌舞三天,这种处罚确实很别致,写戏就没了“赌”的时间,唱戏又可以使人从“赌徒”的精神状态下解脱出来,让人精神振作,罚的很有品味;“柳池禁约”碑对旱年用水有严格规定:“人众则取水不公……除独夫、孤子、寡妇、病家外……每家吃水许一瓮,取冰许两担,有多积者,一瓮水罚银五十,一担冰罚银二十……”既有对众人的约束,又有对弱势人群的关照,可谓严明公正又通情达理。正是这些历代流传的乡约民俗,使这个山村和睦团结,民风古朴。这个小村之所以能历经500多年的战乱、沧桑变换依旧保持得如此完整,也和这些古朴的遗风不无关系。

于家石头古村落
    从门楼拾级而上,跨过门槛,就进了住户的石头房院。于家石头村里全部都是石头房院,石头四合院全村不下百个。所谓“四合院”就是四面建房,中间是院,一般建在北边的是正房,东西是厢房,南面是大门和南房。明清四合院的房屋一般都是石墙瓦顶,有吻有兽。大门多是巽门,古式门楼,筒瓦飞檐。于家村最有名的四合院当属“四合楼院”。该院始建于明末,占地两亩,房屋百间,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整个建筑群分为东西两院,均为南低北高,三面是楼,两院的北房下层均为石券屋室,9间无梁殿。古朴典雅,宏伟高大。蹬21级露天石头台阶就上了二楼。二楼是一个大通间,整个房内没有隔断,粗梁大柱,宽敞明亮,气势恢弘,正中是门,宽过两米。两边用砖砌起几十厘米高的矮墙,墙上全部安装了花棂窗扇。站在窗前凭栏远眺,南山美景尽收眼底。这里实际上是一间大客厅,是宴请宾朋贵客的地方。小楼给人的整体印象是:底层沉稳,上层精巧,古朴大气,韵味无穷。据说该院曾出过12名秀才,这在穷乡僻壤中实属不易。四合楼院在于家村首屈一指,在井陉境内也属罕见。
于家石头古村落

于家石头古村落

于家石头古村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