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夜宿傣家寨

(2011-02-04 15:19:42)
标签:

旅游

分类: 游山玩水


夜宿傣家寨
    村口的牌楼
夜宿傣家寨
    宁静祥和的村寨
夜宿傣家寨
(依光罕家的门牌号码,也就是我们住的地方)
    在勐伦,在大卫的安排下,我和小葛在傣家的木楼里住了一夜。这是我一直向往并且坚持要做是一件事。不在傣家住一夜,怎么能了解他们呢?我们住的那个村子叫曼梭醒村,坐落在罗梭江畔。傣族有水傣和旱傣之分:水傣依水,旱傣居山。因此我们住的地方应属水傣。大卫说水傣是很干净的,根据我们后来的体验,此言不虚。

夜宿傣家寨
    在罗梭江边吃过鱼,别人都回去了,我们就留在了村里,住在依光罕家。依光罕是个很漂亮的女孩子,她曾经是大卫的学生,大卫也因为在这里有很多学生而自豪。

夜宿傣家寨
    依光罕是个很开朗的女孩,三十一岁,属羊。她毕业后曾在热带雨林公园当过导游,后来到贵州去打工,在那里认识了一个姓陈的小伙子,俩人一见钟情,终成眷属。
    他们家就是那种典型的傣家木楼,底层是开放的,便于通风,可放杂物。从楼梯进到屋里,屋子得有二百多平方米,全用木材搭建而成。隔出一个卧室,其余全是活动空间,很宽敞。在一个角落里有一个火塘,是做饭取暖的地方,我们就睡在地上,依光罕给我们安排了崭新的被褥。

夜宿傣家寨

夜宿傣家寨
    依光罕晚上还要帮助丈夫去经营,她先领我们到她父亲家拜访,然后她自己先走了。

夜宿傣家寨
依光罕父母的家。
夜宿傣家寨
依光罕的父母
夜宿傣家寨
    同是搞教育工作的小葛和波光罕聊得十分起劲。
夜宿傣家寨
    虽然是老房子,但屋里已经有了现代化的味道。

夜宿傣家寨
    依光罕的父亲叫波光罕。今年50多岁了。傣族人的名字很有意思:一旦有了孩子,并且给孩子起了名字之后,便不再有自己的名字。倘若是父亲,那么就要在孩子的名字前面加上一个“波”字,就是自己的名字了,倘若是母亲,就要在孩子的名字前加上一个“咪”字,就是妈妈的名字了。但是波光罕有点例外,他是勐伦中心小学的校长,是官面上的人物,因此他还有一个官名,叫:岩罕仑。

夜宿傣家寨
(这个名单或许能说明傣家人名字的问题)
    他给我们介绍了一些有关中心小学的情况。他们这里的小学已经撤村并镇了,村里不再办小学,都集中到镇上。学校里现有1200多学生,53名教职员工,19:1的编制远远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学校没有内退制度,还要聘请部分代课教师,要用预算外的钱给代课教师发工资。这几年学校搞绩效工资,8级教师有12人,是按照8%的比例评出来的。学校里没有特级教师,最高就是高级教师。镇上还有一个中学,在校生400多人,多的时候有500多人。还有3个教学点,农场那边有400多学生。班容量太大,每个班有50-60人,可要缩小班容量,就没有教室了。老师的教课任务也很重,一个星期少的要19个课时,多的要35个课时。学生大都寄宿,住宿费全年700元,每个学生生活补助费500元,课本费全免,有80-100元的作业本和课辅材料费。
    他说现在公务员的工资都提高了,但是教师的工资还没有提高,平均不到3000元,最高的3100元,每个月差500元左右。情况反映到省里,结果每年给补助600元,还有几年的没补上。现在学校已经有6年没有进新教师了,自打人事改革以后就没有进过新教师,现在教师的平均年龄是40多岁,最年轻的也有29岁了,女教师占2/3。在勐伦,我们时常能看见这样的标语:“普及九年教育,辍学可耻”。按照惯性的思维,这里肯定存在着辍学的问题,教育在这里仍然是一个重要的话题。
    曼梭醒村的渔坝在罗梭江上是非常有名的,是这一带最大的渔坝。全村有70户人家,不算大,也不算小。大的村寨夜宿傣家寨有二、三百户,小的二、三十户。光罕家有自己的橡胶园,3亩稻田,种了稻谷、西瓜和蔬菜。寨子里很安详,真正是“夜不闭户”。傣家重大的节日有“泼水节”,是每年的4月15日;有“关门节”,是每年的9月15日;有“开门节”,每年的12月15日。每个月要祭庙4次。在关门节期间不能结婚、盖新房等。我们到村的时候,村里刚刚结束了一项重大的驱鬼祛邪活动:此项活动三年搞一次,用当地野生的一种茅草捻成草繩,把整个村子围起来,以防邪魔、琵琶鬼把病毒带进村里。捻绳子的活是按每家人数分摊的,每人10排,每排大约1.5-1.7米。活动期间还要请人念经,村民们要把一些棍棒放到老树或其他一些能辟邪的地方。在此期间,生病的人不能进寨子。我们进村的时候,见到村口有标语:“病人禁止入村”,可能与此次活动有关。此种习俗可能与过去经常流行的传染病有关。

 

(老树下堆满了祈福消灾的木棒)

    寨子里面还有一个塔,相传已有千年,到了4月15日这天,整个版纳的人都要来这里祈祷,消灾祈福,没有孩子的可以到塔里求子,据说灵验得很。文革期间有人曾想将其毁灭,结果,该塔炸不开、拉不倒。塔高200多米,要脱鞋上去,不许亵渎神灵,不许吐痰秽物,做了坏事的人上不去塔。

夜宿傣家寨
    村子的管理也很有特色:由全体村民选出四位长老,这些人必须都在四十岁以上,这四个人选出一位组长(族长?),与村委会共同管理村寨。村委会、村长解决不了问题,就要请教他们了,请他们出面来解决问题。这个长老会三年一换届,继续普选。为什么要四个人呢?他们认为村子有四个角,四个人一人把一个角,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也不行。这个制度一直在傣家的村寨延续至今。
    给孩子起名是全家人的一件头等大事,一定要请一个有文化、德高望重的人来起,要根据孩子的生辰八字而定。傣族有自己的文字,很好学:字分声部和韵部,相拼即可。现在傣文的作用已经不大,人们只是用它来计算黄历。傣家的男女青年要结婚也要费一番周折:男孩先要到女方家里干3年活,经受住考验之后才能住到家里来。
    在勐伦聚居的少数民族很多,有傣族,傣族又分水傣、旱傣、花腰傣等,有哈尼族、爱尼族、阿克族、苗族、彝族、羌塘族、瑶族等等。

夜宿傣家寨
    我们和依光罕的父亲聊了很长时间,还耽误了人家吃饭。饭后他送我们回依光罕家。家里一个人也没有,我们俩简单地整理一下,东西全都仍在地上,门也不关,自己呼呼地睡了。依光罕和她丈夫据说是一点才回来,村边上有卡拉OK,村里的小青年都去那边玩,他们在那买烧烤。她事先也没和我们说,我们也不知道,否则我们一定会去捧场,说不定还能和他们一起唱歌跳舞呢!

夜宿傣家寨

夜宿傣家寨
里面是主人的卧室
    这一觉我们睡到早晨7点才起来。依光罕也起来给我们准备早点。火塘里点起了木柴,冒出了火苗,我们围坐在火塘边边取暖边聊天。问她昨晚几点回来?她说一点,“我们得等客人都走了才能回来。”她说,过去姑娘小伙谈恋爱,大多局限于本村本寨,因为交通不便,山高水险。现在都骑着摩托到外边去找了。过去少数民族之间通婚也是有限制的,比如说,傣族人不能和爱尼族人结婚,大概是因为爱尼族更穷的缘故吧,现在不管了。现在的日子都好过了,到哪里都一样。

夜宿傣家寨
    做饭
夜宿傣家寨
    在火塘边聊天
    聊着天饭也熟了,他的丈夫陈刚也起来了,还把他们的两个孩子——一儿一女也一起接过来。我们和他们全家一起吃早饭。饭做得很丰盛,家里有的好东西大概都拿出来了,好像还到她妈妈那边拿了点什么,有抓饭、腊肉、从河里刚捞的小虾等等,还有一道煎酸香蕉,味道很特别,是我以前绝对没有吃过的。

夜宿傣家寨
    和依光罕一家共同享受丰盛的早晨
夜宿傣家寨
  憨厚的小陈海搬来一箱啤酒
    我笑着问她:“你现在有了儿子,也不能叫你依光罕了吧?”她笑了,说:“对,但是现在还有人这么叫我,没有全改过来。”依光罕也有一段不平凡的经历:她现在的父母其实是养父母,结婚四年不生育,就抱养了她。当地有这样的说法:若不能生育,抱养一个孩子就能引来孩子。果不其然,自打抱养了她以后,养父母接连生了两儿一女。养父母又将二儿子还给了她的亲生父母。我们能看得出,这是一个幸福的家庭,小两口你恩我爱,勤劳度日。我们真心邀请他们带着孩子来天津玩,我们或许还有机会再来木楼住?

夜宿傣家寨
    再见吉祥的曼梭醒
夜宿傣家寨
    祝愿傣家兄妹世世代代幸福安康。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